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趙熙(一八六七 ——一九四八)

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清末民國四川大儒,世稱“晚清第一詞人”。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光緒十八年(二十五歲)高中進士,殿試列二等,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轉官監察御史。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與胡孝博先生札》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

——評趙熙及其書法藝術

文/陳代星

趙熙(一八六七-一九四八)字堯生,四川榮縣人。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監察御史。

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這一百年間,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最為黯淡的一頁。世紀之交、外國侵略、內憂外患、改朝換代,一個古老的封建帝國滅亡,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

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晚清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民生艱危。世界列強用鴉片和利炮轟開了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似一根根繩索緊勒在中國人的脖頸上。終於逼反了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甲午海戰以後,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引發了義和團造反。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摧毀了本已搖搖欲墜的古老封建帝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軍閥混戰將中華民族的災難推向了深淵。幸好有新文化運動的啟蒙,給中國歷史創造出曙光。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楷《東坡羅漢贊》

儘管外部世界燥動異常,但地處偏遠的川南腹地農村卻依舊平靜。農夫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很艱辛,小農經濟的慣常生活方式仍舊維繫著寧靜的田園氛圍。一八六七年季秋時節,榮縣城北宋家壩趙曉樓先生家第四個孩子降臨人世間,取名趙熹,小名三多。這就是後來被梁啟超稱為“晚清仕林之鶴”的詩人、學者、書法家、戲劇家、近代教育的先行者——趙熙。趙熙十五歲時參加鄉試成名後,主考官覺得原名中的“熹”字衝了宋代大儒朱熹的名,便為他將“熹”字改為“熙”字,此後,趙熙、字堯生、號香宋便終生使用。趙熙自幼聰穎,少年時就顯示出藝術方面的天賦,九歲時在自家牆壁上畫小虎,神氣十足,受到家人與鄰居的稱讚。他在平靜的鄉間度過了十五年的少年時光,十五年中浸淫家學,扎牢了厚實的學養底子。十五歲應童子試後,開始遊學。初從鄉儒王義臣學,王義臣的兄長王義東工顏真卿書法,趙熙在家學的根基上又較深地濡染了顏書藝術精神。自此,趙熙打下了堅實的顏字功夫,行成了他早年以顏字為主的楷書面貌。二十歲後,趙熙入嘉定九峰書院,在學習蘇東坡詩文的過程中,眼界和胸次都日益開豁。被蘇東坡精美詩文吸引的同時,也被蘇東坡書法墨跡中所蘊涵的文人氣象所感染,他開始了對蘇東坡書法的研習。但因家境貧寒,無法繼續攻讀,他只好離開嘉定九峰書院。以後的幾年時間,趙熙四處教塾館為生計。他先後在四川營山縣、雙流縣、重慶東川書院等地教塾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恰好使趙熙的人生閱歷更加豐富了。造化於方外,成功於歷煉,趙熙的詩書學養在遊歷中走向了成功。於詩,從五言而七言、再長律,記下了年輕學人漫漫赴任塾館途中的所思所想以及自然與人文景觀。於書法,在教塾館的過程中,一邊教學,一邊強化自己對傳統書法的研習。幾年內,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柳公權、蘇軾、趙孟頫等歷代書家的書法下功夫,奠定了他一生書法創作紮實的帖學基礎。可以說二十五歲前,趙熙已經對帖學書法有較深的把握了,帖學是趙熙書法的根柢。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送人之楚》

趙熙二十五歲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一個川南腹地窮鄉僻壤的窮青年,走進了北京,開始了他新的生命歷程。北京人文薈萃的文化環境給了趙熙異常的重大影響。雖然後來因家貧和不慣京城官場應酬,曾幾度離京還鄉。趙熙從二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二十年為官期間,六度還鄉,六次返京。正好在京為官十年,還鄉度歲十年。在為國家效力的短短的十年光景中,趙熙由翰林院協修、編修、纂修到御史。眼界開闊了,接觸了許多新事物,結識了一批新朋友,劉光第、楊銳、喬茂宣、尹仲錫、宋芸子、顧印愚、鄭孝胥、陳三立、陳石遺、林山腴、羅掞東等人。尤其是與陳三立、陳衍、羅掞東、江淑海、胡思敬、曾剛甫等一批詩人在京都結詩社,吟詠唱和,清議時事,砥勵振作,諫疏權貴,力挽朝政頹勢,體現出了晚清士大夫的正義感。特別是與趙啟霖、江春霖、蔣式惺等同事一起對權貴的彈劾,更顯示出晚清一批正直言官的時代責任感。在鄉十年的度歲中,趙熙秉承家訓:“培育民之根本,國之根本”,輾轉榮縣、重慶、瀘州、樂山等地辦學育才。他的一批學生後來成了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傑出人物,如:楊庶堪、謝持、黃復生、曹篤、吳玉章、陶闓士、向楚、黃方、孫炳文、江庸等。

趙熙一生仕宦時期不長,從事教學和文藝創作的時間更多。民國初年趙熙歸隱故里,更是以詩、書、文、詞、畫、戲劇慰藉平生,一生中寫詩數千首,填詞數百首,撰寫碑誌若干;繪畫雖不多,清逸之氣習習撲面。戲劇有《情探》、《漁父辭劍》、《除三害》等作品。趙熙對文化的態度是嚴謹的,他一生不斷的寫詩作文,填詞繪畫。當時書寫都用墨筆,很多時候的吟詩、作文、信函基本上是生活實際的功利驅使,所思所為並非全是專門為了藝術創作,基本上是一種即興書寫。這裡有一種現象耐人尋味,為什麼前人一些信手而來的墨跡作品,會給後人以難得的藝術感受呢?這種“無意於佳乃佳”的現象,仔細詮釋起來,十分複雜,簡潔而言有四點:第一點是文化歷史推移的客觀價值;第二點是書寫者基本功紮實,引人入勝;第三點是書寫者藝術素養與綜合修養隨意念而自然流瀉;第四點是書寫者書寫心理和情緒的率意放鬆,從自由到自然。總而言之是書寫者獨特的個性顯現。而趙熙留下的書法墨跡作品很多,包括詩、文、詞、信函手扎等,他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古重陽》

一、躁動的清代書壇

書法流變到清代,已充斥著異常的躁動和變數。清統治者深知鐵蹄只能征服疆域,征服不了文化與人心。清朝於一六四四年定都北京,為了穩定統治,一面大興文字獄,剿殺反清人士;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漢學,仿明制,興太學,行科舉,以博學鴻詞科招攬漢族士子。前清的幾位皇帝都喜愛漢族文化藝術,清世祖福臨,聖祖玄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曆等都十分喜愛漢文化,特別是詩詞、書畫。康熙、乾隆留下的詩文、書法就很多。皇帝的喜好,往往會影響社會審美,滿清文化很快便和漢文化相融合了。清初期,人心思治,皇朝求穩,文化上雖有晚明風氣的延續,但畢竟統治者是滿清,而清人的文化因素融合進漢文化中,並以政權力量既皇權意識來導引文化的發展。清初書壇,雖然充滿了王鐸、傅山、黃道周、倪元璐等人的晚明書風,但隨著政治的需要,很快便出現了皇帝喜歡的董其昌書風的流行。從“香光體”到適應科舉考試的“館閣體”,這一風氣影響了有清兩百餘年。當然這種影響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因為它與人們實際生活中科舉應試緊密關聯,儘管這種影響有時薄弱,卻從未間斷過。

清代考據學的興盛,人們把目光投向金石、碑版的研究,其結果促進了書法的大發展。考據學對書法發展的貢獻明顯的有三點:第一,以傅山、鄭谷口、朱彝尊等人對漢碑的研究,使漢代隸書在鄭簠、金農、鄧石如筆下創造性地大放異彩;第二,在阮元、包世臣的推動下,碑學的興起,成為了道光以後書壇的主流。第三,文字學、金石學的考據之風和深入研究,錢大昕、王昶、畢沅、翁方綱等人把金石氣引進了書法創作空間,使書法藝術作品的審美內涵更加豐富了。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楷《萬松深處雜鈔》

縱觀清代書壇,大致分為三個特色階段:第一階段,雍正(一七二三年)以前。主線是:晚明書風延續了帖學精神,尤其以王鐸、傅山等人為代表;董其昌書風被推崇。副線是:傅山、鄭谷口開始對漢碑研習。第二階段,乾嘉時期(一八二〇年以前),帖學發展進入清代高峰期。主線書風:在《淳化閣帖》、趙孟頫、董其昌等書風影響下,書法與科舉應試結合,出現了“管閣體”。創作上,以張照、劉墉為代表,“國朝之帖學,薈萃於得天、石庵”(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副線是:乾嘉考據風行,改變了人們的創作觀念。金農、鄭板橋等揚州藝術家們的努力,為清代中期書壇注入了活力。鄧石如隸書續接鄭谷口、金農研習漢碑而以隸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阮元以《南北書派論》使碑學理論向系統化過渡。第三階段,道光以降,主線是: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掀起了碑學狂飈。此後帖學勢微,碑學大倡。何紹基、趙之謙、吳熙載、楊守敬、張裕釗、吳昌碩、康有為、李瑞清等大量的碑體書法創作面世。篆、隸、楷全面出擊,風起雲湧,蔚為大觀。

二、趙熙書法藝術賞析

趙熙的一生,體現出典型的傳統仕人的詩、文、書、畫並舉的人生歷程。他堪稱一代文化宗師,在詩文、書法上,影響了梁任公、郭鼎堂、餘中英等人;在學術思想上,影響了江庸、向楚、陽漢笙等人。趙熙生存的晚清,入仕是讀書人的人生道路,典型的傳統仕人第一是詩文要精,第二是字要寫得好。朝廷考試對字的要求非常嚴厲。趙熙能中一等進士,可見其詩文書法已有相當造詣。趙熙的書法影響深遠,當時成都的富紳人家皆以藏有趙熙書法墨寶為榮耀。而後來,隨著趙熙書法藝術特色的不斷精湛和完美,被人們讚譽為“榮縣趙體”。梁啟超評價“趙熙書法個人風格完全成熟,其創作活躍即在民國時期”。今天我們在研究趙熙書法的過程中,也無不為之感動。研究趙熙留存的書法墨跡,覺得其書法藝術呈現出四個階段性的特色:

第一階段:幼承家學,紮根傳統,力宗顏、柳、趙,打下帖學根柢。

第二階段:青年遊歷及入仕前期,就讀嘉州九峰書院和塾書營山、雙流、重慶等地,詩書皆學蘇黃而直逼大小歐。使帖學根柢更加深厚。

第三階段:入仕後期眼界大開,感受北碑、浸淫《張猛龍》、《張黑女》諸碑誌,書風大變,以碑筆書寫的作品面世很多。

第四階段:退隱後,碑帖融合,人書俱老,鑄出自家“趙字”峻挺峭拔的風格。

任何一個書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同時被社會承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說近代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間能被人們以姓氏冠稱書法的書家為數不多,而趙熙書法則在當時就被人們稱為“榮縣趙字”,足可見當時趙熙獨具風貌的書法已經極為珍貴了。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與鄧大人札》

先說趙熙早期的書法。現在能見到趙熙較早的書法作品,應該是光緒二十九年趙熙三十六歲寫的一幅顏體對聯和一組手扎。對聯的內容為“明月丹霞以遊皓鶴,紅波碧澥獨合蒼龍”。這是一幅率直的顏柳風骨相融合的作品,顏體行筆,柳體風神,結構嚴謹,中宮緊儉,點畫疏朗,捐讓合度,斂放有致。如“蒼”字為了不與上“合”字爭勢而有意收斂體勢。撇長捺短,順勢凌趨。雖然整幅作品利利生氣,卻因運筆蘊藉稍遜,顯得老辣不夠。

而從趙熙早年在京為仕期中所寫的一組手扎看,使我們更為清楚的領略到了他帖學根基的深厚。這組手扎信手揮運,意到筆至,滿紙菸霞,瀟灑自如,風神綽約,毫無造作痕跡。趙熙在當時就被京城圈內人士譽為信扎高手。從這組信扎墨跡看來確實名不虛傳。此組信扎是趙熙三十六歲升職為國史館協修後寫給“瀛仙”這個人的。趙熙在信中敘舊之餘還告知“瀛仙”自己職位升遷之事,並表明要勤奮為職,有望再升御史的心跡。從書法角度看,此信扎書法以帖學為根,嫻熟的運筆,反映出趙熙深厚的帖學造詣。圓健的線條,跳宕騰挪,斂放任體,韻致活潑,自然流露出作者旺盛的生命張力。偶爾有一二方筆出現,透出趙熙開始尋求變法而吸取碑派書法精髓的信息。

趙熙在早期的帖學探索中,對趙孟頫書法有較為深入的感悟,趙松雪書法結體精緻,行筆的流暢與嫻熟都在趙熙書法作品中有跡可尋。(《書與惟西先生的洛川藏松雪書》)。此件作品整體風貌統一,行筆平實直率,無險絕逼仄之態,有趙孟頫的神貌,卻無趙孟頫的媚弱。雖不算精品,但仍不失為一件輕鬆的作品。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趙熙《庚子年日記》時,不得不為趙熙一絲不苟的書寫,所留下的那麼多精美的楷行書法墨跡而擊節了(《庚子年日記》),你不得不歎服趙熙帖學的深厚,不得不承認趙熙以後成為大家的必然。徐無聞先生評趙熙書法說“他青年晚期以學顏為主,筆力健實,間架開張,得顏書宏大氣象,中年用筆和結體,很明顯的融合了大小歐陽和趙松雪的成分,形成了他自已獨有的面貌。”從趙熙早期信扎的行草書法和日記的楷行書法中,都不難看到顏、柳、趙的影響。趙熙小兒子趙念君先生說;“堯老練字廣收並蓄,很少長期練一種書體。”《庚子年日記》中記載了這樣的情形:“七月十五,練習書法,臨顏、柳、歐、米、趙;次日臨寫《書譜》。”可見趙熙並非局狹於一家書法,而是在臨池中廣採眾長,提練出各家精華,熔治出自家獨有的風格來。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錄宋人句

趙熙入仕後,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眼界與胸次逐漸開闊,加之文化環境的影響,他的書法開始發生變化了。先看趙熙入仕後的晚清書壇背景。這裡可以用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中的描述來看當時狀況“國朝書法凡有四變: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講子昂;率更貴盛於嘉道之間;北碑萌芽於鹹同之際。”趙熙入仕是在鹹同以後的光緒十八年,正是碑學風行的時期,由於他在京時間多有間隔,碑學對他的影響就沒有那樣的籠罩性了。也正因為此他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他的書法在入仕後十餘年仍主要以帖學為主,到《庚子年日記》仍是一筆顏、柳、趙面貌。從帖學到碑學,趙熙書法經歷了10餘年的漸變期。這是一個伴隨著學問的深化,從帖學到碑學,再碑帖融合,繼而逐漸臻於成熟的個性書風形成的過程。一種藝術修為,當被創作主體駕輕就熟的時候,往往就是求變的開始,趙熙的書法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當趙熙對帖學駕輕就熟之後,自然向碑學靠攏,他本來就有顏魯公的宏大與厚重,在向碑體書法學習中就更覺得親切而容易入手了。作為一個學者,他學書也究根溯源。他學碑體書法,並非一開始就是《張猛龍》《張黑女》,而是先從大小歐和李邕入手,他認為大小歐書法是進入北碑的階梯,所以他浸淫大小歐書法的時日不少,就是後來成熟的“趙熙體”書法中也很容易看出大小歐那種中宮收緊,倚側取勢和俏拔挺張的風神。同時趙熙對李邕“率直雄肆”的書法評價甚高。他在一些行書創作中有意嘗試李邕書法那種掣筆直書的斬斫痛快的感覺。趙熙對唐人書法一直都十分重視,他認為唐代書法在書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唐代書法家中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孫過庭、顏真卿、柳公權等書家的書法,他都一一精心臨寫過。而他一生的書法代表作品也正是體現帖學精神的一些作品,如《八月登榮德山》、《秋雲易簇日常陰》等行書作品都具有典型的帖學精神。用筆的靈動與率意都是非常有美感的,整幅作品行距和字距疏朗而不板滯,信手隨意而作,自自然然,沒有作做的感覺,作品中誇張部分也不顯得浮躁,給人餘韻逶迤,繞樑三日的享受。如《八月登榮德山》{見圖}中的“聲”字的下行拖筆,澀而不枯,氣韻綿長。《八月登榮德山》這幅作品是趙熙中年時期的力作。全章氣象雄渾,體勢矯健。充沛的精、氣、神揚溢紙面,給人一種激勵和鼓動的感昭力量。我們從審美的角度看,感觀刺激之後已在心底留下一段雄壯的軍旅進行樂章。四聯並掛,第一聯重,第二聯輕,第三聯重,第四聯輕,重-輕-重-輕,視覺在跳躍中感受到痛快,心靈在體悟中被跳宕的節奏所震撼,時而雄壯,時而輕盈舒暢,復歸強有力的雄壯,又再歸回平緩自然於無聲處,真是玄妙而不可言狀。趙熙寫字很看重墨的運用,在此幅作品中可領略到趙熙用墨的妙處,開章濃墨完成第一個節奏,接著一段輕健的枯澀線條,再往下來又是一段濃墨構成屏障,又下一個層面便是一瀉枯健的運動著的精靈在輕盈地跳躍、動盪,在“聲”字處達到高潮。趙熙用墨實在,運行中,墨厚實者,沉穩而凝重,使意象血肉豐滿;墨輕澀者,勁健而力張,構成骨氣挺立,靈動自然的墨象。虛實變幻,給人燥潤相諧,自生風情的律動快感。其間,用筆的豐富性也令人印象深刻,全章用筆以圓為主,兼施以方,頓駐如山,流動似雲。“笑”字的殺鋒,乾淨利落;“翁”字起筆的刷意,痛快生風;“成”字結筆一點,沉實飛動成隸意;“聲”字逸筆為勢,餘韻嫋嫋;“陵州”二字,莊諧相襯,饒有意味。“陵”字莊嚴,“州”字灑落,完成上一個節奏,開啟下一個節奏;“城”、“煙”一例,筆帶刷意,排宕生風,字字勁挺。整幅作品筆精墨良,堪稱趙熙一生的代表作,這幅作品完全可以與書法史上大師們的作品相媲美而毫不遜色。

他的榜書大字,由於會用墨,顯得精氣神實足,徐無聞先生稱讚他的榜書大字,“雄厚峻整,穩如山立”。倘若用墨單薄是達不到這種“穩如山立”的審美效果的。他用筆沉著處重而不滯,銛利處挺張暢達而不浮。作為詩人,他作書很少慘淡經營,總是信手而就,而作品整體風格卻都和諧統一。總的說來,他的書法有學者的細微與精緻;有詩人的靈性與率真;有士大夫的風骨挺然的氣節;有書法裡手的功夫與練達不羈的揮運。

碑體書法在晚清已成潮流,清末的書家沒有不涉及於此的。乾嘉樸學流行以來,阮元的《南北書派》和《北碑南帖論》提出“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歐褚之舊規,尋魏齊之墜業”,重揚“漢、魏古法”。把北碑書法理念轉化為碑學理論,奠定了近代碑學理論基礎。而包世臣的《藝舟雙楫》進一步從審美原則上對碑體書法進行了肯定,並從碑體書法技法特點上進行了深刻討論,使碑體書法理論更加具體和精確。而康有為推波助瀾於帖學勢微的現實中,促使碑體書法終於成狂飆席捲國朝。康有為比趙熙年長十一歲,趙熙雖然不完全贊同康有為全貶唐代書法的論說,但對於碑體書法的新意還是十分傾心,他從大小歐陽,再上溯漢魏諸碑,尤其重視《張猛龍》。北碑書法方張峻勁,貌樸骨清的金石氣與趙熙胸臆間深厚的帖學蘊涵相交鎔煉,碑帖融合,終於鑄出了風格獨具的趙熙書法,世人贊為“榮縣趙字”。趙熙在碑體書法的研究上,曾一度專心致志,臨池不斷。所學中規中矩,他認為“凡事須規矩始,規矩者中心之極也”(《趙熙日記》)。他以《張猛龍》為主的同時也廣泛涉獵其它漢魏諸碑,如《高樹解伯都造像記》,他曾反覆臨寫過。從他留下的碑體書法作品的面貌看,一部分作品謹嚴峻整,氣骨森然,筆法沉著勁實(《誰聽仁義來踞灶》),作品中透出的強健的生命張力異常感染人。從作品中,我們領悟到趙熙的碑學理念,他並不是只要求其碑體書法的簡單形貌或者只是斤斤於一點一畫的俏似上。而是在探索碑體書法的精氣神的整體表現。細細看來,很多線條並非都是方折,外方內圓中而時有圓勢的摻用,時而又有隸書的短波。但誰也不能說這幅作品不是碑體書法作品。“白鶴翔雲”聯與“千山結翠”聯,“知人不外視”聯,取勢略扁,以圓筆結體,然而使人一眼便會覺得有強烈的碑體意味。此路書法與梁啟超書法似乎有些神合。趙熙在詩文上對梁啟超有影響,而梁啟超書法沒全走康有為一路,卻又有些趙熙路子。筆者恰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評過樑啟超書法,刊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上,記得梁啟超書法寫的是一九二四年的一幅碑體長聯“春已堪憐更能消幾番風雨,樹猶如此最可惜一片江山”。與趙熙書法兩相比較,結體、筆韻、筆法、章法都頗為相近。當年趙熙曾為梁啟超批改過詩稿,在來往墨跡中,梁氏於書法上難免不借鑑趙熙,也亦在情裡中。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贈羅峰仁兄》

從筆法上講,方筆和圓筆的統一很難把握。趙熙碑體書法經過一段規矩之後,開始進入碑帖融合的創新探索。他的書風為之一大變,以前的中和與平衡被打破了,奇譎、倚側、中宮緊斂,點畫誇張,筆法方圓兼施,結體楷、行、碑、隸雜猱,個性化特點越來越明顯的風格形成了。五十四歲那年的初秋所書斗方《君問西冷陸講山》碑筆行草,已顯出趙熙碑帖融合的書風。結體已由原來的縱向變化為橫向,方筆意味明顯,如“君、西、陸、雲、臺”等字。雖“化與孤”的筆意稍嫌輕滑不足,但有“間”字的趣味作結,全篇也穩定了。六十四歲時,在仲冬時節為烏尤寺長老書寫宋朝王十朋與明朝王士禛詠爾雅臺的詩為一橫幅,此作品碑帖融合更趨成熟。趙熙的個性書風此時也已經形成了。體現碑意時沉穩蒼勁而不板滯,體現帖意時,瀟灑靈動而不流滑。

趙熙研習碑體書法是多方位的,除了方張力鑿的《張猛龍碑》、渾樸勁折的《高樹解伯都造像記》、典雅遒勁的《張黑女碑》和清峻精整的《隋美人墓誌》等外,他還對《石門銘》、《二爨》等有研究。趙熙六十八歲時為滿鑫大師所書的《東坡羅漢贊》使人覺出有《石門銘》意味。這是趙熙書法中較為特別的一幅作品。瀟灑大氣,不為小節羈絆。線條構件篤實,無一點畫飄浮。刷筆生風,趣韻活潑,並參以隸意,全章活力畢現。“我、佛、乎、哉”等字,十分有味道,寫者舒暢,賞者舒暢,愉悅自己的同時愉悅別人。從此件作品看,趙熙此時已達到胸無一點障礙,隨意生髮的境界。趙熙還以二爨書體為背景製作“趙熙箋紙”,這也是一項創造美的實踐活動,後來發展為自制箋紙,世人稱為“香宋箋”美觀喜人,甚是可愛。丙子年九月為傳度大師送客到牛華溪志別而書的一幅碑筆行書,也是趙熙碑體書法中的一幅典型作品,結體略扁,中宮緊密,不容針芒;線條沉著勁扎,筆力穿紙,折處方挺,全章碑氣滿溢,凌凌冽冽,尤如將士列隊。以氣貫穿全章,連題款都是勁與氣的流動凝結,形勢十分完整。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匣中石上聯

趙熙七十歲時寫給傳度大師的橫幅由《江安舟中憶傳度師》與《冷水廛別宗鏡上人》二首詩組成。此作品應該算是一幅很成功的碑帖融合的好作品。用筆率意,方圓結合。流暢處,任筆舒展,“今、丈”的長撇,“淡”的捺,“溪”的偏旁。而“南溪”二字筆斷意連,呼應相銜,顧盼生韻。“煙”字,揖讓相合;凝聚處,筆頓墨駐,力透紙背,氣象厚重。重處凝固,輕處快意;結字大大小小,隨意而出,中宮緊斂,筆勢開張;字距行距清朗有致,知白守黑,風神綽約。

趙熙書法不管是帖學還是碑學作品,大部分都以點畫精到為特色。但也有一部分以簡約見長的作品,如《書贈子嘉仁兄》、《書贈集常仁兄》、《書贈子騫仁兄》、《書贈乙上仁兄東坡句軸》等。這部分作品用筆簡約,兼有章草勢趣。行筆涉於潦草,體勢也略嫌糾結,但從整體看還是有些創新精神的。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以趙熙留下來的書法墨跡的不同面貌來做宏觀分類,大概可分四類:

第一類:楷書。體現顏魯公風貌的作品,有對聯《明月丹書聯》和橫幅《書宋王十朋題烏尤寺耳雅臺詩》等作品;體現大小歐陽和蘇、趙風貌的作品,有楷書《濟善堂碑》和《藏書記碑》等作品;

第二類:體現傳統帖學的作品。有對聯《書贈俊框仁兄》、《梅花開侯聯》、《書贈國祥仁兄》、《書贈茂林大師》、有四條屏《庚午中秋錄東坡居土記》、《書贈惟西先生》、《書贈子輿仁兄》、《書贈噓伯仁兄》、《書贈植棠仁兄》、《書贈策良仁兄》、《書贈國祥仁兄》、《書贈見明仁兄》、《書贈變度仁兄》;有橫幅《庚午九日用東坡庚午九日韻》、《花朝錄東坡詩》、《戲報渻葊再紀》,小楷行書《趙熙日記》,小行書《趙熙詩稿》,《趙熙書清人詞稿》,行草書《信函手扎系列》等作品。

第三類:體現六朝碑體精神的書法作品。有對聯《書賁園先生聯句》、《海中大佛聯》、《書贈榮居大師聯》、《書贈滿鑫大師聯》、《書贈傳度大師聯》、《書贈韶豐仁兄聯》、《五月中書贈傳度大師聯》、《癸卯三月書贈榮居大師聯》、《書贈果玲大和尚聯》、《書贈師種仁兄聯》、《書贈肇南仁兄聯》、《書贈住卿仁兄聯》、《書贈秀芝堂春禧聯》、《雲巖寺秋霽聯》、《書贈瑞圃仁兄聯》、《報國寺留鑑聯》、《書贈洪椿坪上人聯》、《書贈星五仁兄聯》、《書培公題九老寺聯句》、《報國寺大和尚法鑑聯》;斗方有《君問西冷陸講山》;有四條屏《書贈克明仁兄》、《書贈秀芝堂》、《書宋王十朋、明王士禛詩》橫幅作品有《丙子九日赴渝書贈傳度大師》、《癸亥六月城南山中避署》、《書組詩贈傳度大師》、《丙子紀行小詩》、《聞石遺老人至渝書寄烏尤山》、《人日試筆》、《丙子三月書贈傳度大師》、《宿烏尤山書贈傳度上人》、《錄與七女》、《烏尤寺錄略》、《臨高樹解伯都造像記》、《如此江山》、《寄懷傳度大師》、《峨眉紀遊詩》等作品。

第四類:體現碑帖隸融合的作品。有對聯《傳度大和尚方丈室留鑑聯》、條幅有《東坡羅漢贊》、《書贈子嘉仁兄》、《書贈集常仁兄》、《書贈子騫仁兄》等作品。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傳度上人書至訂峨眉之遊》

三、趙熙的書學思想

趙熙於書法上堪稱一代宗師,在書法理論上也有相當的高度。他雖然沒有長篇大論闡述自己的書學思想,但在他的詩文中不乏精闢的書學論段,此處不遑加多論,只說四點:

第一、以“雅”作為書法的藝術標準。他認為“書貴脫俗而有雅韻”(《香宋雜記》)才是好書法,“凡詩文書畫,雖聰穎而未成者,蓋此事非讀書不能脫俗入雅,所謂根柢也”(《香宋雜論》)。只有多讀書,多讀先賢之書,才能瞭解古人之法,才能脫掉庸俗之氣。古人之法是克服庸俗氣的良藥妙方,“古法多一分,即俗氣少一分也”(《香宋雜記》)。用“雅”對書法藝術的高低進行明確分野,完全符合歷代文人書法的正宗脈流。趙熙是詩人、書法家,他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密碼。他品評先人書畫的標準仍然是以“雅”為準則。他在《為懷西題仇十洲梅花書屋圖》詩後有注“筆意精雅,是仇英真跡也”。又在《題畫》詩裡寫道:“野人畫山只數筆,取景高於天際鴻。此外哪尋乾淨土,水邊吟思入霜楓。”這帶禪意的語境中,分明是道出了“雅”的意境。

第二、以“新意”作為書法創作的追求。他有一段論詩文、書法的著名理論很為後人稱讚,“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唯豪傑乃能挺然風氣之外。後人學古,則又當通知古今風氣之判,以自定其體”(《趙熙文集》)。徐無聞先生對此倍加讚道,曾引“唯豪傑乃能挺然風氣之外”為題,撰文數千言以歌趙熙。我們從趙熙對古人書法的評價中更是看出了他關注創新的分量,“夫由篆及隸,變成今體,此一二千年間,實以鐘王為初祖,顏公變羲、獻而自成雲垂海立之勢,此新意也”(《趙熙文集》)。這就使我們非常的清楚了趙熙一生的藝術追求,就是要象顏魯公那樣“變羲、獻而自成雲垂海立之勢”的新意。趙熙強調各代不同時,就有不同的時代風格,把握不同的時代風格,就能出色的創新。我們知道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等說法,便是不同時代特色風格較為集中的反映。然而,創新又是每一代藝術家用畢生精力追求的崇高目標。站在傳統基石上的創新,把握好歷史慣性的動力,充分展現出獨特的時代風格和個性化的魅力,這種開放式的創新成功者,必將成為新的經典引導歷史的前行。趙熙的書法實踐,就是沿著他的藝術思想之路,挺然於風氣之外而自成一家的。

第三、重視用筆。他在《與友人書》中提出“作書先解用筆,勿使筆端裹住不出鋒稜。”書法全憑健筆柔毫在使轉中生產出精彩墨象來感動世界,筆法是體現書法藝術的重要條件之一。只有對富有彈性的柔毫熟練把握,才能使轉提按隨意揮運,也才能書出美的感人的作品。趙熙在《日記》中寫道“仍臨襄陽,苦不得其駿快之筆。襄陽深湛晉書,尤至力大令,故如天馬行空。東坡品其超妙入神,其定論也。”米芾痛快的刷意用筆曾一度深深吸引了趙熙。掌握駿快之筆而出鋒稜是筆法的一種,而趙熙書法中就常常可見率意而出鋒稜的筆法,給人爽快挺勁的感覺。

第四、主張碑帖融合。趙熙學書法從帖學入手,他對二王高度肯定,“永和三日寫蘭亭,誰識昭陵舊典型。開幅頗驚先氣絕,手捋珠子撒群星”(《題唐人影寫蘭亭敘》)。他特別對唐代書法感興趣,“何子談碑襲阮元,李行歐楷配平原。掃除晉法尊唐法,一代風流寶薛軒”(《趙熙文集》)。他對張旭、歐陽詢、李北海、顏魯公等人書法很是喜愛,說李邑書法“其書翩翩自喜,乍見不使人敬,而久乃愛之”(《趙熙文集》)。他重視碑帖過渡期的書法,認為歐陽詢是上承北碑下續帖學正脈,他後期臨寫北碑書法就是從歐氏入手的。“北朝碑板時髦學,尚有閒情仿小歐”(《論書法》)。趙熙認為喜歡碑學和帖學都要根據自己的個體情況來定,最好是碑帖融合,“凡天資聰穎者喜南書,挾勝氣者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而不相非,斯傑士也”(餘中英《趙熙書法序》)。“相濟不相非”的碑帖融合理論導引著趙熙後期的書法實踐,而他非常優秀的實現了他所追求的碑帖融合的目標,成為了一代大師。趙熙創作中那一系列碑帖融合的作品,留給了後人許多寶貴的啟迪。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蘇東坡文一則

四、略說趙熙的其它貢獻。趙熙的貢獻,簡而言之有四個方面的貢獻,即:政治貢獻、文化藝術貢獻、教育貢獻、維護地方安寧的貢獻。

第一、政治方面的貢獻。

趙熙一生經歷了世紀之變,經歷了改朝換代,經歷了軍閥混戰。今天要對趙熙在政治上的貢獻進行評價,的確是一件難事。但我們只要抓住時代發展的主脈,廓清一些枝節,就會把趙熙一系列的有積極意義的貢獻整理出來。甚而會為他的正氣、正義;為他的薄名淡利;為他的忠君愛民;為他的識才和重科學的精神所折服,所感佩。

趙熙進入政治圈子,已經是大清朝最後苟延殘喘的時候。前期的趙熙從國史館編修、協修、纂修到御史的十年任期中,想人生有所作為的激情也曾澎湃過。他憂憤國是,贊同維新,積極彈劾權貴,與同僚以“小臣清議”相砥勵。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朝廷有所振益,也曾滿腔熱情投身於保路運動。但天下衰朽,社稷潰敗已如此,不是僅憑一二人能力挽的。趙熙面對朝政不振,官僚腐敗,江山搖墜,也未曾動搖過忠君的思想。但,時代的發展,清王朝被推翻。趙熙在後期,雖然以前清遺老自居,忠君思想的內涵已經更多的轉化為嚮往正義和愛護民生了。在社會轉型期,面對袁世凱先後兩次以高官厚碌的攏絡,趙熙不為所動。還親赴日本勸說梁啟超不要回國與袁世凱合作。表現出一個正直士大夫不與醜類同流合汙的高尚氣節。在辛亥革命後,趙熙站在進步思想一邊,同情黨人,支持蜀軍,並親自為蜀軍北伐而擬用川路股本向日本洋行押款購軍械,到南京說服當時內務部長程德全出具書面擔保,極大的支持了當時的革命鬥爭。一九一〇年,同盟會員黃復生、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趙熙力排眾議,上疏以“朝廷漸亂,允宜改革,不應殺志士”力保黃汪。後來,黃、汪終在多方營救下出獄。一九一四年,趙熙不畏個人安危,親自為革命黨人、榮縣軍政府首領王天傑犧牲後主持喪事。在共產黨初創期,趙熙便認為“共產者,學說甚高,其風烈烈”(《趙熙日記》)。這在當時是有相當進步意義的。他對共產黨員孫俊民有很好的評價。他的學生吳玉章、陽漢笙等人後來成為了共產黨的領導人。一九三〇年,榮縣地下黨領導人馬介民、程覺遠先後被捕,都是趙熙出面向地方當局交涉,以自己的親戚為由,保釋出獄的。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日記一通

抗戰爆發後,趙熙憤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有詩“是誰賣卻盧龍塞,山海關頭望夕陽”。偽滿皇朝建立,趙熙旗幟鮮明,對投日的人極為鄙視,寫了許多詩予以斥責。就連老朋友鄭孝胥因事偽滿政權,他也毅然與之斷絕關係。對汪偽政權也寫詩斥責,民族氣節凜然可佩。平時,他不允許自己的子弟當兵,抗戰中,他動員家鄉子弟上前線抗日。一九四二年,馮玉祥到自貢募捐抗日,請趙熙寫書法作品義賣支持抗日,趙熙極積響應,書寫了好多幅品參加義賣。當時趙熙眼疾,寫到後來眼力不支,只好盲書作結。馮玉祥十分感動地說:“我輩軍人,收下了這些錢,如不奮勇殺敵,天良何在啊!”

一九四一年,蔣介石想聘趙熙為高等顧問,趙婉辭不就;於後,蔣又贈送“尊老敬賢之貲費”,再請趙出面倡建和主持孔學會,都被趙熙一一推辭掉了。這些充分顯示出趙熙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高風亮節。

第二、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

趙熙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這裡只作簡略敘述。如果要排一個次序,那麼是:詩第一、書法第二、文第三、詞第四、劇第五、畫第六。趙熙詩走同光體一路,在當時詩壇頗有名氣,有“當代岑參”之稱,一生作詩數千首。與陳三立、陳石遺等人在北京組織詩社,風雅唱和,被稱為“詩壇三傑”。陳衍在《趙堯生詩稿序》中說;“堯生,豪於詩者也。觀其詩,疑若鎚鑿甚力,而為之則其樂而易。……餘見其二百首,清奇濃淡,無不備也”。陳聲聰在《兼於閣詩話》中對趙熙詩文書畫評介甚高,說趙熙詩:“古體氣勢雄渾,近體深刻微約”;“到手千篇水潑成,詩如飯熟與茶清。尋山訪古流連處,時有唐音出蜀程。……香宋詩茶香飯熟,咳唾皆成珠璣。古體兵足馬肥,千言立就。近體山水清音,唐神宋貌,七絕尤多雋語”。說趙熙畫:“先生能畫,偶作小幅山水,淡遠荒率,是不食人間煙火者”。說趙熙書法:“書法最工,初為帖學,近小歐陽。……香宋何期早放還,天教看盡蜀中山。誰言巴峽無書種,散朗人思魏晉間”。

趙熙於詞是從一九一六年起始的,迴歸故鄉後的兩年中,他作詞數百首,後輯成《香宋詞》三卷。胡先驌說趙熙詞“吾國不朽詞中人,又新添一座矣。”趙熙詞傷感離亂,有姜白石,張孝祥詞風。錢基博所作《中國現代文學史》稱趙熙詩詞“出入唐宋,襲故彌新,風調冠絕一時”。趙熙三十歲後,專心治小學古文,古文辭深得桐城文法,駢散俱精,以其刻削勁峭之文風名於世;他善寫碑誌銘文,當時就有很多世家人物往求碑銘傳記和墓誌文稿。從現存於樂山烏尤寺、峨眉山、杜甫草堂的趙熙所作碑文中,即可見出趙熙的不凡才氣。今天讀來也有饒有趣味。錢基博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中稱趙熙“學術文章,超越時流”。

第三、對教育的貢獻

趙熙早年因家貧,從嘉定九峰書院退學後,先後在雙流縣、營山縣等地教私塾為生計。一八九七年又應重慶府聘,赴任東川書院山長。江庸、向楚、冉茲、肖湘、成田安輝等人都是該書院的優秀學生,從這些教學育人的實踐中,趙熙深深感到教學育人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一九〇一年,趙熙感受到政治大局無望,認為應該“開學興農,以培國本之策”,於是當年秋天便回川籌建了川南經緯學堂,這是創全國之先第一所州縣學堂。考中國近代教育史,以一八九八年北京京師大學堂建立為標誌,掀開了近代教育史的斐頁。一九〇一年清王朝為緩解國內外矛盾,宣佈恢復“新政”,廢科舉,興學校。教育領域出現了興辦學堂的熱潮,一九〇二年1月清政府開始推行“壬寅學制”;一九〇四年推行“癸卯學制”,中國的第一個近代學制誕生了。而在一九〇一年,趙熙就在四川瀘州開辦了川南經緯學堂,該學校所開課程有算學、機械、地理、英語、體育、經史等。還聘請了日本教師,經費由當地籌措。早期川南經緯學堂的學生有:謝持、黃復生、楊滄白、曹篤、吳玉章、陽漢笙、但懋辛,陳寶鏞、黃方、孫炳文等。一九二九年,趙熙在榮縣辦起了榮縣文學舍,以經史、詩文、算學、英文為主要課程,培養了陶元用、餘中英、曾進、汪德嘉、遍能法師等人,這些人以後均成為了川渝地區教育界的有名人物。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的書畫專集中,把趙熙作為曾在北大任過教的名人,收進了他的一幅對聯書法,但趙熙何時在北大講課,筆者考來無著落。

從趙熙在教育方面的貢獻,我們可以下一個定論性的評價:趙熙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第四,維護百姓生活安寧的貢獻

趙熙在京為官期間,川省鬧水災,在京川籍官員聯名請清廷賑災,趙熙積極參與川籍京官的捐災活動。一九一一年,全國保路運動風起,四川保路風潮特別高漲。趙熙被推為川南代表,不顧個人安危,以言官身份奏劾盛宣懷賣路罪。後川局騷亂,川督趙爾豐逮捕蒲殿俊、羅綸、張瀾等人,槍殺請願民眾。趙熙再上疏,請殺趙爾豐,以雪死者之冤,平生者之憤。

晚清仕林之鶴 大師風規彌遠——趙熙

行書自作詩六首

軍閥混戰時期,榮縣成了兵家爭奪之地,趙熙不堪黎民百姓受動亂之苦,為了地方安寧,他多次在軍閥劉文輝、劉湘之間調解。而在開戰中,把鄰里百姓讓進家門躲避飛彈。在開辦文學舍期間,教化風俗的同時,對當時駐榮縣的軍閥旅長餘中英施以德教,他每次講課餘中英都要到場,坐在小凳上聆聽他的講課,在餘中英駐榮縣的三年中,榮縣全境安寧,盜匪無擾,秩序井然,被外界美譽為“鄭公之鄉”。趙熙為此還專門為餘中英寫了彰德碑以激勵其操行, 後來傳為佳話。為了減少老百姓的賦稅,趙熙親自到劉文輝辦公室為民請命。在戰爭中有縣人被軍閥抓到衙門,趙熙以同鄉之誼到衙門說情救人,為百姓的安寧,不顧個人安危,曾當面痛斥軍閥的不義爭戰。抗戰中不顧自己眼病,書寫作品義賣的行動給鄉人獻金運動很大的鼓勵,連馮玉祥都十分感動。

二〇〇五年夏,筆者與成都友人前往趙熙墓園拜謁,因不識路,向當地鄉人打聽。鄉人熱情指點後又深深嘆息說,“趙熙是我們榮縣的風水樹,可惜風水樹倒了,可惜他死了。”趙熙英名雖然由於各種原因而一度被遮蔽了光澤,然而他卻成了鄉人們的心碑,由此而論,趙熙也該寬慰了。

研究近現代文化史,總是把目光聚焦在文化都市的人和事上,而生活在鄉野間的趙熙卻被邊緣化了。但研究近現代書法史,卻繞不過趙熙這一重鎮。趙熙書法開宗立派,世稱“趙熙體”。趙熙書法個性彰顯,形成了獨特的中宮收緊,體勢開張,方圓兼施,俊拔挺然的藝術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梁啟超、郭沫若、餘中英等大書家皆出於門下,而今學趙熙書法的也不乏其人。倘若把趙熙與他同時代的書法大師們比較,應該不在李梅庵和曾農髯二人之下,於是我們就不難確定趙熙一代宗師的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