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放牧思想(2)

選自韓鵬的《捍衛論語》

在論語中放牧思想(2)

【學而2】(2)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釋意〗

有若說:“做人孝敬父母、友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太少了;不喜歡犯上而好造反的,根本也不會有。君子要務本求源,只有根本確立了,大道才能中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的根本。”

〖啖言〗

在《舊約》裡,戰爭的萌芽,曾以這樣隱喻的方式被最早栽植下來:作為人類始祖的兩個兒子,一個是牧羊的該隱,一個是耕田的約伯,約伯奉行正義,溫恭良儉讓,卻招致該隱的嫉妒而終至命喪其手。

這是個永恆襲罩在人類頭頂的巨大而致命的語讖,無人破解。

歷史無奈而悲哀地驗證了其無可辯駁的確鑿性。在西方,羅馬的締造者兄弟間發生相殘;在東方,周天子分封的宗親後代們在春秋戰國時打作一團。

而直到今天,依然如是,甚至愈演愈烈。生存的周遭是如此喧囂,世界是如此嘈雜,天下永遠是兵燹不斷,殺伐之聲始終盈野,炮火下扭曲的肢體和麵孔始終充斥著電視畫面。

相互斥責,彼此牴牾,攻伐紛爭,戰火肆虐,自有史以來,即無時無刻不裹脅著我們,並將伴人類走至滅亡。鮮花瀰漫、芳香撲鼻的人類安寧家園,只是一種形而上的假設,或片段性的存在。

原因究竟在哪裡?

孔子早就看出堂奧,深刻指出,乏仁。

這恐怕也是儒家將其治學應最高尊奉的格言次席,獻給講仁的孔門弟子有若的重要原因。

學是為了悟道,體仁,明德,終至齊家平國治天下,這才是學的向旨和歸宿。學什麼?首先在孝。懂孝才能知禮,知禮才能達仁,有仁在而天下守份,安如磐石。將基礎的家庭單元裡道德秩序構建好,進而放大到整個社會,這個社會就面目和善、舉止親柔,歡樂祥和,一派和諧了。

和諧社會的建立先從小家建起,這是孔子的高明思路,也是有若對之的深刻領悟。

梁簡文誡子當陽公書中說,“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可見,簡文帝算是理解這 句話比較徹底的一個。至於周作人,他理解反了。所以,他的文章一點也不放蕩,而人卻形骸俱毀到賊子行列中了。

因而,孔子借有子之口告誡吾儕:為學先要學仁,無仁則無本。

宏闊浩大的仁在哪裡,就先從“孝弟”二字入眼。

一提到基督名字心靈就會感到平靜的人,一看到悲傷者則心生同情的人,一想到久遠的愛情就獨自流淚的人,在我看來,都在接近仁。

他們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好學生,或者成長為一個好的學人。

在論語中放牧思想(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