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坚持创办东北大学 宁可裁军五万

张作霖坚持创办东北大学 宁可裁军五万

素有“土匪”之名的 东北王张作霖,虽然只是一个读过几个月私塾的半文盲,但这个半文盲对教育却一往情深,终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主政东北期间,是东北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人评价他“知用民财,培养人才……是国内其他军阀所不及”。虽出身于草根阶层,但其教育视野却想当开阔。其眼光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采取各种举措,鼓励青年出国留学。为了发展东北经济,增强实力,张作霖还向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等国派送理科、工科、机械科等各类留学生600人。这些人员学成回国后,由教育厅逐一考察学生,酌情提出任用意见,经张作霖亲自审查批准任用,基本上都被分配到重要部门,为奉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作霖统治时期,还特意选派一些女学生出国学习。

1915年,张作霖担任奉天城内第29师师长时,便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专门指出当时奉天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整顿的措施。张作霖在条陈中指出,奉天办学存在两大弊端:一在糜费过多,得不偿失;二是教授不得其人,仅是坐拥虚名,缺少实际才干。另外,他还提到,办学偏厚于高等小学,忽视初等小学,使师范毕业者不愿到初小就教。初小既乏良师,而毕业者亦无从升学。张作霖的条陈马上引起教育部、国务院乃至袁世凯的高度重视,肯定该条陈所指皆为症结所在,袁世凯命国务院将该条陈转交教育部查照。教育部批示:“现在小学之必待整顿,亦诚刻不容缓。整顿之法,当从力节糜费,严定教员、管理员资格入手。庶使不能胜任之教员、管理员得以大加淘汰,于教育前途乃有澄清之望。”并训令各省民政长遵照办理。

1916年10月28日,张作霖训令各县知事立即增加教育经费,要求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占全县岁出总数的40%,并将此标准作为考成各县知事政绩的内容之一。

1917年1月9日张作霖又以个人名义致电教育部,请于奉天省设立高等师范学校:随后又直接给教育总长发去咨文,进一步强调在奉省设立高等师范学校的必要性,并表达了举办高师的迫切心情。由于张的积极争取,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终于于1918年12月1日正式成立。

1918年12月,开学典礼上,奉天政务厅长史纪常前往宣读了张作霖的祝词。为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师范,献身教育,奉天的师范学校待遇优厚。不仅免收学费,而且免费提供高标准伙食。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伙食早餐为大米粥、咸菜;中午大米饭、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晚饭四菜一汤,皆为素菜。星期六午餐改善伙食,有坛肉、木须肉、烧黄花鱼,烩海参等。其他如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伙食也非常丰盛。他再次重申学款应占岁出40%的标准,并严订落实办法,如“今后各县知事仍不实行办理,即以废弛学务论,照地方兴学考成条例予以相当之处罚”。除此之外,为防止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情况发生,张还建立了视学制度,督派专员赴各县调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

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第一次直奉战役爆发!最后以奉系张作霖失败告终~

1922年6月,张作霖自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宣布脱离北洋政府,“自治”

苦心经营海军和空军,训练军队

张作霖在整军经武的同时,在教育方面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欣然采纳奉天省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创办东北大学。

他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子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全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张作霖在建校之初就规定:东北大学的校长必须由奉天省长亲自兼任,教师待遇必须是全国最好的。

张作霖生前制定的选聘一流教师的政策,张学良以国内最高薪水把当过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当过财政总长的罗文干、北大的著名教授梁漱溟等一流学者请进奉天东北大学,为学子们解惑授业,梁思成、林徽因伉俪游学欧洲回来后,也是先在该校上岗,并创办了国内高等学府里的第一个建筑专业。 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

校长由王永江兼任,学生480余人。

1923年颁发“东北大学之印”,东北大学宣告成立,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张作霖坚持创办东北大学 宁可裁军五万

1923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正式开学。

东北大学的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东侧(现省军区所在地)。

原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

原文学专门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

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土木工学系,机械学系。成立东北大学筹委会

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形成南北两校区。

1927年11月,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过两个多月,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采取了系列新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张作霖坚持创办东北大学 宁可裁军五万

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张学良出任东大校长之后对体育教育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

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等国留学深造。

1929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校园用地是省政府划拨的,建筑和教学设备所耗费的280万大洋,则是他苦心经营东北多年积攒下来的。

1929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破8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

到1930年秋,东大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师生先后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32年7月,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第10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1933年,著名爱国人士冯庸创办的冯庸大学9个系全部并入东北大学。

1935年12月9日,东北大学成为“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爱国运动走向新的历史时期。

1936年初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筹资15万元,修建东北大学校舍,并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 “九一八” ,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1936年 “一二.九”运动周年之日,东北大学举行了 “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为中心内容的请愿游行,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 等口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