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蔣先雲,字湘耘,別名巫山,出生於1902年8月17日,湖南省新田縣大坪塘鄉大坪塘村人。黃埔一期高才生,畢業後留校任政治部秘書,為“黃埔三傑”之首。蔣先雲於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相繼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1922年與李立三、劉少奇等領導安源工人大罷工。1925年在周恩來領導下發起成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同年參加兩次東征。1927年5月28日在河南臨潁英勇犧牲,年僅25歲。


朝氣蓬勃的青年革命家

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革命烈士蔣先雲是湖南新田大坪塘人,1902年8月17日生於普通農民之家,自幼聰明過人,老師認為他“秉賦聰穎”而深為器重。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運動”先後爆發。蔣先雲受到革命浪潮的影響開始宣傳馬克思、列寧的革命思想和新文化運動。他多次帶頭組織發起反帝反封建的群眾性革命運動。

1921年,蔣先雲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為榜樣,發起組織革命的“心社”。並被毛澤東吸收為湘南地區第一批共產黨員之一,為湘南地區革命鬥爭揭開嶄新的一頁。

1922年,年僅二十歲的蔣先雲與李立三、劉少奇一起,以反對壓迫剝削,保障工人生活利益為號召,發起了一次全國聞名的安源路礦大罷工,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隨後,蔣先雲又轉往水口山礦,發動了水口山地區礦工罷工,也贏得完全勝利。

由此可見,早在青年時代,蔣先雲在投身學生運動與工人運動中,就顯示了卓越的才能和享有威望,成為朝氣勃勃的青年革命家。

“他是天然的領袖”

蔣先雲“秉賦聰穎”,並且在投身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中經受了不少政治鍛鍊,受到不少革命的思想薰陶,所以他到黃埔軍校學習和考試都得心應手,成績優秀而獨佔鰲頭。從入學開始一直到畢業考試,蔣先雲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績的第一名,創造了黃埔軍校史上一項“後無來者”的奇蹟。黃埔一期的名將最多,如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陳明仁、宋希濂、王爾琢……能在這些人中考得第一,足見其驚天的才華!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更不可思議的是,蔣先雲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愛好廣泛,社會活動頻繁,是無可爭議的學生領袖,正如他當年的同學回憶時所感嘆:“蔣先雲猶如恆星一般,無論身在何處都不減其光輝,他是天然的領袖,好像天生就是人中龍鳳。”

當時按照國共兩黨合作的決策:在軍校裡是要求師生們一律參加國民黨的。因此在軍校裡就有共產黨參加國民黨,也有國民黨參加共產黨,成為跨黨黨員。由於蔣先雲進校前已參加共產黨,也遵照學校的決定參加國民黨,成了跨黨黨員。由此他成了國共兩黨都倚重的驕子,師生敬重的寵兒,一面揚威軍校內外的旗幟。

軍校開學之後,來自各地的共產黨人都朝氣勃勃,成立了中共黃埔軍校特別支部,由中共粵區委委任蔣先云為第一任書記 ,陳賡、楊其綱、王逸常等三人為幹事、直接受軍委書記周恩來領導。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為了壯大軍校革命聲勢,蔣先雲還發起成立了包括校內兩黨青年及駐守南粵各地的湘、粵、滇、桂軍中的青年在內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全體會員公推蔣先云為常務委員(主席),國民黨人賀衷寒為秘書。這個由兩黨成員組成的青軍會,曾為軍校開創和兩次東征發揮了積極作用。

“青年軍人楷模”

第一次東征的淡水之戰,是黃埔出師首戰告捷的揭幕戰。蔣先雲奉命擔任營長,他率領校軍前鋒走在前頭,並統領城區工人武裝糾察隊,郊區農民軍,最先聯合搶佔城東廣九車站,並親自率領尖兵強攻滇軍總指揮部。

當年目擊者說:“那時蔣先雲躍先端著槍、喊著:‘同志們,衝啊!’的口號,率領工農兵大隊人馬、衝倒滇桂軍設置的鐵絲網,終而佔領了滇軍總指揮部,為打倒滇桂軍閥立下大功。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電視劇《開天闢地》劇照:蔣先雲一馬當先。

攻克“天險惠州”之戰時,黃埔黨軍已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何應欽任軍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蔣先雲調任第三師第七團黨代表,肩負軍事與政治的雙重任務。10月中旬,強攻“天險”惠州城的戰鬥打響了。蔣先雲所部第七團,奉命直插城西的小西門和南門城邊,伺機待命爬牆入城巷戰。據黃埔軍校校史記載:是日,蔣先雲一手舉著盒子槍,一手握著指揮刀、帶著所屬敢死隊冒著敵軍炮火扶梯登城,與守城敵軍士兵開展肉搏戰,因此他多處被刺傷,血流不止,在頰上留下傷疤,為人所見,贏得了“青年軍人楷模”的稱號。

國共的使者和橋樑

正當北伐軍節節勝利,黃埔師生聲威大震之時,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北伐戰爭理應乘勝前進,擴大戰果。無奈當時革命陣營內部分歧已日形嚴重而公開化,黃埔兩派師生的鬥爭正陷入空前未有的危機。

蔣先雲深知國共兩黨是堅持團結合作還是半途夭折,勢將關係整個北伐戰爭和黃埔軍校的成敗。他先後頻頻奔走於廣州、汕頭、南昌和武漢之間,為了溝通誤會,求謀團結,解決糾紛而充當使者和橋樑。

當時在軍校裡,先後成立了以蔣先云為主席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另一個以賀衷寒為會長的孫文主義學會。他們二人本是最早青軍會的籌備委員之一,結果竟互為對立,成了各樹旗號的學生頭人。以兩會成立為標幟,軍校首先分裂的序幕就此揭開了,兩派師生之間的鬥爭也驟然升級。群眾性的打鬥與論爭,不時在學生宿舍、課堂、飯堂和社會公共場所爆發起來。青軍會與孫學會分別有《中國軍人》與《國民革命》等會刊和宣傳品,也各自撰文掀起罵戰!你說我“赤化”;我說你“反動”。文鬥不足,又有武鬥隨後,不一而足。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面對師生的互相傾軋和紛爭愈演愈烈,蔣介石和周恩來,總是指派蔣先雲先行聯繫及權宜處理。據一期學生郭一予回憶:時值周恩來在潮汕前線,他獲悉後方兩派師生吵鬧不息,又派出蔣先雲回校調解 。他遵行“顧全大局、團結對敵”原則,勸勉同學們各守本份才把矛盾紛爭暫時平息了。

蔣介石為調解兩派糾紛,促進兩黨合作而依靠找蔣先雲處理的事例也很多。據載,第二次東征剛結束,在惠州城頭,竟有巡夜哨兵為兩派論爭而釀成流血事件。因事關軍事機密不敢對外傳揚。他見事態日形嚴重,乃在汕頭乘夜召見蔣先雲,要他負責“調和內部事務,解決校內國共兩黨之間的問題。”

蔣先雲利用各種機會,力陳捨棄兩派紛爭,團結對敵的主張。他以不偏不倚的中和姿態,強調國民革命軍和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都是革命的精華。若能彼此消除誤會,堅持合作、中國的前途是燦爛的。否則,將不堪設想。

可見蔣先雲作為周恩來所重用的黃埔最早的中共黃埔支部書記及親信,又是蔣介石寵信的秘書,而長期充當兩黨兩派矛盾衝突之間的使者和橋樑亦堪稱不辱使命了。實在可尊可敬,可欽可仰!

“小蔣”與“老蔣”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蔣介石與蔣先雲(左二)等黃埔一期畢業生。

1926年7月,蔣先雲參加北伐,任北伐軍總部秘書,旋又任補充第五團團長,轉戰粵、湘、贛、鄂,在攻打孫傳芳老巢南昌時,蔣介石親臨前線督陣,卻遭敵包圍危在旦夕,“小蔣”孤軍迎敵掩護“老蔣”脫險,贏得了“突破重圍,火線救主”的戰鬥殊榮,一時傳為佳話!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徹底反共。4月15日,武漢召開30萬人聲討蔣介石大會,蔣先雲作為大會主席團成員,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討蔣演說,表明自己與老蔣徹底決裂的心跡。

“黃埔明星”隕落

1927年4月19日,時年25歲的蔣先雲滿懷一腔熱血和革命情懷,又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戰爭,並被任命為第11軍26師77團團長兼黨代表。5月28日,蔣先雲率部在河南臨潁與奉系軍閥激戰。蔣先雲身先士卒,策馬飛馳直衝敵陣;第一次,槍傷腿部,本可下火線退休,卻不顧,指揮如故;第二次,炮火傷其馬,人馬倒地,亦不顧;第三次,槍傷其胸,流血不止,仆地不起,猶呼喊追敵不止。終由下級官兵強來救護始退,乃氣絕殉職!其時情形感人慘烈之深!那次戰役,我國民革命軍僅2個師兵力,而奉軍有7個多師兵力,還動用了坦克大炮甚至毒氣,最終還是潰敗。戰後《嚮導》報文章稱讚蔣先雲道,“臨陣負傷,三僕三起,仍追敵不稍退,這是何等的勇將!”

蔣先雲,這顆黃埔軍校最耀眼的明星,如同燦爛流星劃過黑暗夜空一般,就這樣悽美地過早隕落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選擇了一條殺身成仁似的告別方式,也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遺憾和懷念!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蔣先雲墓

1927年6月8日,周恩來在武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主持蔣先雲追悼會並發表沉痛講話,惲代英致悼詞,號召“同志們,踏著蔣先雲的道路前進!”

黃埔軍校一期同學徐向前,在回憶他們二人在黃埔軍校生活時說:“蔣先雲是我的良師益友,他鬥爭堅決,作戰勇敢,頭腦敏捷,堪為青年軍人的模範。”並題詞:“蔣先雲烈士永垂不朽!”

他是 “黃埔三傑”之首,深受毛澤東、周恩來賞識

本文據有關資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