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之後再看羅海燕,同樣是“漂著”,差距在哪兒?

文 │ 劉肉英

陳可喝多了,一口吐在LV包裡併成功吸引了富二代客戶注意時,羅海燕第一次出場了。

逆光的酒吧裡,她抬手接聽電話,畫面中的羅海燕成了一道剪影,回身,她和正準備慶祝的同事說,“我們的客戶被搶了。”這也許是唯一一次陳可和羅海燕的正面交鋒,同樣是“漂著”,漂在北京和漂在上海,差距有多大?

陳可大學畢業之後,自認為與眾不同的她一頭扎進北京,羅海燕則在上海上了4年大學,選擇留下,更像是羅海燕的順勢而為,“羅海燕留在上海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可能就是覺得,是一個機會,想試一下。80後的陳可和羅海燕,她們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環境教育都不會清晰地告訴她要去哪兒,有時候還是得自己對未來做出抉擇。”阿里文娛大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也是女子圖鑑系列劇的監製馬筱楠肯定的說。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北京、上海,兩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同樣繁華,但各有各的特點,就像在北京問路會說東南西北,而在上海只能說某某路的名字是一樣的,北京沒有上海的柔軟,而上海也沒有北京的硬朗。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在職場打拼並最終都會是女強人的設定在陳可身上,觀眾會看見些許“戾氣”,而在羅海燕身上卻是“溫柔刀”。

羅海燕的“功能性”

和陳可集萬千北漂經歷於一身的人設不同,羅海燕更像是一個“人”,經歷沒有那麼多,標誌性的事件也很少,沒有時間節點的強調,整個人物的情感和事業走向都那麼滿,觀眾也不會時不時地被羅海燕的“進步”速度震驚,相比陳可,羅海燕走的要慢一些。

從畢業時的淳樸、懵懂,到在工作中逐漸略有心機,羅海燕的成長其實是她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為了尋找觀眾的共鳴而存在,“這個女孩挺好的,是我們這個年齡段的男人要防著的那種女孩兒。”馬筱楠的朋友這樣評價王真兒,“需要提防”的距離感反而讓王真兒更適合“職場女性”略有霸氣的人設。

“王真兒並非科班出身,但是非常聰明。”試鏡那天,她穿了一件白襯衫和一條黑色的西褲,整個人的感覺就是幹練的職場女性,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畢業於南京財經大學的王真兒,對於南方的生活環境瞭如指掌,於是,出生在安徽,讀書在上海的羅海燕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羅海燕就是一名女生,和她周圍形形色色的女生共同構成了“女子圖鑑”,大學室友和有錢的老闆初入宴會,拿著2萬多的範思哲,和羅海燕不經意間買的A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KATE作為一個上海囡囡生活精緻且滋潤,和剛入職場還要節衣縮食的羅海燕又完全不同,略帶勢利眼的表姐、會耍心機的同期女實習生,每一個角色都在通過與羅海燕的對比中產生了不一樣的存在效果。

“女子圖鑑”有了,上海呢?上海的味道,不是靠幾個標誌性建築的空鏡就能營造出來的,“味道”這個詞,太難琢磨了,它滲透在方方面面,它可以是說話的口音,也可以是買衣服時老闆娘的態度,甚至也可以是一棟大樓裡每一個工作的人,也可能就像沒有英文名字就會被“鄙視”的職場“特色”一樣。

和北京的開放不同,上海的社交圈層是稍有封閉的,陳可能在工體的酒吧裡和身價千萬的人在一桌吃飯,但羅海燕的社交圈非常有限,陳可對於北京的認知來自她自己的真聽真看真感受,但羅海燕對於上海的認知大多時候是“別人說。”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沒有“飯局的誘惑”,沒有地下室的遭遇,羅海燕的“滬漂”生活雖然也同樣困難,但至少過的舒服,上海的弄堂雖然略微潮溼,但外灘一大片寫字樓裡腳踩高跟鞋,下巴微微上揚,衣著幹練、雷厲風行的職業女性確實足夠吸引人。

選擇的風險

上海的摩登氣息和北京的“城鄉結合”完全不同,就像在上海陸家嘴的寫字樓出來只有咖啡廳,而在北京國貿走幾個路口就能看見煎餅果子的感覺一樣,“城市帶給人的整體感覺太不一樣了”,所以在《上海女子圖鑑》中,音樂會稍微有些混搭,也非常有衝突感,但是羅海燕的職場和生活之間是一氣呵成的,並沒有太多的差異。

相比之下,陳可則會在職場上光鮮,在生活中卻有些落差,《北京女子圖鑑》中,陳可的生活細節在每集之後番外劇場會被放大,而羅海燕的選擇則是穿插在劇中的,“導演為了讓戲劇衝突更好看,觀眾先看到的是B版,也就是偏黑暗有些小惡魔的想法,只有幾十秒後就會翻過來,表現出羅海燕的真實選擇。”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將羅海燕糾結的過程用這種方式展現出來,一方面能打破一味的講故事給觀眾帶來的疲憊感,另一方面也能滿足觀眾想看見選擇另一種結果的好奇心,“如果當初,我做了另一種選擇會怎樣?”這個問題在觀眾的心中應該比較常見,這樣的劇情設置就滿足了這一選擇題的答案。

同樣,風險也是存在的,給了觀眾更多的選擇,也就意味著觀眾可能會將自己的選擇帶到劇中,比如,在選擇是否和大學男朋友回山東老家時,也許羅海燕拉著男朋友的手,問著山東有什麼美食的選擇在一部分觀眾心中才是“正片”。

另外就是上海這座城市對於羅海燕的選擇,和努力在北京生活的陳可不同。羅海燕在上海生活,是外地人融入本地的過程,“羅海燕其實是在嘗試做一名上海人。”羅海燕身邊,和她形成最強烈對比的人就是一同入職的實習生Kate。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Kate英文流利,擅長社交,衣品出眾,懂得保養自己,在外企上班,光鮮亮麗,講話柔聲細語,沒有生活壓力,和羅海燕的境遇大相徑庭,而在前6集的內容中,從相互看不慣到通力合作,Kate是除了Scarlet之外,羅海燕的另一位“老師”。

其他同事在背後說Kate壞話,羅海燕選擇站出來為Kate辯解的時候,就說明,羅海燕已經當Kate是自己人了,而Kate選擇和羅海燕一起加班,並教她如何用好excel的時候,也說明,Kate接受了羅海燕。

“在選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適合演Kate的演員很少,我們特別想找一個上海籍的演員。”就在幾乎崩潰的時候,“金莎”這個名字蹦了出來,狀態不錯、英文好,也確實拍出了上海囡囡的感覺。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融合

有不少網友在豆瓣評論,說“《上海女子圖鑑》找到了《東京女子圖鑑》的精髓”的確,相比於北京的硬朗、乾脆,上海和東京的感覺更為相似,畢竟從地理和社會環境來看,上海本身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就會更大一些。

從製作團隊上來看,《北京女子圖鑑》全部都是國內的團隊在操作,而《上海女子圖鑑》則請到了一些日本團隊參與到製作之中,其中美術指導、美術設計、造型設計、燈光等關於外表、視覺效果的部分都有日本團隊的介入,“在這次合作之前,日本團隊和導演、製片人都有過合作,所以這次基本就是無縫對接。”

隨著羅海燕的成長,她會接觸到更優質的生活,也會感受到優質的生活給她帶來的不同,“有一場羅海燕在畫廊的戲,牆上掛的油畫都是根據置景色調要求來畫的,要求非常細緻。”再加之主創團隊幾乎都是上海人,對上海氛圍的營造也會有自己的感受。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馬筱楠幾乎同時監製了這兩個項目,“我覺得這兩部劇都是在先立人物。”陳可和羅海燕都是個人的選擇在推進個人的成長,而非單純的事件推進,“這個人的背景是什麼?每個階段遭遇什麼?是不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反覆思考的。

人們常說,是時代在推著人向前走,但反觀陳可和羅海燕,“我們希望在這兩個女生身上,觀眾能看出軌跡和時代性,能有一些共情。”

羅海燕和陳可都在第一時間學會了獨立,陳可是被北京上了殘酷的一課,一半的錢只能吃一半的玉米,沒有人會因為同情而平白無故的施捨,而羅海燕則在陳曉偉的“我養你啊”中幡然醒悟,“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寄託在別人身上的。”

陈可之后再看罗海燕,同样是“漂着”,差距在哪儿?

羅海燕獨立和充實自己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真正融入到上海的過程,自己吃一個月的泡麵為了報一個英語補習班、為了完成策劃方案經常在公司從早工作到晚,上海從來不缺“羅海燕”,但羅海燕卻嚮往唯一的上海。

大城市都是如此,能溫柔相待,也會乘人之危,羅海燕和陳可的成長過程都是小心翼翼的,有“奢侈品”的誘惑,有不同的情感遭遇,陳可在揮別過去,並開始新的篇章,告別初戀、告別經濟適用男、告別媽寶男等,而羅海燕的情感歸宿是很早就出現在她身邊的,“有一些男性角色一直存在於羅海燕身邊,但是最終是否會和羅海燕在一起,要到最後才會有交代。”

陳可和羅海燕在不同的城市,經歷著不同的生活,大城市賦予她們的是燈紅酒綠還是另一番對生活、對自己的審視?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