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原大败”“山西金融危机”,阎锡山苦撑保“命”

有些人说阎锡山是真心发展山西,那是当然,山西是他的老家、是他能够“政治生存”基础,他当然要好好经营。然而,“好好经营”后呢?他就该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开始穷兵黩武、培植自我势力发展,“中原大败”后龟缩于山西。

因此,阎锡山作为封建军阀,他并不是为了真心发展山西,他的内心还是为了自己。

1930年“中原大败”“山西金融危机”,阎锡山苦撑保“命”

从左到右:阎锡山、冯玉祥、蒋介石、李宗仁

(1)“中原大战”前,阎锡山肥了

“白银时代”并不存在,但也要承认那一时期的发展数字挺好,例如东北、山西、北洋军阀、南方革命阵营、新疆西北甚至西南地区,其发展都还不错,特别是数字增长。然而,这种数字却是在“什么基础都比较差”的情况下的发展。其发展都类似于“同光时期”的经济发展,表面挺好,内无自我技术的传统经济发展。

大凡只要稳定就会经济发展,1917年开始阎锡山彻底掌握山西开始,就加强“民生建设”,主体上是向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传统”学习。因为民生搞好的基础就是传统工作。在其努力下,在较为和平环境下,山西出现了大发展。

到1922年,种桑1.15亿株、收茧330多万斤;种树4504万棵;戒烟民10多万;106个县16岁以上的女性全部天足,87县10岁以下全部天足;全省剪发在1918年完成。

1926年就已能月产火炮10多门、冲锋枪900多支、机关枪30挺、炸弹3万多发。掌控的军队兵力多达30余万,由此,自任北方国民革命军司令。1927年的太原兵工厂建设后,太原兵工厂建成后其实力翻倍。

1930年“中原大败”“山西金融危机”,阎锡山苦撑保“命”

东北军入中原,彻底帮了蒋介石

(2)为扩军积极发行晋钞,结果“中原大战”民生倒退30年

“中原大战”前,为了军事而大规模“超发”晋钞,也就是货币发行量远远超过山西的经济发展实际,货币大量超发。

从1919年到1926年,山西的财政收入基本都是950万元,除了1919年盈余外,其余都是赤字,到1926年财政赤字1881万多元。为此,阎锡山大量“超发”晋钞。从1919年的年印制40万元,到1930年的9600万元,造成山西金融秩序混乱。

1930年11月29日,因为“中原大战”失败,阎锡山前往大连暂居,山西金融因为阎锡山的离去而人心大乱进而导致经济崩塌。山西军方和有钱人纷纷囤积面粉,更使粮价飞涨。山西经济、人心大乱。

因为晋钞贬值严重,1931年从13元对1银元,贬值为30:1,至此全国拒用晋钞。阎锡山命令山西银行焚毁晋钞,并对山西各大银号经理进行拘押防止金融机构继续贬值。

更雪上加霜的是,1932年,山西水旱灾害频仍,由此,更加重了山西企业倒闭的严重性。

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阎锡山主要是非旧晋钞发行新钞、发行金库券、拍卖政府资产,到了1933年,这次金融危机过去,这次危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对于山西经济是一次重大打击。

1930年“中原大败”“山西金融危机”,阎锡山苦撑保“命”

(3)“龟缩”山西后,阎锡山军事没有扩张能力的背后,是其经济一直没有好起来

山西的这次金融危机,其实一直没有彻底被解决。山西的经济基础其实并不好,在传统发展模式上,因为阎锡山更看重本乡本土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掠夺性相对其他军阀要小,所以,山西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但是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山西经济发展环境一直没有好起来,特别是阎锡山在用人上特别重视“五台系”,毕竟“一个县”的人才再多也没有全省多,山西人才再多也没有全国多。“地域观念”让阎锡山的布局不够大,因此,他更多地是用“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洗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