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鐵牛墜江到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由鐵牛墜江到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陳漢裕

韓江是潮汕平原的母親河,發源於福建的上杭,彙集汀江水進入梅州河後,經潮州南下入南海。韓江自古是廣東橫貫東西走向的水路交通要道,跨河可上閩淅贛。

南宋期間,潮州建了座廣濟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到明朝時,橋面已形成十八稜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清朝年間為“鎮橋御水”,就鑄造了兩隻鉎牛,一隻置於西橋第八墩,一隻置於東橋第十二墩。在百多年後道光年間的一次洪水中,東墩鐵牛墜入江中,從此,這隻鐵牛無蹤無影,不知去向?

鐵牛墜江後去了哪裡?成了百年謎團。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人們於是紛紛尋找、互相傳說,但至今毫無結果。這就怪了?人們在河裡網漁沒網到,在下流的河裡撈沙也沒撈著。它到哪裡去了?小時候上學就聽老師分析過 :“ 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向下溜 ;一個是向上走。”

鐵牛墜江,順流而下這有可能,逆流而上似乎不可想象。帶上六十年的疑團,我請教了韓江邊上故鄉的長輩。長輩一聽說問起墜江鐵牛的下落,立即就回答,“知道,鐵牛走去大埔了。” “大埔在梅州,是上游啊?” ”沒錯,鐵牛是在水中的沙灘上邊翻滾邊走的。” 然後,長輩就給我做了急流如何掏空鐵牛身下的沙子,然後如何在水下翻滾走路的形狀。還強調說,“這是從長輩那裡聽來的,有道理,當地人也都這麼認為。”

逆流而上,是潮州人對墜江鐵牛去向的傳說。我聯想到了文化的傳承,至於鐵牛是否逆流翻滾而上,到了梅州大埔縣的韓江沙床上就不重要了。

筆者以為,唐朝韓愈到潮州當刺史,充滿了奇思異想,他可以寫篇祭鱷魚文,與鱷魚對話,就把鱷魚趕回海里去,潮州人受古代文學藝術思想的影響,相傳墜江鐵牛在水中翻滾走路去了大埔就再自然不過了。

由鐵牛墜江到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華文明的先進文化自己會傳承下去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藝術地賦予了楚人強悍的天性。這類似傳承還有很多很多!

楚人屈原留下(離騷)詩篇,他在國破時憤投淚羅江,傳承了“端午節”。周朝的“秋分夕月”的敬月、祭祀活動,與後世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眾多神話傳說,傳承了“中秋節”。民間對先祖的祭祀,傳承了“清明節”。民間的神話傳說,傳承了“媽祖節” 。中國的農耕文化,傳承了“冬至日”。筆者還聯想到,有傳承就會有創新,這如同中原文明傳至南蠻之地的潮汕地域一樣。

可以請看筆者的試述 :潮汕子民,源起中原,文化底蘊厚重。這裡民風淳樸善良,尊禮崇文。務農精耕細作,務工精心製作,務藝精雕細刻,務漁不畏艱險,務商信義為道,務業開拓進取,移居海外則艱苦拼搏。自古以來英傑輩出,人才匯聚,巾幗也不讓鬚眉。潮汕地域,字留古義,音留古韻,曲留古音,浩然大地,人傑地靈,江山如畫人更美。秉承傳統美德,善於開拓創新是潮汕人民最美麗的心魂!

讀者朋友們!你的家鄉,不也是有中華文化的美麗傳承與開拓創新嗎!

作者陳漢裕,原一師四團戰友,廣東中山大學畢業,汕頭市人大華僑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副調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