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遷和王安石不喜歡孟嘗君?

珵素

“孟嘗”是經常出現在武俠作品中的一個名號,多用來稱呼那些交友廣泛的人。比如《隋唐演義》中的秦叔寶被人稱為“小孟嘗”,而《水滸傳》中的柴進,則被稱為“當世孟嘗”。

既然有“小孟嘗”、“當世孟嘗”,那歷史上自然就有一個最早的“孟嘗”。不過,這裡的“孟嘗”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諡號。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文。田文,戰國時期齊國貴族,是齊威王的孫子,齊宣王的侄子,“戰國四公子”之一,死後諡號孟嘗君。孟嘗君在世時依靠父親留下的資產以及自己封地的稅收,家中養有食客數千人。前來投奔的食客,都會得到孟嘗君的接待。孟嘗君的名聲逐漸傳開,天下的人的樂意去投奔孟嘗君。因此,到了後世,“孟嘗”就成了樂善好施、交友廣泛的人的代稱。

雖然在這些武俠作品中,“孟嘗”這個名號可以被看做是對一個人的褒獎,但說起來,古人對孟嘗君的評價其實並不好。比如荀子就稱孟嘗君為“篡臣”,即不忠於君王,對百姓沽名釣譽,不恪守公道的大臣。在荀子看來,孟嘗君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不堪的人了。

司馬遷並沒有直接批評孟嘗君,不過在《史記·孟嘗君列傳》的最後,司馬遷特意提到孟嘗君的封地薛地:“(薛地)民間有很多兇暴的人,與鄒地、魯地完全不一樣。詢問這是什麼原因,人們說:‘孟嘗君曾經招攬來天下的遊俠,進入薛地的人僅亂法犯禁的大概就有六萬多家。’”從這裡看,司馬遷對孟嘗君的印象應該也不好。

為什麼司馬遷和王安石不喜歡孟嘗君?

宋代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政見不同,在很多事上分歧都很大,但對孟嘗君的評價卻非常相似:王安石認為,孟嘗君的食客不過是一些雞鳴狗盜之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怎麼可能來投奔他?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稱為擅長招攬人才的人呢?司馬光也認為,孟嘗君招攬食客,不分賢愚,不辨善惡,純粹是欺世盜名,欺辱君王,矇騙百姓,實在是奸雄。

翻閱史料,孟嘗君的劣跡也確實不少。身為齊國的貴族,卻極少考慮齊國的利益。秦王稍加招攬,孟嘗君就想投奔秦國。擔任齊國宰相時,又專權謀私,導致齊國大亂。後來,秦國的將軍呂禮逃亡齊國,呂禮威脅到了孟嘗君的地位,孟嘗君竟直接寫信給秦國丞相魏冉,說秦國與齊國交好,呂禮就會得到重用,而魏冉就會被冷落。而如果秦國和齊國爆發戰爭,魏冉就很容易從中獲得好處。魏冉果然進言秦王,讓秦王下令攻打齊國。呂禮聽到風聲,就離開了齊國。

因為門下食客眾多,馮諼(xuān)等人又經常幫他收買人心,結果在齊國,孟嘗君的威望比齊王還高。齊王對孟嘗君很不滿,想找機會除掉他。孟嘗君心生恐懼,於是逃亡魏國,擔任魏國的國相。在擔任魏國國相期間,孟嘗君代表魏國聯合秦、趙兩國,與燕國的樂毅以及楚國聯手進攻齊國,奪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齊王逃亡莒(jǔ)邑,死在了那裡。

在樂毅佔領齊國期間,孟嘗君辭掉了魏國國相的職位。不過此時,各國都沒有了孟嘗君的容身之地。孟嘗君只能回到薛地,不久就死了。死之後,魏國和齊國聯手,攻下了薛地。

為什麼司馬遷和王安石不喜歡孟嘗君?

孟嘗君一生,可以說是隻考慮自己的利益。身為齊國貴族,卻多次損害齊國的利益。為了一己私利,輕率地聯合幾國發動戰爭,可以說戰國時期的格局成了他謀取私利的有利條件。也因此,他才能依託薛地,建立一個國中之國,而齊王還沒有辦法懲治他。

孟嘗君的品行如此,他的門客問題也不小。孟嘗君要逃出秦國,他的手下竟然用盜竊這種方式幫助他。當他經過趙國時,僅僅是因為幾個人說他身材瘦小,他的門客竟然直接對平民出手。王安石說孟嘗君招攬來的盡是雞鳴狗盜之輩。其實孟嘗君對於自己的食客也非全都滿意。有一次,孟嘗君想要驅逐一個沒有什麼才能的人,他的另一個食客魯連卻勸阻道:“你應該讓他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不是強迫他做他無法完成的事。”魯連的話看著有道理,但也講不出那個人有什麼長處。最後只是反問孟嘗君:如果人人都驅逐自己看著笨拙、無能、無法相處的人,那不就是讓大家互相傷害嗎?孟嘗君見此,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只能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孟嘗君和他的食客的缺點、劣跡不少,後人對孟嘗君的評價不好,也是自然。那麼,為什麼在不少後世作品中,還有人稱頌孟嘗君呢?首先,孟嘗君和他的門客的一些行為雖然讓不少後人反感,但他們的不少行為也是當時的局勢造成的結果。跳出當時的環境而將所有的罪名都扣在他的頭上,也未必合適。另外就是他好養食客。後世文人渴望自己能夠被人信任,渴望自己得到重用,自然是希望碰到一個像孟嘗君一樣好招攬人才的主人。在這些詩文中,文人只是取孟嘗君好招攬人才這一點進行發揮,而至於歷史上孟嘗君的事蹟如何,他的門客又如何,那些文人是不管的。

為什麼司馬遷和王安石不喜歡孟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