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擒了鰲拜為何不殺 看看清初他所立戰功夠不夠抵命

論起清代戰將、權臣的名氣和知名度,幾乎沒有誰可以超過鰲拜。特別是他被少年康熙帝智擒的結局,更使他成了成了歷史抹不掉的重要人物。

從史料記載中的史實看,鰲拜早期成名,真的不是靠櫞親提攜,全憑自己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屢立戰功贏得的。特別是他的“滿洲第一勇士”之稱,沒有什麼水分,算得上實至名歸。

康熙擒了鰲拜為何不殺 看看清初他所立戰功夠不夠抵命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均有戰績。

使他名揚天下、功成名就的,是清初與明朝之間的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

皮島之戰

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後,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滿清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數次籌劃,決意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

此時,鰲拜從徵阿濟格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覆商議,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大型兵船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用以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而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

鰲拜主動請纓參加輕舟偷襲,並與另一將領準塔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緊急時刻,鰲拜揮刀奮勇衝向明軍陣地,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在鰲拜帶領下,清軍遂一舉殺進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一舉攻克皮島。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已完成其遺願,並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松錦會戰

錦州當時是明朝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遼東失陷後金,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錦州城之南為松山城,錦州西南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錦州西200裡為另一重鎮寧遠。這些要塞重鎮構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防禦體系。

康熙擒了鰲拜為何不殺 看看清初他所立戰功夠不夠抵命

清軍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先取寧、錦等城。明、清雙方爭奪錦州的戰爭勢在難免。

崇德六年(1641),鰲拜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並大放火器,猛攻清軍。

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前來增援。其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中大旗,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將對方殺敗。

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一直殺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

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副都統)。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樸、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至塔山沿途截殺。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鰲拜因功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後來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兩軍相遇,鰲拜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在盛京皇宮突然猝死。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展開爭奪。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

在雙方這場爭持中,握有重兵的鰲拜站在了多爾袞的對立面,使多爾袞覬覦帝位的企圖未能得逞,也因此徹底得罪了多爾袞。

多爾袞攝政後,擅權自重,挾威報復。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自然難逃干係。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幾被革職兩次被論死罪,險些掉了腦袋。

順治帝福臨親政後,始知鰲拜、索尼等人早年曾經為皇太極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康熙擒了鰲拜為何不殺 看看清初他所立戰功夠不夠抵命

(劇照)

多爾袞死後,鰲拜隨侍順治帝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覆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協和太后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祭奠過世王公妃嬪、協助會審案獄,並倡議“大閱以講武”,自教武進士騎射等等,表現得絕對夠忠臣良將。

順治十三年(1656年),鰲拜舊傷復發臥床,順治帝親臨鰲拜府邸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冬,孝莊文皇后病重,福臨朝夕侍侯。鰲拜也晝夜於宮中侍候,常常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讚賞。

到了順治帝死後的康熙朝,鰲拜才蛻變為權臣,走向了正義的反面。但康熙拿下他之後,還是因他上述戰功給予了其“免死禁錮”的寬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