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唐山巍巍,滏水湯湯。東望大海,西接太行。堯帝基業立堯山,大禹治水疏黃湯。唐祖陵前雄獅在,後周英明兩帝王。夕陽斜照,柏人遺蹟。古槐移民,開墾洪荒。金生澧泜,玉出孔岡……

登臨遠目,撫今追昔,徜徉千年堯鄉,穿越歷史天空,聆聽歷史心跳,領略厚重神韻。文化遺存悠長,碑刻厚重滄桑,傳說悠遠凝重……凸顯沉澱著唐堯聖地李氏故里文化底蘊的久遠魅力。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堯山文化

堯山,堯舜時期名大麓,又作宣務、虛無。上古五帝之一堯帝始封於此,因以名山。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堯曾長期活動於堯山一帶,清碑載:“昔堯帝嘗登此山望洪水”,《史記》載:堯納舜於大麓(堯山古稱“大麓”),“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經三年考驗,堯將帝位禪讓於舜,成為“堯文化”的經典內容,被後人稱為“堯天舜日”。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2007年6月,“堯山文化”被公佈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堯山一帶,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在周圍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孕育了:李唐王朝和五代後周的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三代帝王。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還有戰國時期柏人侯李曇及其孫百勝將軍李牧,西漢廣阿侯任敖、象氏侯劉賀,隋代佛經翻譯家彥琮、仙醫智榮,唐代御史大夫李嗣真、詩人於賁,五代太子太保符習,元代孔子後裔孔璠(慕名遷居於此),明代御史陳登雲、兵備副使韓宰、著名教育家馬健,清代吏部尚書董國祥、《五方元音》作者樊騰鳳等。歷代著述有以北朝李公緒《典言》、隋彥琮《辯證論》、唐李嗣真《孝經指要》、明馬健《孔崗集》、趙漁《鼾林文集》、清樊騰鳳《五方元音》等為代表的七十餘部著作傳世至今。眾多的名人,豐厚的著述,使堯山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文薈萃之鄉。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堯山廟會明朝末年,進士趙漁(堯山幹言人)正式立堯山廟會,把堯帝神化,與玉帝、孔聖人同供在“三天閣”內,又增道教、民間眾神,使堯山廟會融民間信仰和物資交流於一體,延續至今,歷經近400年曆史,經久不衰。

據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70 年)柏鄉縣舉人韓瑤所撰的 " 萬古流芳 " 碑記載 :" 迨至四月上旬,廟門洞開,則四方遠近,百里內外,或乘車騎以奔馳,或攜男女以徐步,或千人百人林林起會於廟頂,或五步十步歷歷叩拜以謝神,迤邐而來,絡繹不絕。" 記述了堯山廟會的盛況。

堯山廟會歷史悠久,涉域廣大,形成以祭祀、朝拜堯帝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堯文化活動,形成當地純樸、善良的民風和以堯帝為榜樣的學風,使堯山一帶成為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的人傑地靈之鄉。堯山廟會是中國歷史上堯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挖掘、研究和弘揚堯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文化空間。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唐祖陵

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大唐帝陵”,是河北平原上唯一的唐朝皇陵。公元646年,唐太宗下詔修建祖陵,歷18年,至高宗麟德元年完成。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命名為“隆堯唐祖陵”。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初陵石刻是河北省唯一一套初唐皇家陵墓雕,與陝西關中唐諸帝陵、河南恭陵的同類雕刻遙相媲比,它既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是唐陵諸多石刻中的上精品。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唐祖陵最外層界限南北長2030米,東西長2204米,總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陵園的整個佈局與唐代長安城的佈局相似,規制為帝王規格,與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陵園大小一樣。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唐獅,是陵墓石刻中的代表,是河北省唯一一組唐代帝陵級石刻。石獅昂首挺胸,後蹲作雄踞之勢,散發著雄渾不羈的霸氣。其形態怒目前視,張口欲吼;頜下透雕三綹鬍鬚,腦後毛髮捲曲自如;四肢肌腱突暴,前肢後側各有一排捲曲的細毛;石獅的爪深入石座2釐米。唐陵石獅雕刻藝術精湛,形象逼真,其結構準確,誇張適度而不俗套,充分體現了初唐匠師在寫實基礎上追求內在神韻和氣勢的藝術匠心。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柏人城址

柏人城始建於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戰國時期趙國僅次於邯鄲的第二大城市,是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2013年5月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該城北鄰泜河,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向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該城共九門:東、西各三門,南二門,北一門。南北寬300米,東西長1400米,佔地面積42萬平方米。柏人城址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柏人城曾發生過“劉邦過柏人遇刺,不宿而去”和劉秀殲王郎的“柏人城之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劉邦北征回師,經過柏人慾宿,趙相貫高派人埋伏在這裡,準備行刺劉邦,劉邦警覺後,“不宿而去”,貫高等人的陰謀未能得逞。後漢光武帝劉秀創業時,曾在柏人城外打敗王郎大將李育,柏人城成為劉秀在河北一帶的重要軍事堡壘,為光武中興奠定了基礎。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隆堯碑刻館

隆堯碑刻館,以時代為序,共入選自北魏至民國曆代碑刻50通,墓誌及其他以文字為主的石刻12件,共62件,同時散置石刻百餘件,有漢代神獸、唐祖陵石獅、唐塔飛天、宋金經幢、元代石虎石人、明代石塔及眾多佛教造像、石獅、牌坊部件等。是我省最大的碑刻館,是隆堯歷史文化的縮影,是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楊翬碑》。北魏延昌元年(512年)立,該碑是魏體字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康有為評其書法為“精品上”,“楊翬如蘇蕙織錦、綿密廻還”,其字“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天然功夫,並臻絕頂”,與孔府《張猛龍碑》齊名。是邢臺市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碑刻。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龍華寺碑》。武周證聖元年(697年)立,該碑雕刻與書法俱佳,有武則天新造字十數個,別具特色。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隆堯為李唐祖籍”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永康寺碑》,唐(天寶元年之後)立;《王璠碑》,唐天寶五年(746年)立;三千佛碑,金大定三年(1211年)立;《孔璠碑》,共2通,分別立於元大德元年(1279年)、延祐三年(1316年);《王堅碑》、《王贇碑》,分別立於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飛人碑。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立;《重修石佛寺碑》,明代立;《明院撫文碑》,清康熙六年(1667年)唐山知縣孫贊立;《豁除糧租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立於澤畔村。

「迎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歷史文化篇文化馨香潤堯鄉

染紅塔

染紅村石佛寺舍利塔,又稱染紅塔,石佛寺遺址。始建於唐開元十年,明清多次重修,該寺屬佛教禪宗“臨濟宗”。石佛寺磚塔是華北地區存世量極少的臨濟正宗舍利塔,對研究宗教、建築、雕刻均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18年被入選為第六批省保單位。

舍利塔其造型似為北宋時期建築,經辨析寺內殘留碑文證實,該石佛寺原屬佛教禪宗五家門派之一的臨濟宗。寺內禪師圓寂後,佛教徒們將其舍利置於塔中,“舍利塔”因而得名。該舍利塔是中國現存臨濟寺古塔中極少的宋塔之一。該塔呈坐北面南向,塔高八米,為八角六級七簷(其下兩簷以磚雕代替)空心磚塔,簷下有斗拱。塔造型肅穆玲瓏,充分體現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造型美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