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穿越歷史硝煙,經歷戰火洗禮,在波瀾壯闊的抗戰畫卷中,一封封家書,能讓我們窺見那個永不磨滅的時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高尚靈魂。歲月可以抹去各色記憶,卻永遠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鳴。

今夜我們一起細細品讀英烈的家書,感受流淌其間熾熱的溫度,赤誠的情懷。

1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舍子從容赴國難

寧兒:

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你的母親趙一曼於車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家書背後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中國共產黨黨員。1935年冬,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2團政委的趙一曼為掩護戰友不幸被俘。為獲得情報,日軍對她施以長達9個月非人的折磨。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開往刑場的火車,她感到死亡迫近,卻絲毫沒有表現出驚慌。在生命最後時刻,她向敵人要來紙和筆,給兒子寫下遺書。寫完第一封后,趙一曼又寫下另一份遺書,把對孩子的未盡餘言進行了補充,之後凜然就義,年僅31歲。

2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為國犧牲心甘情願

群:

我們於上月二十八之夜由小郭家經浮山鎮渡河到泗南來,為的是更便於指揮部隊。敵人於掃蕩泗南之後,即集結於青陽馬公店之線,繼續向泗宿及泗靈睢掃蕩,歸仁集金鎖鎮劉圩子新關老韓圩子都成為敵人的臨時據點,如不組織幾個較大的戰役,敵人是不會很快的撤走的。首先組織了十一旅的部隊,猛襲馬公店,一日之夜以一個營兵力襲擊馬公店,全部鬼子兩個中隊密集於一個院子裡,我英勇戰士猛擲手榴彈一百餘枚,並以機槍交叉掃射,確實殺傷鬼子六十餘名,實在痛快!衝出來的鬼子,首先是那個機關槍手,被我們一把抱住,先奪過了新的三八式輕機槍,再摘下了鋼盔,意圖生擒,他堅決不走,終於結果了他。這一仗給敵人打擊最大,老百姓哄傳得也越發厲害,都說新四軍的計策高妙,打仗能幹……

……這一次血淋淋的事實,比過去任何一篇文章和報告都要來得切實!高爾基小說《母親》中主角伯惠爾說:“人們是不信任赤裸裸的說話的,非吃苦頭不可,非用血來洗煉說話不可!”此次的蘇皖邊區總算用血來洗煉過了!

寒霜丹葉

1943年12月2日二十時半

於淮河北岸之後店子

(“寒霜丹葉”即彭雪楓、“群”即林穎)

家書背後

彭雪楓,1907年生,河南省鎮平縣人。1944年8月,彭雪楓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向河南敵後進軍的指示,指揮所部進行西進戰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莊指揮作戰時犧牲,時年37歲。彭雪楓南征北戰,與妻子林穎聚少離多。到他犧牲前一個月,彭雪楓給妻子寫了87封“情書”,這些信見證了他們豪情與柔情兼備的浪漫愛情,詮釋了紅色愛情的全部內涵。

3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願獻頭顱保中華

親愛的雙親大人膝下:

兒這次為了民族,為了階級,為了可愛的家鄉,為了骨肉相連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兒不得不來信辭別雙親大人,如果不能活著的話,雙親大人應保重玉體,撫育好弟妹。生活難度的話,可賣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過來,到十年八年我們就好了,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現在兒就要離開大別山,走上最前線消滅敵人,保衛中華,望雙親不要悲傷掛念。兒為偉大而生,光榮而死,是我做兒子最後的心意,罪甚!罪甚!

兒 實穗跪稟

家書背後

程雄,乳名實穗,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1月參加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1940年5月,程雄被分配到新四軍第2師5旅13團,臨行前,他給雙親留下了第一封書信,表達了自己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覺悟,以及不能盡孝的遺憾。第二封家書發出3個月後,他就血染沙場,以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4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為民族解放而奮鬥

親愛的父親、母親:

兒過去曾寄過幾次信給大人,想早賜閱矣。但至今未見大人的訓示,想大人必因兒不告而走之故怪罪於兒,生氣不理了,所以兒對此點終不能安心。

兒不願做個時代的落伍者,不願落人後,兒要為改造不合理的社會而奮鬥,為後來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樣為國家民族求解放,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業。這就是兒此次來延安的主要原因。兒決定來此學習一點真實學問,求中國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來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請大人放心。不要以為兒做得不對。這樣多的人都和兒所作的一樣。

敬祝

健安

漂泊的女兒敬稟

4.18

家書背後

韓雅蘭,1905年生於陝西省蒲城縣。20世紀20年代,在陝西省立女子師範學校上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底赴延安參加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全民抗戰爆發後,前往西安從事地下工作。1943年4月病逝。此信寫於1937年4月18日,韓雅蘭詳細講述了奔赴延安的緣由,以求父母諒解。

5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決不掩沒民族意識

真兒:

這是個大時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線,我當然要助成你的志願,決不能因為“舐犢之愛”而掩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別矣,真兒!但願你虛心學習,勿忘我平時所教訓你的“有恆七分,達觀三分”,鍛鍊你的體魄,充實你的學問,造就一個強健而又智慧的現代青年,來為新中國而努力奮鬥!

中華民國廿八年六月四日

寫於香港旅次

王雨亭

家書背後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馬來西亞謀生。七七事變爆發後,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託,先後介紹上百名華僑青年回國到延安陝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父子分別之時,王雨亭在兒子筆記本上留下了這段臨別贈言。1940年,作為延安“青年劇團”唯一的華僑青年,王唯真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著10年前的“臨別贈言”,王雨亭感慨地說:“唯真,當年你選擇奔赴延安的路走對了!”

6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祖國危難時 竭我一滴力

親愛的雙親:

此去雖然千山萬水,安危莫卜。但是,以有用之軀,以有用之時間,消耗於安逸與無謂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尤其是在祖國危難時候,正是青年人奮發效力的時機。這時候,能親眼看見祖國決死爭鬥以及新中國孕育的困難,自己能替祖國做點事,就覺得此是不曾辜負了。這次去,純為效勞祖國而去的,雖然在救國建國的大事業中,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

女兒雪嬌留書

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家書背後

白雪樵,又名白雪嬌,祖籍福建安溪,中國共產黨黨員。1939年,她參加滇緬公路機工隊,成為著名的女機工之一。後來,為赴延安參加八路軍,她奔赴重慶向鄧穎超求助。她臨行前留給父母的家書被許多報紙登載,其報效祖國言行,激勵無數青年共赴國難。

7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兄弟攜手赴國難

父母親大人膝下:

……熱河本極苦寒,我軍又無給養,火(夥)食須由沿途人民負擔。中下等人家多吃小米(如稗子)、白菜、洋芋等,甚至有油鹽俱無僅以生大蔥海椒白菜佐餐者(僅遇一二處)。初吃小米,頗感不便,現已吃慣,毫不覺其苦也。南來連碧等十八人初組織政治訓練組,男平民任第一科(上尉)科長,男健民任宣傳員(准尉),(碧波任第二科上尉科長)。繼因行軍期間暫派各處服務,碧波派衛隊營營部任書記,男平民派參謀處任文牘併兼任行營秘書事務,男健民亦派參謀處任諜報。均非作戰職務,故將來即到前方已絕無若(任)何危險,祈大人不必掛慮也。熱河邊境已失去一大塊地,中國前途極為危險。餘事容到一定住地時再行稟告。

專肅敬請

福安暨闔家均好

男平民、健民同叩 十月三日

家書背後

周平民,四川省內江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8月隨蒙邊騎兵隊赴開魯抗日前線,1934年由於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在獄中與敵人進行堅決鬥爭,1937年被折磨至死。周健民是周平民的弟弟,1930年與哥哥一起參加“上海青年自願決死抗日救國團”,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1933年2月不幸中彈犧牲,年僅18歲。

8

再讀英烈家書,吾輩自強不息

驅逐敵寇 抗戰到底

吾謙愛弟:

來信收閱,備悉一切。“抗戰”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她正在生產新的中國、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們要在戰爭環境中受到鍛鍊,我們要在敵人的炮火下壯大起來。抗戰是我們的神聖職責。我們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戰中誕生,要在爭取抗戰勝利中發揚光大,我們要為驅逐日敵寇出中國抗戰到底,我們要為爭取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奮戰到底。

你應立即奔上抗日的戰場,在戰鬥的環境中創造你的人生,開闢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愛子,我既贊成他的行動,這絕不是無意義的稱讚。你瞭解嗎?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見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與俊安、與阿兄、與全中國抗戰的朋友們、與全世界擁護正義的人士們,手攜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進!

孝 慈

十月二十五日

家書背後

王孝慈(1905—1992),原名向宗仁,陝西渭南人。1928年參加著名的渭華起義,曾擔任延長縣委書記、宜川特區黨委書記。1938年10月,王孝慈給他的五弟向宗聖寫信,鼓勵他走出家鄉奔赴抗日前線。在他的影響及家人的互相鼓勵下,兒子、弟弟相繼投入抗日洪流。

透過這一封封家書

我們看到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我們升騰起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讓我們接過他們心血澆築而成的紅色火把

我輩自強不息!

來源 | 《解放軍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