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孙子不传给儿子呢?

阿拉米传说

皇位继承历来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头等大事,其关乎百姓关乎人臣关乎国运,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为争夺皇位继承权手足相残是常有之事,秦朝胡亥夺位杀兄、北魏拓跋嗣杀其兄拓跋绍、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等等,为稳定皇族内部,让皇权平稳交接过渡,各代帝王也是费劲心机,如立嫡以长。


朱元璋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让朱家江山一统永久,对于继承人朱标可谓是悉心培养,在朱元璋称帝之时便立朱标为太子,为让朱标熟悉政务为继位做准备,朱元璋经常让年少的朱标处理各种政事,如洪武六年(1371年),朱元璋令朝廷诸部“今后常事启奏太子,重事乃许奏闻”,对于朱标的老师选择朱元璋也是慎之又慎,最终选择“大家”宋濂为朱标的老师,同时以李善长为太子少师、以徐达为太子少傅、以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在诸位开国功和朱元璋的多重教导下,朱标称得上是德才兼备,且朱标也继承了其母马皇后的仁慈善良,在诸位皇子之中也是威望极高。人心所向、才德兼有,在朱元璋看来,朱标在继位明朝后俨然会是一位明君,但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在巡视陕西后患重病不久便过世。

朱允炆

但皇位继承问题此时又被提上日程,但朱元璋却并没有在其他皇子之中选择皇位继承人,而是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为何让皇孙朱允炆承帝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朱标的儿子,对于朱标的过世朱元璋是十分悲痛与自责,因此让朱允炆继位在一定程度是朱元璋对朱标的补偿与思念,且朱允炆同其父一样自小便宅心仁厚,学识渊博,因此也是十分受朱元璋喜欢,且朱元璋重视嫡长继承制,而朱允炆为嫡孙,因此继位顺序自然而然是朱允炆。而其他诸王也都是无大才,唯一一位堪与朱标相比的就是燕王朱棣,但其是朱元璋与朝鲜女子所生。

为让朱允炆以后能够安居皇位,朱元璋之后便开始了对文武诸臣大肆挥刀,以为朱允炆扫清潜在威胁,但朱元璋防范了外人,却没有想到祸乱出自自家人,最终爆发了靖难之役。

朱棣

[1]《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张廷玉.《明史》

[3]《明实录》

回答者: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季我努学社

首先,其他的答案中都提到了立敵立长制度,这一点在封建社会是没有问题的,为的是皇权的平稳过度,但是有一点大家都忽略了。

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没有子嗣,他所有的儿子包括朱标、朱棣等4个所谓的嫡子其实都是侧妃所生,只是马皇后抚养长大,也算嫡子,而嫡长子就是朱标了,懿文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皇权的继承没有异议。

朱标早逝,按照封建道统,第一顺位继承人应该是朱标的嫡长子,可惜朱标的这个儿子也早夭,接下来轮到谁?朱允炆???错!朱允炆是朱标的庶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子庶孙,按道理他是没有继承权的,真正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应该是朱标的敵次子朱允熥。

太子朱标一共生了五个儿子,皇太子妃是郑国公常遇春的长女。这位常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八岁早夭,次子朱允熥,这是嫡长子嫡次孙,第一顺位继承人。按照传统礼制,继承人的顺序是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孙嫡次子,所以真正的继承人法位顺序,朱允熥应该排在他二哥朱允炆的前面。

但是朱允熥当时太小,才学有限,表现过于平庸,朱元璋自己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不能不考虑主少国疑的问题。再说朱允熥的亲姥爷是常遇春,舅姥爷是蓝玉,郑国公常茂是他大舅,开国公常昇是他二舅,一旦这个年纪小,才干又平庸的孙子做了皇帝,天知道会不会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所以几乎未做任何考虑,朱允熥就被他否决了。

而兄终弟及这种情况,但凡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都不会考虑,除非长子没有后代或者后代太小,否则,长房但凡有后人看着本该自己一系的皇权落入他人之手,岂不是祸乱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