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想重倉某個平臺!請問是誰給你的膽子?

動不動就想重倉某個平臺!請問是誰給你的膽子?

個人遇到過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某某平臺能重倉嗎”?也不知道是誰給的出借人膽子,動不動就敢重倉某個平臺,很可能是無知者無畏。

一、為什麼儘量不要重倉某個平臺

首先,您是平臺股東嗎?或者是高層管理人員嗎?您對平臺的一切信息都瞭如指掌嗎?如果做不到,那還是算了吧,即使做到了,平臺本身也會有它自帶屬性的風險,這些平臺自帶的風險,即使您對風險非常瞭解,也很難完全杜絕風險。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啊,能夠看到更多的往往還是平臺的表面現象,即使對平臺做了數據跟蹤,深入的內部調研等等功課,能瞭解到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還有包括每月的給平臺做的評級等等內容,這些都很難做到完全規避風險。即使是再專業的機構去做這些事,更多的也僅僅只能是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1、平臺母公司或者兄弟公司的非P2P業務隱藏的風險

除了我們平時能監控和掌握到的平臺動態信息以外,還有一部分是我們容易忽視或者看不見的風險。比如目前很多規模很大的平臺,它們業務不僅僅是P2P,而且還有很多其它諸如資管、私募、擔保、股權投資、甚至母公司實體業務等等非P2P業務。如果僅僅用衡量一家P2P平臺的標準,就判斷一家公司整體業務的運營好壞,本身就是不夠全面的,得出的結論也很難做到全面客觀。這個情況下如果投資人過於重倉某一平臺,那些非P2P類的業務,也是一塊看不見的隱藏風險,所以很多投資人動不動就判定“某平臺穩如狗”之類的觀點,本身就是對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

2、不確定的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不僅僅是經偵雷的風險,個人認為更多的還有政策變動以及貸後管理的灰色地帶的不確定風險。各平臺一直都在不斷的爭取合規,這僅是平臺生存的前提條件。因為行業處在快速發展期,原有的監管政策不完善而導致的政策變動是合情合理的,只不過這類政策變動往往給平臺額外增加了不少合規成本。另外貸後管理那一塊,也很容易涉及非常規手段,其實今年廣東的某金融平臺就是沒把控好非常規手段,而把老闆都請進去了的。武漢的某平臺也是因為類似的非常規手段,高管被請進去喝茶;前段時間江門市的一棟樓裡面的貸款門店都被封了,這些也是潛在的不可預知風險。這些風險如果在前幾年估計都不是個事,但撞到今年打黑除惡的專項整治,有些非常規手段在今年就行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