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传:寻仙访道之后,王阳明决定重拾儒生本色

如果能从工作中抽出身来,

你会选择去哪里旅游呢?

是海边?森林里?还是湖泊旁?

你会选择怎么旅游呢?

是什么也不做?大吃大喝?还是跋山涉水?

如果是年轻时的王阳明,

那毫无疑问,

他会选择去深山老林,寻访得道高人。

心学传:寻仙访道之后,王阳明决定重拾儒生本色

前文说到,王阳明30岁那年,

被朝廷派到现在的江苏安徽一带审查犯人。

虽然当时他身体不太好,

可为了不辜负朝廷对自己的器重,

他还是拖着病体,前去开展工作。

在他31岁的那年春天,

审查工作终于全部完成。

于是,王阳明决定就近出去放松一下。

江苏安徽一带有很多风景绝佳的观光景点,

比如无锡的太湖、扬州的瘦西湖、安徽的黄山等等。

可对于身体不好,向往道教神仙养生之术的王阳明来说,

最具吸引力的,还是江苏句容的道教名山——茅山。

在游览茅山的过程中,

王阳明偶遇了同样向往神仙之学的汤云谷。

二人志趣相投,结伴而行。

先后游览了三茅之巅、山谷洞窟、古人遗迹、道观路亭。

一路行,还一路探讨道家的呼吸、凝神之术。

同游途中,王阳明听说有得道高人在安徽九华山修行,便立刻决定南下,前去拜访。

心学传:寻仙访道之后,王阳明决定重拾儒生本色

到了九华山,他运气极好,先后遇到了两位正在修行的道士。

第一位道士,是在化城寺里遇到的。

那天傍晚,王阳明到化城寺投宿。

一进大堂,

只见一个衣衫褴褛、全身脏兮兮的道士,堂而皇之地坐在大堂上。

不过,这道士虽然看上去像个乞丐,但神情颇有怡然自得的意味。

王阳明直觉判断,这定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

于是,恭敬地向道士鞠了鞠躬,说:"请教您,怎样能修炼成仙啊?"

道士看了他一眼,说:"尚未、尚未。"

王阳明见他不肯传授自己,就禀退左右,将道士引至一偏僻处,然后又再次行礼说:"请您告诉我修仙的诀窍吧。"

道士摇摇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王阳明来九华山,就是为了求仙访道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得道高人,他哪里肯轻易罢休,所以就继续赖着,恳求道士。

最后,道士被央求得没了办法,只说了一句:"你看上去诚恳有礼,但我看你是一团官相,还说什么成仙?"

王阳明听了,大笑而去。

边笑,他心中边想,道家修仙果然不易,定要先斩断人世间的声名利禄。如果放不下官职,根本别想成仙。

心学传:寻仙访道之后,王阳明决定重拾儒生本色

第二位道士,是王阳明特意去地藏洞里寻,才寻着的。

这天,他听人说,有一老道去山顶的地藏洞里修行了。

这老道功力极深,已经练到不需要吃饭,也不会生病的地步了。

王阳明一听,就立刻要去拜访他。

可老道修行的地方,极其隐秘,人迹罕至,非常难到达。

据当地人说,要去地藏洞,根本没路可走。

唯一的办法,就是爬悬崖。

老道选这样的地方,应该就是为了屏蔽他人干扰,独自修行。

可王阳明哪是个轻易放弃的人?他觉得,再难走的路,只要有人去过,自己也一定能上得去。

一开始,山路还是好走的。

快到山顶的时候,必须要徒手爬悬崖。

王阳明豁出去了,在向导的指引下,他扶着山壁上的树,贴着悬崖,小心翼翼地向上爬。

爬到山顶的时候,他两腿一虚,坐倒在地上。

病了很久,这样的运动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心学传:寻仙访道之后,王阳明决定重拾儒生本色

好一阵子,他才缓过来,扭头一看,果然发现有一老道正在睡觉。

王阳明不想吵醒他,就坐在他身旁。

老道没穿鞋,一双脚很是粗糙,破了几个口子。

王阳明心中疼惜,情不自禁地拿起手轻轻抚摸,好像这样就可以让脚伤愈合一样。

过了一会儿,老道醒了过来。冷不丁发现有人在自己身边,而且还捧着自己的脚,着实吓得。

他问王阳明:"这么危险,你怎么到这里的?"

王阳明说:"想要向您请教,晚辈不辞辛劳。"

老道被王阳明的诚意打动,直接将自己几十年悟得的佛道要义传授给他。

老道学识渊博,很有见解,两人还谈到了儒家学说,以及对当时的主流,宋明理学的看法。

王阳明很认同老道的观点,与他热切的交谈着,以至于天色暗下来都浑然不知。

老道担心天色太暗,王阳明不好下山,反复提醒,他才作罢。

第二天,王阳明又上山找这个老道,却发现人去洞空,老道搬走了。

王阳明心下遗憾道:道家修行,喜欢清静,容不得有半点人气,定要离群索居,避世离俗才行。

心学传:寻仙访道之后,王阳明决定重拾儒生本色

总体上来说,这一次出游,王阳明对道家进行了充分的探索。

他发现,道家的修行要求太过严苛,太不近人情了。

道家不仅要人主动放弃人世的一切,而且要人与世间隔绝起来。

这对于王阳明这样一个正统的儒生来说,未免不合情理。

那么,路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