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跟麋芳投降真的有很大關係嗎?

二幫

當然關係很大。

關羽北伐時,一開始是在荊州留了一部分軍隊防禦東吳的,但是隨著在樊城困於堅城之下,北伐變成了持久戰,曹魏不斷派兵增援,導致關羽前方的兵力吃緊。加上東吳在魯肅死後,呂蒙用陸遜的意見,給關羽寫信時態度很謙遜,讓關羽放鬆了警惕,所以關羽又從後方抽調了一部分軍隊到前方。

總體來說,關羽在漢中之戰後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在曹魏已經不斷抽調援軍到達樊城支援的情況下,主動撤兵。因為關羽北伐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策應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這是第一位的目標。能否趁勢拿下襄樊,這是第二位的目標。在漢中之戰結束後,襄樊已經打成了持久戰,而當時劉備又沒有餘力來支援關羽,所以關羽不應該繼續在襄樊強攻。

同樣是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過程中,孫權主動進攻合肥。這一方面時為了策應劉備在漢中的爭奪,算是履行建安十九年的孫劉同盟的協議,另一方面當然也是想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趁曹操無力派大兵支援淮南的情況下,攻取淮南。但很不幸的是,劉備已經拿下了漢中,關羽在襄樊又取得大勝,擒于禁,斬龐德,形勢一片大好,只有孫權被張遼擊敗了。

東方不亮西方亮。孫權見在曹魏方面撈不著便宜,又把心思轉到了已經後防比較空虛的荊州。剛好這時候魯肅死了,孫權派呂蒙繼任,陸遜又從中出主意,力勸孫權趁機拿下荊州,徹底解決荊州在上游對東吳的威脅。最後,孫權終於被說動了,下決心偷襲荊州,用荊州來彌補在淮南的損失。

關羽在荊州駐守期間,荊州的防禦體系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穩固的。第一道防線是江防,也就是沿長江大量設置烽火臺,東吳來犯,各個烽燧相繼舉火放煙,傳遞消息,荊州就可以馬上進入戰備狀態。這也是被呂蒙在白衣渡江中輕而易舉就突破了的防線。

但從荊州軍的表現來看,呂蒙白衣渡江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江防兵力被關羽抽調走了,到了襄樊前線。也就是說,在襄樊兵力吃緊,抽調軍隊之後,荊州的江防應該是進行了調整,出現了空檔。這和姜維在蜀國滅亡之前,主動調整漢中的防禦體系有些相似之處,也就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以積極防禦的名義改變了原有的防禦體系,實際上是兵力不足了。

第二道防線就是關羽留在後方南郡和公安的駐防軍隊。呂蒙白衣渡江雖然突破了第一道防線,但是對進攻南郡和公安其實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但這時候虞翻出現了,他主動請纓,去說降了公安守將士仁,理由是第一道防線能如此輕易的被突破,說明荊州守軍中是有內應的,士仁既然不是,那麼就是在士仁的後方南郡。這樣,士仁就處在吳軍和內應的包圍之中了,處境很危險。士仁就投降了。

對於糜芳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投降的,《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很簡單,只說了他們投降,沒說為什麼。裴松之註解加了《吳書》和《吳錄》的兩個說法。《吳書》的說法是,呂蒙率軍過了公安,到了南郡,糜芳還是想堅守的,呂蒙讓士仁出面,糜芳看到公安已經失守,士仁已經投降吳軍,才出降。

《吳錄》則記載了後來出現在《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南郡失火,一些軍用器械被燒燬,關羽批評了糜芳,糜芳害怕關羽回來之後問責。孫權知道了這個情況,就私下和糜芳接觸,進行引誘。糜芳馬上上鉤,實際上等於已經私下同意了投降。等到呂蒙一來,就馬上出城投降了。

《三國志·呂蒙傳》:
將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吳錄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如果這時候糜芳不投降,馬上派人給關羽送信,讓關羽回援荊州,結果會怎麼樣呢?恐怕東吳很難佔到什麼便宜。首先是,關羽如果馬上撤軍回援,曹操按照司馬懿的意見,未必會派軍隊追擊,因為關羽和呂蒙馬上就要打起來了,這是曹操很想看到的場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肯定是想當漁翁的。

其次,東吳這次軍事行動和赤壁之戰一樣,呂蒙所率軍隊數量其實並不是太多,只是吳軍的前鋒部隊,吳軍的大部主力都在孫權手中控制,還沒有到達前線。也就是說,如果關羽率領的北伐主力部隊能夠及時返回,呂蒙率領的吳軍並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只是在戰術上可以以逸待勞,但如果糜芳給力一點,同樣可以和關羽形成內外夾擊呂蒙的態勢。

所以說,如果糜芳不投降,呂蒙很難佔到什麼便宜,至少在戰術層面來說,關羽還有挽回的餘地。但是糜芳一投降,關羽就失去了根據地,軍隊的家屬都成了呂蒙的俘虜,所以軍隊不戰而潰,關羽也無力迴天了。


蕭武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如果麋芳和傅士仁不投降呂蒙,那荊州丟不丟兩說,至少不會丟的那麼快、那麼徹底。但是所謂“大意失荊州”,肯定是關羽自己大意了,根子還在他關雲長自己的身上。

裴松之註解《三國志-呂蒙傳》時記載:

將軍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說之。翻至城門,謂守者曰:「吾欲與汝將軍語。」仁不肯相見。乃為書曰:.......仁得書,流涕而降。翻謂蒙曰:「此譎兵也,當將仁行,留兵備城。」遂將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

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傅士仁在公安做太守,這讓過了江的呂蒙不太好玩得轉,名士虞翻勸降也不管用。結果呂蒙一封勸降信過去,傅士仁流著淚就投降了。然後呂蒙就捆著傅士仁,晃晃悠悠走到南郡,給南郡太守麋芳看了一眼傅士仁,麋芳也就望風而降了。

呂蒙進了南郡以後,關羽遠征襄樊的部隊的軍屬們可就成了他的俘虜了。但是呂蒙沒有動他們,還嚴令江東軍隊不準襲擾人家,有一個和呂蒙一起出生入死很多年的老兵頭鐵犯了忌諱,呂蒙時流著淚把這個人給殺掉了。

這樣一來,久攻不克襄樊而後回師救老窩的關羽軍就崩了。本來就功敗垂成,結果老家還被人抄了,再聽說家裡人過的比跟著關羽後頭混的時候還好,那還打什麼仗啊?關羽也知道沒法打了,南郡也回不去了,只好帶著人敗走麥城。結果人剛走到漳鄉,大部隊基本上就跑完了。

南郡是劉備集團所控制得荊州的治所,也就是關羽的大本營。作為劉備的小舅子、劉備集團長期以來的武將,資歷甚至都比諸葛亮老的麋芳,被賦予了大軍出征襄樊後的留守任務。那就奇了怪了,麋芳為什麼投降呢?為什麼他就這麼慫呢?要知道他老哥糜竺還在成都呢!

《關羽傳》和《呂蒙傳》分別給出了答案:

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

把兩篇傳綜合起來看一下,就可以還原出當時的情況:關羽出兵的時候,麋芳和傅士仁為他運輸糧草,結果沒運好,還因為失火把裝備給燒了,關羽大怒:“等我回來收拾你們!”把這哥倆嚇得是又氣又怕,這個時候,孫權的斥候就到了,帶來了孫權的崇高敬意和引誘。在這種情況下,麋芳和傅士仁也就無可挽回的倒下了孫權,不久便徹底投降了。

這麼一看,怪誰呢?關羽連麋芳的面子都不給,連手下的人都不哄好,這些人是你在前面賣命的時候為你看住後背的。結果你把他們拱手推到了敵人那裡,那就只能自食苦果了。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陳牧宇撰稿


朱言論史

諸葛亮曾多次叮囑關羽謹記: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可關二爺極其傲慢,天下所有英雄豪傑從來不放在眼裡。而在於東吳孫權的關係處理上又情緒化嚴重,從這裡就埋下了隱患。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一時聲望高漲。關羽也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低估曹、孫的軍事實力。

襄樊之戰後,關羽困於麥城,此時勝敗還是難以料定,憑關羽的聲望,曹操尚且懼怕三分。

當孫權聽從諸葛瑾的計謀,打算孫權女兒和關羽兒子聯姻,派諸葛瑾來和親,他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一代雄主孫權他都視之為狗,曹操尚且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此種性格得罪的不可能僅僅是敵人,還有同朝為官者甚至劉備的親族。劉備義子劉封對關羽兵敗見死不救,劉備小舅子糜芳更在呂蒙取荊州時不戰而降,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關羽的傲慢、剛愎自用,使其失了人心,正所謂驕兵必敗。最後失荊州,敗走麥城。所以關羽自己才是直接導致失敗的因,而糜芳劉封之類的只不過關羽造成的果,打戰是天時地利人和麵面俱到的,辯證的來看,因果相循,如此看來關羽的失敗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