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普到东芝再到高田,为什么日本制造业这些年这么惨?

闫孙

85年,快走到尽头的日本高田公司命运被中资改写。

  均胜电子(股票代码:600699)也发布公告称,购买高田公司除PSAN业务以外主要资产完成交割。购买的目标资产最终实际支付的对价为15.88亿美元(基于高田公司2017年3月31日的财务数据,目标资产对应的账面净值不低于18亿美元)。

  投资界了解到,合并后的公司将重新命名为均胜安全系统(www.joysonsafety.com),总部设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奥本山。

  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破产案完结,均胜电子已完成主要资产交割

  高田公司创立于193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一家老牌汽车安全系统制造商,其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和其他非汽车类安全和电子产品。据了解,高田公司目前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接近5万人。

  但高田没能走出气囊门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180多人受伤。美国召回了大约5000万高田气囊充气机,全球召回了数百万。2017年6月26日,高田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目前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

  早在2017年11月21日,均胜电子宣布的该收购协议取决于若干交割条件,目前所有这些条件都已得到满足,其中包括多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批和破产法院批准。 KSS现已成功收购了高田的所有资产,除去与相稳定态硝酸铵(PSAN)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生产和销售相关的特定资产和负债。

  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诞生,对均胜电子来说,机遇和风险并存。此次收购成功或将改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甚至改变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

  均胜安全系统聚焦全球移动出行安全领域,每年的销售额达到约70 亿美元。公司的经营遍及25 个国家,员工超过5 万人,为汽车和非汽车市场提供安全救援技术。

  据悉,该交易总价值为34 亿美元,包括股本和债务融资。均胜电子是该公司的大股东。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太盟亚洲投资是国际上领先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将致力于帮助均胜安全系统的整合,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也对该收购提供了资本金。

  均胜安全系统的执行董事长王剑峰表示:“均胜安全系统将KSS和高田的世界级资产和全球运营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组织,共同的使命中去,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安全解决方案。我们对于通过这个合并所带来的机遇感到非常振奋。我们将致力于提供最高质量和可靠性的汽车安全解决方案,以推动下一代移动出行安全的发展。”

  太盟投资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单伟建表示:“太盟投资集团在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成功的公司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验。KSS 和高田的结合创造出一个行业中最优秀并具有强劲增长潜力的一流企业。 我们将致力于与均胜安全系统合作,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公司。”

  “卖方”日方

  均胜电子在公告中称,本次收购包括除PSAN业务以外高田公司的方向盘、安全带、气囊模块、电子件、非-PSAN气体发生器和替换件等主要资产。通过该次收购,均胜电子汽车安全业务将实现产能的有效扩充并满足新增订单的需要,同时将进入日本市场和日系整车厂商供应体系。

  均胜电子表示,根据与客户集团签订的系列协议,客户提供的订单总量约为210亿美元,其中2018年预计订单量超过50亿美元。同时,本次资产购买项目会存在一定的项目费用,对公司2018年及未来业绩贡献将视资产整合情况而定。

  资本的魔杖有着神奇的力量,而并购是最简单直接迅速切入市场、打造全产业链的选择。均胜电子总裁唐宇新唐宇新在评论公司新的企业品牌时补充道:“我们新的品牌形象代表了均胜安全系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中乐观向前迈进。品牌标志中的圆形元素象征着KSS、高田和我们母公司均胜电子的全球整合。”

  毫无疑问,高田公司本次出现的问题气囊,也给均胜电子一个进入该产业的良机。如果成功收购,均胜电子很有可能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安全气囊的跨国巨头。

  根据初步测算,收购高田后,均胜电子的销售额将达到600多亿人民币,安全产品的销售额也将达到70多亿美元。在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上,均胜电子将位列前三十,这是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排行榜上首次有中国企业跻身前三十。

  19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巅峰时期,许多日本公司在海外市场展开了疯狂的收购,当时全世界都对日本公司的“买买买”感到震惊,甚至发出了“狼来了”的呼声。

  然而时过境迁,日本公司从当年的积极收购方,变成了其他国家企业的收购对象。日本的电子产业,一直被各家企业“觊觎”。当日本本土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时,海外企业纷纷来“救援”,这就导致被收购的日本企业和资产规模急剧攀升。有数据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外资机构共提出以3.8万亿日元(约合370亿美元)收购日本企业的资产,同比增长77%;而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收购额同比下降70%。其中,最抢眼的还是中国公司的收购交易。

  大量的亚洲公司对日企非常感兴趣,尤其看重对方的品牌价值和技术。除了来自海外的收购之外,日本同行业间的合并整合也越来越活跃。可以看到老牌企业都已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而且并购或将成为主旋律。


投资界

2016年8月12日,鸿海向夏普注资38亿美元,获得其66%的股权,夏普正式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由于收购的美国核电资产西屋电气巨亏,东芝2016财年亏损高达人民币624亿元,创下日本制造业迄今为止的最大亏损额。目前,东芝正在出售其芯片资产,以延续生命。

全球最大的汽车气囊制造商之一、日本汽车零部件大厂高田公司6月26日决定在日本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超1万亿日元(约合90亿美元),这创下日本制造业历史上最大破产案。而一家中国企业准备以16亿美元收购高田。

而在家电行业,日本企业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松下、三洋、日立、东芝,到佳能、尼康,日本消费电子企业这些年来的业绩也非常不理想,它们或业务巨亏,或出售资产,或收缩市场战线。

日本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一是制造业成本升高、利润降低,二是日本企业转型较慢,在应对中韩等企业的竞争时趋于被动;三是日本企业太过保守,固守自有领域,不愿改变现状。

还有,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日本制造业。日本企业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从而产生了许多堪称艺术品的“日本制造产品”。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阐述: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

和欧美的企业相比,日企不擅长软件、硬件、内容、应用的一体融合,并且不重视软件内容,这导致其在向智能化转型和网络化转型中全面落后。这其实也是日本国民性格偏执一面的副作用。

当然,日本制造业在尖端技术上仍然占据全世界顶尖的位置,但其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


每日经济新闻

日本人对存量优势的理解依然是坚守东方人思维,做什么事前都先看看过去。而以美国人为主的新西方人,则把存量看成负担。咱中国人这改革30几年,几乎是物质文明建设甩精神文明几条街,咱们对自己五千年的文化已经背离得不能再背离了,学美国人的东西没有比咱中国人更快更容易接受的了,自然我们利用13亿人的市场加二流管理和三流技术,当中国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自然能收购那些曾被我们仰视的日本企业。虽然日本人很不服,但谁让你地儿小、生孩子又少呢,所以看似中国企业无比强大收购那些牛逼哄哄的外资企业,本质上就是中国13亿人欺负小日本1亿人的集体群殴事件,经济上报他当年侵华之仇。


环球进出口食品

从日本家电崛起就看得出他为什么衰败,首先日本家电和中国一样是靠模仿起家,他们以比欧美低的成本,省去研发费用直接模仿制造,打破了欧美垄断,然后用赚到的钱搞创新、研发击败了欧美厂商,可是当他们发达了,他们的成本也涨了,而中、韩的崛起直接把日本家电厂商逼入绝境,但是他们却没有学到欧美厂商的转型,诺基亚生产电视的,后来生产手机,ibm卖掉电脑做服务,西门子手机不赚钱直接卖掉不做,飞利浦虽然在显示器和面板以及半导体做到龙头地位,但是红海市场的东西投入大产出低卖掉为上策,留下垄断地位的剃须刀、医疗设备、照明灯具等并开发蓝海产品。日本人将就做精做专,夏普痴迷液晶面板,大力升级面板线,而中韩将液晶面板视作国家战略大力投资,而台湾也是低价位面板主要产地,一个红海杀得血流满地,造成的结果是大家都巨亏,中国有国家兜底,韩国有国家扶持,台湾有下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而夏普有的只是巨亏,夏普舍不得放弃为了在面板业保持优势又得投入研发,没钱只能卖掉非核心产业,导致收入减少又是巨亏,陷入恶性循环。日本的其他家电厂商都陷入这种循环。而中国崛起是因为自身研发投入低,相对成本低,市场规模大,追求销量结果价格低,国内的厂商杀价掐架,就能把日韩的厂商打垮,这样更是导致日本家电量跌价升(销量低自然单位摊销的营销费研发费高),再加上韩国三星lg在中高端对日本人的进攻,日本厂商实在不知如何进退。夏普卖鸿海是向台湾完整产业链投降,而东芝的卖盘是丑闻出来后确实迷失方向无力回天,加上之前的三洋,卖掉笔记本的nec,手机整合到夏普的富士通等等都在泥足前行,他们最后的机会就是用残存的技术优势整体外迁成本低配套齐全的中国大陆,不然就应该选择欧美厂商的老路卖掉红海区的产业转型,可是前者日本人不愿意技术外传,后者日本人死脑筋不会转型,那么下场就是等着这些船大难调头的家伙们成为一个又一个三洋夏普。


任飘零89281552

占领“先机”,形成企业特殊的优势。一贯是日本公司的市场特点,在家电行业,夏普的“核心技术”战略,使夏普掌握了专业化光电技术之一的液晶显示技术,并“裂变”为创新的各种液晶显示器,使其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攻城掠地”,拔得头筹。专业化光电技术是夏普掌握的最宝贵的资源,这套技术使夏普的核心产品在竞争中具有了优势,

再说东芝,我们知道的东芝远远不是我们知道的单纯家电制造企业,东芝的紧密车床,船用电机一直都是享誉世界,东芝作为芯片厂商,长期和欧洲、日本的整车厂和世界知名汽车电子厂商保持深入合作。根据汽车电子厂商的要求,为今后五年车上所需ADAS应用做了预先开发。多传感器融合是ADAS和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而东芝主要提供基于高精度图像识别技术的ADAS应用。东芝从显像管电视机时代开始,就大力研发图像处理技术,........

所以有时候看问题不能简单的看事情的表象,不管是东芝还是夏普,丢失或者退出一部分竞争激烈的市场市场并不能简单称做失败,不管时富士康要接受夏普一部分业务,还是美的要接手东芝一部分业务,这些都不是什么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在一个物品还值十块的时候抛售还能起码还能挽回点价值,等到市场自然淘汰一点件东西的时候,或许处理还要自己掏钱,这才是真正的赔本买卖,


Chb78076827

这么惨那是中国人自己认为的,很多人一辈子不出国门,知道的东西就是一点点,如同坐井观天。世界各国很多家用电器,日本制造占据上风。各种电器都要日本品牌的影子,就像日本丰田汽车占领全球百分之7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一个道理。


最爱大众汽车

这个问题实际并不复杂,部分原因全球都存在,部分原因日本独有。先说说全球都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知识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不可避免的趋向研发的倾向,造成制造业的过程研究和工艺研究及传承衰退,另外工资水平上涨造成制造业成本无法承受。日本特有的问题是社会老龄化以及社会学习能力下降,还有日本是非移民社会以致造成社会生产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缺乏流动和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一个善于掩盖和家丑严禁外扬的社会,以前不良产品的信息被很好地遮盖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不良信息很难再能够被掩盖,很多日本产品的质量问题被揭发出来,以至于很多日本企业不知所措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总之,日本已经是一个不能有效学习的社会了,也是一个缺少有效移民政策进行人力资源流动和竞争的死气沉沉的社会。


BuffaloBills

为啥啊!就像打牌一样,还想着拿一幅母猪牌不管谁都可以打赢的时代不会有了。说白了还想赚垄断行也的时代也没有了,想赚科技技术垄断的时代也没有了,遇到了一个肯学习,又聪明的中国人,又有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又有创新的中国人,他不敗的这么惭都不科学。


行者58653949

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日本用超过商品本身价值3到5的倍价格卖给我国,其中尤其家用电器和汽车最多,掠多我国大量财富。随着了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和群众也认识到,曰本企业在我国销售本国品牌产品的隐性掠夺。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也认识到没有本国品牌商品和优势企业很难在以后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过去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我国企业也逐步壮大,形成本国乃至世界大企业和世界名牌产品。并且抢先占领我国市场,增加民众对本国商品的认同感,树立民族信心,拓宽世界各国销售渠道,挤压别国产品由其曰本产品对我国市场的渗透,做强做大本国企业,日本东芝,夏普,等跨国企业逐渐失去我国这个世界最大销售市场,暗然失色,逐部缩小没落。


科技进步是需要历史积淀的,这确实没错。但作为企业,特别是曾经在全球引领的企业,它的压力来自于随时而来的潮流。这种潮流则来自于全人类需求的进化,而且往往是种潜移默化的。想要保持这种领先,就必须要潮流的前端。这很难,需要大量不停滞不自封的技术革新和储备,更要保持思想上不断的自我革新。这一轮技术革新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所以,你感觉不到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被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