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丁锡田先生因避战乱,初举家迁居青岛,于1939年夏又迁居北平:初居宣武门内抄手胡同1号继母孟氏处;旋即迁居西四牌楼跨车胡同5号,与齐白石先生为邻里,有交往;1940年3月又租住禹贡学会空闲房舍,迁居西四小红罗厂8号。

在京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丁锡田先生亦未间断学术研究,并将学生张玉峰从潍县又约请到北平,继续为自己担任抄录等工作。迁居时,丁锡田把自己的藏书,包括此前倾力收集的山东各县县志及其他各种书籍一宗,一起运到了北平居所。这批书籍,在1949年由其女丁键全数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共计大小三十四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鸣谢启事》),现藏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丁锡田先生在北平度过了最后的人生岁月。在1941年春,因脑溢血病逝于小红罗厂寓所。先贤陨落似乎早有预兆,此前的2月19日,即农历正月二十四,晚上十点钟,在距离北平千里之外潍县胡家牌坊街,街坊们曾见证了一颗大星自夜空陨落,“自南往北而去,离地甚低,红光灿烂光耀,全街皆甚明亮,当时目眩者甚众”(赵贞信《丁稼民先生年谱初稿》)。待丁锡田病逝的消息传回潍县,坊间多有言传此事即为先兆。

七十六年之后的2017年冬月,事儿君因查阅书籍赴京,并借此机会寻访丁锡田先生在京旧居,以期循着先贤之足迹,体味先生寓居京华之岁月。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丁锡田在北平的三处居处示意图。

宣武门内抄手胡同1号

宣武门内的抄手胡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巷。因为这个胡同的走向是一个向右卧倒的U形,就像一个人抄在一起的两只手,故得名抄手胡同。

乘坐地铁4号线,到宣武门站出站。再沿着宣武门内大街西侧人行道往北,步行不到100米,就到了抄手胡同的南端出入口。进了胡同挨着数门牌号,一直绕到抄手胡同与头发胡同的交接处,才寻到了现标为“抄手胡同1号”的一所民居。虽然几经变迁,我宁愿相信这个小门后面的小院,即当年丁锡田继母孟氏所居之处,也是丁锡田先生1939年迁居北平时的第一处居处。

孟氏继母是章丘旧军镇人,宣统元年(1908年)嫁入丁家,后为丁毓庚生了一个女儿丁淑茞。丁淑茞,字湘汀,排行十三。丁锡田先生的这位十三妹,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嫁给了家住北京的安徽寿县孙家。此前,丁四宅分家后,孟氏在潍县胡家牌坊街所居的院落即为丁锡田所分得的房产,丁锡田与这位孟氏继母,关系当比较亲近。据丁锡田《稼民历年事纪》,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波及潍县,就曾经“侍母避难章丘外祖家”。《旭斋文钞跋》中,亦提及“甲寅秋,避兵旧军外祖家,道出女郎山下”,甲寅年即1914年。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丁锡田题赠的“十三妹”,即孟氏唯一的女儿丁淑茞。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宣武门内抄手胡同的形状,恰像一个人抄在一起的两只手,是一个向右卧倒的“U”形。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抄手胡同的南北两个出入口,都开向宣武门内大街。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虽几经变迁,两侧的建筑亦有变化,但胡同街巷本身保持了原来的走向。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在抄手胡同北头与头发胡同的交会处,终于找到了这个门牌号标为“抄手胡同1号”的小院。

宣武门内抄手胡同1号

1939年夏,在抄手胡同暂居了不长时间后,丁锡田一家很快又在西四跨车胡同找到了房舍,并迁居于此。跨车胡同北起太平桥大街,南至辟才胡同,清代时称车子胡同,相传是由于当年胡同中有造车厂而得名。现在的跨车胡同,已经名不符实,算不得一条胡同了。

从抄手胡同出来,踩着共享单车,沿着宣武门内大街往北直行,到辟才胡同西行不远,就抵达了曾经的跨车胡同南首。整条胡同的东侧一面早已经开发成了高层建筑,西侧一面北段大部分变成了街边绿地,南段硕果仅存的一个四合院,即跨车胡同15号齐白石故居。

经过齐白石故居,再往北便已经“此路不通”,被砌了一堵砖墙。攀着墙头往北张望:这座四合院的北邻及再往北直到太平桥大街边,都变作了绿地。既然齐白石先生故居是跨车胡同15号,那跨车胡同5号当年应该在往北再往北的这片绿地上。可惜,现在我只能找到大致的位置,却找不到任何建筑遗迹了。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车胡同北起太平桥大街,南至辟才胡同。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车胡同南首入口处。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车胡同如今只剩下了这一个院落,即跨车胡同15号齐白石故居。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车胡同15号齐白石故居因为消防问题闭门谢客,或者是闭门谢客时被张贴了这张告知书。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齐白石故居再往北,胡同被一堵墙截断,变成了北京城最短的死胡同。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攀着墙头往北望,早年胡同西侧一面的房舍所在,皆变为了绿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70多年前,丁锡田先生寓居过的跨车胡同5号,也许就是跟15号类似的这样一所小院。

西四小红罗厂8号

离开跨车胡同,继续骑单车,往北,往东,去寻找曾经的小红罗厂胡同。

小红罗厂胡同是在红罗厂旧址上聚落形成的小胡同,在大红罗厂胡同东口以北,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不通行。这条小胡同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时,就已经没入新建筑而不复存在。大红罗厂胡同,也在60年代改成了大红罗厂街。据丁伟志先生回忆,“那是20世纪40年代初,举家寓居北京小红罗厂禹贡学会旧址。……那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很荒凉,房子很少,院子很大,就在毛家湾前面,中央文献研究室往南一带。”

小红罗厂胡同不在了,但由大红罗厂胡同拓展而成的大红罗厂街还在,毛家湾、中央文献研究室还在,参照“毛家湾前面、中央文献研究室往南”、“大红罗厂胡同以北”的坐标,我还可以寻觅小红罗厂胡同的大致方位。

丁锡田早年即在中国地学会主办的《地学杂志》上发表舆地学论述,在学界渐有知闻。加入禹贡学会之后,自1936年至1937年,又先后在《禹贡半月刊》发表了《潍县疆域沿革》《登莱旅程日记》《临淄小记》等史地学文章,与禹贡学会顾颉刚等人多有交往。因为战事,禹贡学会早在1937年7月就基本停止了运作,顾颉刚亦离京南下,赵贞信成为西四小红罗厂8号禹贡学会房舍的保管负责人。禹贡学会会址的这个院落,是张国淦先生代表私立培德学校董事会在1935年9月捐赠的,共大五亩,有房二十间,确实是一个大院子。

寓京期间,丁锡田与赵贞信取得了联系,知晓禹贡学会会址小红罗厂8号有空闲房舍。1940年2月24日,丁锡田偕同家人到禹贡学会看房,并于3月11日移家于北平西四小红罗厂八号禹贡学会会址,租住禹贡学会的房舍,直到1941年春病逝。在此期间,与赵贞信交往甚密。如1940年秋丁锡田返潍县,就是皆由赵贞信至火车站接送。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东西方向的小红罗厂胡同,在大红罗厂胡同以北并与之平行。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现在的大红罗厂街,即由大红罗厂胡同改造拓展成,保持了原来的走向。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毛家湾南、大红罗厂街之间的这个街区,曾经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红罗厂胡同。禹贡学会旧址、丁锡田先生旧居,就在这条胡同的8号院。当年那个大大的院落,早已被诸多多层楼房填满,难寻旧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