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立群、康震、酈波和蒙曼四個人?

自以為心若頑石0

要說最喜歡哪一位,那真是感覺難分伯仲,每個人都有十分突出的特點。


先說王立群老師,有人也許感覺他不溫不火,不如其他幾個老師犀利激昂。其實你仔細看他解讀的南唐後主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跟劉邦《大風歌》,就知道王老師其實是一位非常睿智深情的學者。

蒙曼老師,經常是言簡意賅的用平常語言說出深刻道理,感覺蒙曼老師的點評更加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

酈波老師,儒雅的學者氣質是大家公認的,給我最深印象的是酈波老師三觀很正,他提出的不要盲目崇拜劣質偶像,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非常贊,還有很喜歡的是酈波老師的集句,別有一番風味,而且他在中華好詩詞表演《一剪梅》,才藝也不輸康震老師啊。

康震老師,第一印象就是幽默,有他的時候總是笑聲不斷,妙語連珠,而且康震老師點評毛主席詩詞真是一絕,主席詩詞在他慷慨激昂的解讀中讓人更感覺豪邁壯麗,氣象萬千,不多說,大家自己感受。

四位老師或婉約或抒情,或優雅或豪邁,既博學多才又輸出正能量,各有千秋,珠聯璧合,都是非常讓人崇敬跟喜愛的,因此雖然有的朋友指出中國詩詞大會不如中華好詩詞那樣有難度,但是從總體的觀賞度來說,還是詩詞大會更好。

詩詞是語言藝術的精華,有了這些德才兼備文化人的解讀,相信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會得到更好的發揚跟傳承,也希望看到四位老師更多的節目。


如畫四季

這四個人因為“詩詞大會”火了。我覺得可以一個一個來說。

王立群是河南大學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式是中國古代文學。除了出版了《百家講他》系列的相關圖書之外,還出版過《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和《成書研究》等著作。王立群給人的感覺是老成持重,他最早在《百家講壇》講的是項羽。應該說,當時《百家講壇》找他講漢代人物,其實是想借著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系列的火爆勢頭。王立群講課,雖然也借用現在一些流行詞語,但是他對於人物的分析,尤其是人物內心的活動更具體,也更帶感情。但是,有時候的他對於人物的分析有點過度,腦洞稍微大了一些。

第二個是康震。康震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教授,康震在上《百家講壇》的時候,還是副教授,而且是是節目裡最年輕的。老實說,我開始不喜歡他講的《李白》。據說,曾經《百家講壇》的節目組對他講的《李白》也不是很滿意,有點死氣沉沉,學術氣味有些濃厚。從《李白》之後,康震又講了《杜甫》,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看不到康震的身影。直到後來康震再講《蘇軾》的時候,換了一種方式,語言上更加有趣,也更加註重講述故事(我一直覺得他講《蘇軾》是他所有節目裡面的巔峰)。據說,是因為節目組多次與他溝通,讓他在思想上有了轉變。後來,康震又講《唐宋八大家》等。最近,因為詩詞受到社會的關注,他憑藉幽默的語言,成了大眾喜愛的學者。

第三個是蒙曼。蒙曼最開始講的是《武則天》,可能是因為她是女性的緣故,所以講歷史上偉大的女性,觀眾更加認可。所以,對於歷史人物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深諳大眾傳播之道,直到如何調動觀眾的胃口。也許是因為講歷史的男性偏多,所以蒙曼作為女性,更能夠讓受到關注。

第四個是酈波。老實說,這四個人裡面我不太喜歡酈波。前三個人雖然講的內容很通俗化,但是往往也不失學者的價值,比如蒙曼在講武則天是否曾經殺掉自己女兒的時候,就做了很多嚴謹的分析。但是酈波講《海瑞》,講《張居正》,無非是把《明史》等史書的內容重新翻譯成了白話文,然後如同說評書一樣講出來。他後來,在很多話題上,見解也不如前幾個人。大概是酈波的形象氣質更符合我們對傳統文人的想象吧,所以也獲得了不少的粉絲。


兮兮說事兒

四個字總結:水平不行(也許不是水平真的不行,而是展示出來的水平不行)


王立群

王立群先生能夠出現在大眾視野,歸功於百家講壇。王立群先生最著名的就是讀史記。

史記是非常龐大的一本書,也是國人最熟悉的一本書,儘管熟知史記的大部分人只知道史記的名字。

王立群先生其實並不是真的讀史記,而是講歷史故事,藉助史記的幌子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然後講歷史故事。

為了收視率當然可以這樣宣傳,但是也給人一種錯覺,史記不過是一堆故事集,這也就大大的貶低了史記。

史記作為正史的源頭,司馬遷幾乎用盡了畢生的心血寫下的這本書,如果知道後人用這種方式來講,那麼他會很懊惱的。

史記有五十二萬多字,看似龐大,實際上記載了三千年的歷史,實際上司馬遷寫出來每個字都是精心提煉的。他挑選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有標準的,而且人物的次序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著更深層及的含義。

瞭解史記,我們如果僅僅讀故事,那麼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直接在網上直接就可以搜索出史記的白話文,那麼我們還要聽媒體傳播幹什麼?正是史記的文字並不是那麼簡單靠著翻譯就能夠理解,所以才讓史記在今天依舊熠熠生輝。

讀史記首先要了解司馬遷這個人,不能夠理解司馬遷這個人,史記就是一本故事集,正因為司馬遷的存在,才讓這本書有了不同的意義。

繼承父親的遺願,繼續寫史記,因為為李陵辯解而下牢,“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這是多麼偉大的一個人。在漢朝意識形態的那麼濃烈的時代,能夠不按照當時的主流說法,“成一家之言”需要多麼大的勇氣,需要多大的決心!

史記之中很多事情給了我們答案,但是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列傳第一伯夷叔齊列傳,就提出了好人有好報的問題嗎?如果有,那麼伯夷叔齊為什麼餓死首陽山?盜蹠日殺不辜,卻能夠安享天年?

列傳之二管晏列傳,伯夷叔齊到管仲晏嬰隔了幾百年,這幾百年之間出現了數不清人物,但是管仲的出現代表著個人精神的覺醒,同時也標誌著封建秩序瓦解的開始,人們可以通過智慧去爭取地位和權力,而不是周開始的血緣系統。

有的時候,不是觀眾接受能力差,而是傳播者不能夠深入淺出。


康震、酈波

前面已經有很多人論述了這兩個人。

我斗膽梳理一下他們的求學歷程:小學識字,中學背古詩,高中選擇文科,大學研究古典文學。

這種歷程在大家看來順理成章,也沒什麼不對,但是兩個人的水平受到質疑就是因為這種機械化的培養流程。

講解古詩詞,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非常難。講解者不僅要了解詩詞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更是需要對詩的做法,詞的填法進行學習,從小沒有打下良好的根基,長大之後不能夠潛心學習,僅僅淺嘗輒止,為了節目而應付了事,在不經意間就會流露出水平的不足。

兩個人的評論水平大多數都是正確的廢話,他們不是通過分析而得出好詩詞,而是先假定這首詩詞很好,然後再找證據。

很難想象,沒有接受過傳統教育的他們,怎麼能夠研究古典詩詞。

詩詞不是誰的專利,也有詩無達詁的說法,但如果是在根本上就錯了話,也就沒有詩無達詁的說法了。

每每拜讀顧隨先生的詩詞賞析,都有產生一種“心嚮往之”的感覺。

而去讀龍榆生、俞平伯、夏承燾等人的詩詞賞析的時候,更是能夠感覺出語言之美。

在這個連浮生六記都需要翻譯才能看得懂的今天,我感覺到文化的悲哀。

當忙碌與生存成為藉口,我感覺到的更是可憐。

反觀二人,不過是披著學術外衣的娛樂明星,如果說娛樂明星撈錢還名正言順,而他們藉助著知識的名義撈錢讓人感覺到斯文掃地。


蒙曼


著書都為稻粱謀,每個人為了生存也無可厚非,我只希望著書立說的時候拿出誠意,用心一點。當商業資本湧進文化領域,弊端也自然會產生。

當年許鞍華拍文藝片沒有錢是王晶出錢讓她能夠順利拍出電影,但是王晶本來就非常的有才華。

我時常在想,有錢之後真的就能夠出精品,那麼怎麼解釋郭敬明?


順便說一下易中天。

易中天先生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做《鴉片的戰爭和戰爭的鴉片》,這是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潰》的讀後感。

但是尹宣先生辛辛苦苦翻譯的《辯論》,卻被易中天先生先運用在了《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裡面。

我懂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學原理,但是。。。。。。


詩書君

上週末北京書市期間,看到同事發的書市現場照片,有一張照片裡兩個易拉寶擺放在一起,一個是曲黎敏講詩經的新書,另外一個就是康震講古典詩詞全國巡講北京站。這大概也是王立群,酈波,蒙曼身上同樣有的特徵:通過百家講壇而為大眾熟悉的文化名人。王立群是最早上百家講壇而火起來,另外三位登上百家講壇的時間晚些,但同樣在大眾文化媒體迅猛發展的時期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雖然都有很好的學術訓練背景,但他們的知名度還是相對集中在大眾文化領域,在專業學術圈裡的影響可能還是很小。

這幾位從文化知名度的大小看還是有些差別,可以排出個先後。雖然四個人的大眾知名度都不小,無論是圖書出版,還是新近大熱的知識付費浪潮,這幾個人依舊受到內容製作方和平臺的歡迎,像康震,酈波和蒙曼均有知識付費的課程,所講的領域也是唐詩宋詞這類大眾喜聞樂見的主題。加上,像《中國詩詞大會》這種央視大火的節目,這四位都是評委,知名度都有新的提升。但從目前的知名度大小來看,康震應該最大,他在北京師範大學還擔著官職,課堂也是大受歡迎,還是《經典詠流傳》,《歷史其實很有趣》等節目的嘉賓,非常活躍。蒙曼緊追,她的百家講壇連講了幾個主題,網絡上的音頻課程也是大賣。酈波再其次,他今年有好幾本書出版,從古詩詞到王陽明,在江浙區域有大的影響。王立群可能要處於末位,他的名氣可能還是在百家講壇上積累的名氣。


老李有刀

王立群,康震,酈波,蒙曼,再加上楊雨,可謂是當今文史界出鏡率最高的幾個人了,都曾登上過百家講壇。開門見山的講,這幾個人裡我最崇拜康震,最喜歡王立群。

王立群祖籍山東新泰,是我的泰安老鄉,所以喜歡他可能也有私人因素。他給我一種大智若愚的感覺,談歷史時觀點平和,不偏不倚,從不尖銳,敘事如小溪流水般溫婉,讓人聽上去很舒服。王立群老師小時候家境並不好,吃了不少苦,可能這樣的童年經歷也造就了他今天如暖玉般溫和的性格,心懷中庸之道,從不盛氣凌人。

康震老師是我非常崇拜的文人和學者。看了他那麼多的節目,他的很多觀點都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在對唐宋時期一些詩人詞人的瞭解和解讀方面,幾近臻於佳境。給我印象最深的事兒是最近央視播出的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當時臺灣歌手陳彼得唱了一首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在點評時康老師開口就說:“辛棄疾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但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悲情英雄。”此話一語中的,讓人讚歎,此後,他又指出陳彼得的歌曲風格與詩詞本身的意境略有不和諧之處,看的出他對辛棄疾和古詩詞真正的熱愛,因為只有真正熱愛古詩詞的人,才敢於在陳彼得的那段完美演繹之後仍然冷靜的提出疑問,因為在他心裡,歌曲雖美,詩詞更美。

蒙曼老師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女學者,女性畢竟是感性的,在對待很多歷史問題時,蒙曼老師的觀點顯得都很“可愛”,非常女性化,比如她對項羽的評價,在某個節目中,她把項羽刻畫成了一個偉大的、令人憐惜的悲情英雄,確實是完全站在了女性的立場。但其實在實際上,項羽在很多事情上既幼稚又殘暴,比如他定都徐州的舉動能看出他在骨子裡就不是一個能統一中國當皇帝的料,他坑殺秦軍降卒齊軍降卒的做法,在齊地的屠城舉動,縱容手下燒殺搶掠的行為,都是不值得同情的。因此,這也是蒙曼的侷限之處,但我要說明這不是蒙老師的缺點,我覺得這反而顯得蒙老師很可愛。

最後說酈波,看了酈波老師很多的節目,酈老師確實學富五車,但給我的感覺是不夠謙虛,這和學識無關。有一個節目是他和紀連海老師一起搭檔,紀連海老師只是一箇中學老師,酈波是大學教授,我從他倆的搭檔和對話中看到了酈波老師不由自主的“盛氣凌人”, 而在康震老師和紀連海搭檔時,二人就合作的天衣無縫,完全沒有違和感。我覺得一個大學者在具備足夠學識素養的同時更應該保持謙遜,有古賢風範,當然,可能也是我要求過高,或者過於敏感了。


耶律蕭

當時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課紅過的人很多,但是,當他們成為點評嘉賓,面對公眾臨時發揮的時候,就能顯現出真正的文化底蘊來了。比如說以前號稱是季羨林關門弟子的錢文忠,還有說《論語》的于丹,都曾經紅極一時,我記得當年蒙曼老師剛出來在《百家講壇》講課的時候還曾有過小於丹之稱。

但是,後來央視的若干節目請這一撥人出來當點評嘉賓,明顯看出錢文忠和于丹功力不逮,碰到很多詩詞典故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如何接話,更不知道怎麼自由發揮。顯然是對相關的歷史和文化不熟悉導致。

《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會選擇這四位老師當嘉賓,就是因為他們的功底深,臨場發揮好,除此之外還能跟他們相比的,大概就是易中天老師了。不過估計易老師因為在修國史,忙得很,不一定有時間,放眼望去,大家看看還有哪些老師可以超越他們。

不要總去挑剔別人的毛病,而是要看到別人的厲害處,不管怎麼說,反正我對他們四位佩服得五體投地。我要有那麼高的文學文化素養,那將是終身追求而不達的目標。而且王立群和蒙曼都是學歷史的出身,對文學還有那麼高的造詣,就更值得敬佩。


蘇小妮

王立群、康震、酈波和蒙曼皆學識豐贍,妙語聯珠,國學功底很紮實。不唯如此,他(她)們三觀正,學風正,思無邪,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者,更值得人們尊重和禮讚!

四者學養深厚,但表達的藝術和方式不盡相同。王立群有忠厚的長者風度,闡述問題,有板有眼,重史實、顯史識,有教科書的味道,有學院大腕的作派。

康震文學知識儲備容量大,熟諳文史,回答問題視域開闊,思路寬廣,文采斐然,活力四射,彷彿天馬行空,無拘無羈,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使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酈波與蒙曼好比金童玉女,深受人們尤其年輕學子的喜歡。兩人文史知識豐富,回答問題好像沒作功課,但或信手捏來,脫口而出,或如小河流水,娓娓娓道來,常有精妙之處,彰顯其長期探賾索隱而沉澱的深厚文化底蘊。最喜歡看的是兩人的辯論,真是高手對決,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其卓爾不群的學識與智慧,耳聞目睹,讓人如醉如痴。

當然,他(她)們也非至豐至美,但其在公眾面前的表現值得充定肯定。


歷史沉澱的理性

四位都是大家,在下不敢評論。但四位專家中有一位專家羊年伊始,在電視上與另外一位不知名的專家解說“三陽開泰”。不知我不懂,還是四位大家中的一位解說的我聽不懂——怎麼說“泰”是“天在上、地在下”?泰卦的卦象是這樣嗎?北大校長讀錯反映出他在北大120年校慶前“可能很忙”,沒工夫看秘書寫的發言稿。但專家給全國人民解說“三陽開泰”就不能這樣了。否(pi)卦與泰卦的卦象是何意?如何寫搞懂以後解說不遲。專家稱謂要對得起專家的學養!不要讓我等下里巴人失望!


手機用戶58832419246

四位老師當中,王立群老師要比其它三位上《百家講壇》早,他和閻崇年易中天紀連海于丹錢文忠他們一批的,和同期幾位大紅大紫的老師相比,王一直不慍不火,沒有很大的關注度和曝光度,他沒有閻崇年和錢文忠的爭議性,也沒有易中天和紀連海的娛樂性,更沒有于丹燉的一手好雞湯的本領。

和康震酈波蒙曼相比,王老師依然如故的低調,他們沒事還喜歡到媒體出出鏡,參加一些文藝節目,而王立群老師極少參加類似活動,一是年齡大了,二是不怎麼適合綜藝節目。

從個人喜歡的角度來看,我最喜歡王立群老師的講課,他的知識乍一聽會讓人感覺學術性很強,好像很死板一樣,但如果你聽進去,你就會發現他的學術是很嚴謹的,對待歷史的態度也很嚴謹,他不像易中天那樣戲謔和信口開河,也不像于丹那樣不講人話。我感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歷史揉碎了一點點給聽者講清楚,同時還摻雜了許多個人的見解和看法,不是那種生搬硬套的歷史搬運工,而是一個歷史的講述者和觀察者的身份在說史。從這一點來講,我感覺他勝過其它所有上過講壇的老師們。


元芳有看法

說實話這幾個人我都喜歡,但是最喜歡的還是康震老師,因為他有才幽默風趣。

康震

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陝西綏德人,著名文化學者,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詩詞,是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王維研究會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學會理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 其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唐宋八大家》系列、《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李清照》等;擔任中央電視臺《漢語橋》、《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



說起康老師不得不說他對中華古典文學的博學,作為曾經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系的副院長,他的博學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最開始喜歡他是他當最愛是中華的老師,出口成章,語言幽默風趣,簡直是一個可愛的老頑童,而是知道的多,講解通熟易懂,和藹親暱沒有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