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食育”吗?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食育”呀

在国内,绝大多数家庭根本不会对孩子进行“食育”。而且还有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着错误的饮食观教导,这都是十分威胁孩子健康的!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以非健康食品和甜饮料“贿赂”孩子,比如“让医生看看你的眼睛,爸爸一会儿给你买奶茶”“下次考100分,妈妈带你吃炸鸡”等。另外,隔代养育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老人的纵容,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家长总是用这种溺爱让孩子在选择食物上走了错误的道路。

你听说过“食育”吗?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食育”呀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以下简称《指南》)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快餐食用率较高,尤其是肉类、煎炸食品、含糖饮料为主的西式快餐。其能量高,维生素、膳食纤维少,是诱发超重和肥胖的因素之一。儿童吃零食、喝饮料的情况也很普遍,6~11岁、12~17岁人群每周至少喝1次饮料的比例分别为32.9%和42.3%,而且城乡差别不大。

中国孩子挑食偏食、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不在少数。《指南》数据显示,56.8%的9~15岁学生偏食;另一项调查发现,60.28%的学生有挑食行为。中国孩子面临营养不良和肥胖双重挑战。

而孩子营养不良就会导致成长发育较缓慢,免疫力低下,记忆力较差等危害。甚至还可能会造成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什么食物对孩子好,什么食物对孩子不好,一定不能溺爱!

你听说过“食育”吗?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食育”呀

国外研究表明,儿童的营养行为与父母直接相关,父母以身作则,能增加孩子的果蔬摄入量。母亲是食物的主要购买者,更能影响儿童营养饮食行为的形成。

要想培养高“食商”孩子,从父母做起。第一,家长应学会并将营养常识融入生活,改变自己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吃饭,引导孩子选择健康食物。第二,让孩子参与到食物的选择、购买、烹饪中,学习合理搭配和烹饪,养成自己做饭、在家吃饭的习惯。第三,和孩子一起去农村,在耕种、采摘等体验中,让孩子了解食材的生长,懂得选择营养的食物。第四,营造轻松愉悦的就餐环境,不要在吃饭时批评孩子,不要把食物当成奖惩工具。

孩子应了解食物和营养相关知识,比如平衡膳食宝塔、食物多样化原则、荤素搭配等;看得懂营养标签,避免选择添加了大量盐、甜味剂、香精的加工食品;学习烹饪,避免今后过度依赖外卖;三餐合理,重视早餐,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你听说过“食育”吗?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食育”呀

看看外国人是怎么做的吧!

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这是世界上规定国民饮食行为的第一部法律。“从农场到学校”运动。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购更多当地食物,并为学生提供强调食物、农业和营养的配套教育活动。在丹麦教育大纲规定两年烹饪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到七年级,学生要接受两年的烹饪教育,具体时间由学校设定。

在我国虽然没有相应的政策,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饮食教育!不要把对孩子的溺爱当成对他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