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题外话:

  • 对于南阳个别支系族源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专家、学者研究结论各异。族内各支争论口诛笔伐,个别人只抱着家谱观点不放,不接受任何新研究成果,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对错误观点视而不见,对自相矛盾问题选择性失意,但自己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只会排斥新结论、新观点。哪怕那些新提法不是主流的,我们也得兼容并蓄,至少也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路。认为合理继续走下去,认为不合理也给后来人提个醒,以少走弯路。
  • 家谱做为正史、地方志的补充,在史料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南阳的各支各姓蒙古后裔认定中,家谱、碑碣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也弥补了正史的不足。虽然有些细节还有争议,但对整个相当时期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填补了史料不足的空白。随着史料的增多,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研究当中。
  • 对于南阳各支家族渊源、历史、文化的研究,如果只是围绕着口口相传的信息、有限的家谱族谱,无异于固步自封,一些存疑的问题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
  • 只有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才能兼容并蓄,吸收各方信息,以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判断和研究问题,才能解开心中的谜团。

  • 对于各支源流与文化的研究,最为忌讳,也最为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对于已有的研究视而不见,或者只是口口相传,甚至是以讹传讹,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不符合逻辑的也不愿意正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研究当中才是大势所趋。不能年轻人一提不同见解,就当头一棒,势必会影响年轻人的积极性。

闫宏伟(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 ,文献研究领域资深专家)认为,家谱文化需要普及,最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年轻人了解家谱文化,鼓励他们承担家谱的续编任务。

以下为正文

南阳王姓蒙古族

分布在镇平县王岗乡砚台村、淅川县九重镇等地,相传其先祖是元顺帝叔父司脱王;

分布在镇平县晁坡镇、新野县等地,相传其先祖是元顺帝四子帖木花耳。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南阳王姓蒙古族,传说是在明军北伐,围困大都(今北京)之际,元顺帝意欲北归,帖木花耳随其叔父司脱王携家眷北逃过程中,在濮阳与明军交战。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镇平晁陂《王氏族谱》引始祖墓碑记载

“濮阳兵败,新乡渡河,留居晁陂,遂因王而姓王氏”

同源同流说

大部分学者认为传说中的两支王姓蒙古族属于同源同流,均系忽必烈之孙淮王帖木儿不花之后裔。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匡裕彻,任崇岳.河南省蒙古族来源试探认为

“征诸史迹,不仅顺帝没有一个儿子叫帖木花耳,而且遍查《元史》诸书,竟无一人叫帖木花耳”

元顺帝也没有叫司脱王或封为司脱王的叔父,传说中元顺帝妥欢帖睦儿的四子帖木花耳,可能是忽必烈第九子脱欢的第四子帖木儿不花的讹传,因为“妥欢”与“脱欢”谐音又同是第四子。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帖木儿不花曾袭封镇南王,而传说中司脱王被封为平南王,而元代并没有平南王的封号,人们有可能把镇南王误以为平南王。

传说中司脱王和帖木花耳曾被派往江南镇压起义,后来兵败九江,返回大都。

历史上,帖木儿不花曾在镇庐州时,遭兵败而北归,人们可能将庐州误传为九江。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匡裕彻,任崇岳.河南省蒙古族来源试探认为

“司脱王和帖木花耳或即淮王帖木儿不花;有关司脱王和帖木花耳的传说,乃是帖木儿不花事迹的讹传和衍伸。镇平蒙古人的始祖虽不是元顺帝的四叔和四子,却是元朝宗室诸王”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依此法,南阳这两支蒙古族属于同源同流。  

同源异流说

杨艳. 河南省镇平县蒙古族源流新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认为

帖木花耳的传说可能是帖木儿不花事迹的讹传,但帖木儿不花一人不能代替传说中的司脱王和帖木花耳,“将镇平蒙古族的始祖统一为是淮王帖木尔不花值得商榷”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 晁陂与砚台族人均认为他们不是一支,他们各有自己的族谱,分别记载了其先祖的来历。
  • 砚台王氏祠堂碑记和族谱中记载,砚台王氏先祖是脱脱王的儿子哈剌章。

  • 《元史》中蔑儿乞氏脱脱(叔父是伯颜)的事迹与族谱中的脱脱王较符合。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民间称其始祖为司脱王而不是脱脱王可能与当地流传的一首民歌有关:“封荆王加郑王,元代尊称讳脱王。思脱王想脱王,元季贤相美名扬”,传说中的司脱王可能是民歌中“思脱王”的误传。

镇平晁陂的先祖可能是淮王帖木儿不花。

镇平砚台族的先祖可能是元末丞相脱脱王之子哈剌章。

杨艳. 河南省镇平县蒙古族源流新探认为

晁陂和砚台蒙古族“确为元王室遗胄,即同源;但他们又各自有自己的始祖,因而属于异流”

 嘎尔迪,王兆良.镇平县王氏蒙古族始祖问题辨析认为

元顺帝儿子中“究竟有没有一个叫帖木花耳的,目前不宜轻易否定”

因《元史》所载,仅是皇后所生的儿子,妃子所生的儿子很难考全。再加上《元史》出于众人之手,编纂时间仓促,元顺帝一朝资料以征集而得,很难完备。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虽然南阳蒙古族先祖的名字说法不一,但是,中南民族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对镇平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有供奉成吉思汗像、不“圆月”、同姓不婚等风俗习惯,这足以证明他们的先祖是蒙古族。   

蒙元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后裔

南阳社旗县和洛阳孟津县李姓蒙古族,据族内传说、史料、家谱记载,其始祖是蒙古国开国功臣木华黎。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南阳社旗李姓是从洛阳西陡沟于明初迁居而来。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洛阳留存的《李氏家谱》(明正统六年即1441年)记载

  • 李出由元,札剌尔氏”。
  • 李氏始祖孔温窟哇,谥号忠宣。“自始祖忠宣生忠武”,“以开国勋封鲁”,其后世子孙世袭,忠武王即木华黎。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 “忠武生忠定,食采东平”, 忠定王即木华黎之子孛鲁,孛鲁之子“武靖王霸都鲁”,霸都鲁第五子铁古尔忠,铁古尔忠之子铁思生咬儿(李氏之祖),“始居松江”。

  • 咬儿生五子,后其五子易姓为李:李可才、李可良、李可能、李可用、李可礼。长子、次子均无后,三子家谱不详,四子李可用因对“明取吴淞款附意缓,谪河南戍”。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 李可用,先居洛阳南关,后迁至李家营村(今孟津县麻屯镇李营村),繁衍至今。李可用长子李英迁至南阳,现分居南阳各地。
  • 五子李可礼留居松江府,李可礼之孙李年于1441年(明正统六年)撰修《李氏家谱》,可礼后裔称"华亭李氏"。后有留居青浦的,现在留居在天马山的称为"天马山李氏"但未取得联系,具体情况不详。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元史》中对始祖孔温窟哇、木华黎、孛鲁的记载均与《李氏家谱》所述相符。

宋濂.《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华黎传》记载

  • “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哇,……”
  • 元“至治元年,诏封孔温窟哇推忠效节保大佐运功臣……鲁国王,谥忠宣;木华黎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鲁国王,谥忠武。子孛鲁嗣”。

  • 木华黎之子孛鲁于“至治元年,诏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
  • 孛鲁生“子七人:长塔思,次速浑察,次霸都鲁……” 。

匡裕彻,任崇岳.河南省蒙古族来源试探认为

  • 李氏家谱记载霸都鲁五子为铁古尔忠, 而《元史》载霸突鲁(即霸都鲁)生“子四人:长安童,次定童,次霸都虎台;他姬子曰和童,袭国王。”
  • 霸突鲁没有五子铁古尔忠,从这一点来说,似乎可以否定李氏为木华黎之后。但是从《元史》成书来看,首先,撰写《元史》在元灭亡之后,对于隐居乡里的亡国遗族只能揣测而已。
  • 《元史》列传照抄碑志家传之类,取舍不当之处甚多:如有的该立传而无传,某些开国勋臣的传记也有缺略, 也有译音不统一的现象。
  • 从李年撰修族谱的背景及有关李可礼的史料记载,“与《(洛阳)李氏家谱不谋而合,起码可以证明洛阳蒙古族乃木华黎裔孙之说不诬。”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以上为专家学者于七、八十年代研究结论。近年来国家对方志的数字化,常人获得资料的便捷程度加深,对专家之疑的深挖,更多资料展现在面前,将消除专家之疑,补正史之不足。木华黎后裔李氏祖源问题没有异意,脉络、世系传承清晰。做为木华黎后裔近年来对家族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发现:李年族谱序中《元史》未载部分在明朝松江地方志中找到了记载。从咬儿到李年、以及李年之后具体可追溯到清朝,地方志明确记载为木华黎裔孙,史实清楚,也补专家之疑,在这不做细述,另文刊发。

在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等自然村的忽姓则认为自己是蒙古族忽必烈的后裔

  • 《元史》、清朝道光年间所立的墓碑、 《元史》黄金家族世系记载:铁木真四子托雷,托雷次子忽必烈,忽必烈十子忽都鲁铁木儿王的儿子阿八也不干王,孙子八鲁朵只王即忽必烈的重孙 。
  • 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的忽姓说:八鲁朵只王的曾孙是忽大宝,忽大宝生于1446年。1476年携妻子、弟弟全家五口人从湖北荆襄地区向北逃迁,定居在人口稀少的南阳宛城区官庄镇的一个桥的附近,以姓为村取名为忽桥村。 当地公认始迁祖就是忽大宝。
  • 忽姓的辈序诗自忽大宝始为“大条显明成,学宗景志恒,顺中俊云天,金银太宝生”。自始迁祖忽大宝始辈序诗目前已用了15个字,现在大都是按此辈序起名,有的虽不是,但也知道自己是几世几代人。
  • 这支忽姓族人,忽大宝的四世孙忽成魁自幼聪敏好学,官至清朝侍郎。因勤于改务,政绩突出,逝世时,按清朝惯例于墓碑顶部赦刻“圣旨”二字,其碑文清晰,刻着“忽系忽必烈后裔”,“忽系南阳左八人氏”。

  • 新编《南阳民族志》记载:公元1636年,清太宗,天聪九年把蒙古隆众与原先编入的八旗蒙古人,分编为八旗蒙古,有“左八旗、右八旗”之分,清代人公认左八人氏为蒙古族人的别称。 

南阳蒙古族现状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河南有蒙古族82170人,其中南阳市就有54767人,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66.65%。南阳蒙古族经过数百年的迁徙和发展,居住地遍布“南阳100多个村庄里。”

  • 1953年当地人民政府为镇平县砚台、晁陂以及新野县王姓蒙古族恢复了民族身份;
  • 1982年当地人民政府为淅川县九重镇王姓蒙古族恢复了民族身份。

王姓蒙古族主要集中分布在镇平县、淅川县、新野县、卧龙区、内乡县、南召县等地。

镇平县王姓蒙古族人口最多,“近30000人,主要分布在晁陂镇3000人,王岗乡砚台村2000人,贾宋镇3000多人、小集村1000人,”,

其余分布在马庄镇栗扒村和唐营村、石佛寺镇、老庄镇等地;

“新野有蒙古族4000余人,” 新野县王姓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上港乡王白村,王集镇冯集村、汪堤村,上庄乡王寨村等自然村;

淅川县“蒙古族6200余人,”主要分布在九重、厚坡镇等地。   

  • 1982年和1990年,当地人民政府为社旗李姓蒙古族恢复了民族身份。

社旗县李姓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李店镇半坡村、冢坡村、太和镇马埂村、后赵村、范楼村,其他乡镇分布较少。现有后代4600人。”

  • 忽姓蒙古族,至今,已繁衍十五代,1700多人,分布在忽桥、东忽桥、河湾村和田李庄4个自然村,其中也有迁出到陕西、山西、湖北、和台湾的。

  • 闫宏伟”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 ,文献研究领域资深专家。
  • 闫宏伟先生对包括家谱在内的各类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担任省图书馆文献部负责人之后,该部大力开展河南省地方文献征集、整理、保护、提供利用、开发和研究等工作,成绩优异,赢得了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 ​2016年7月11日,全省文化系统“双先”表彰会在郑州召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决定对全省各个文化战线61家单位和154名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闫宏伟荣获“全省文化系统先进个人”,成为河南省图书馆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个人,这也彰显了他所领导的文献部在近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 许多家谱还会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先人事迹,让子孙后代了解家族发展过程。所以说,家谱作为正史、地方志的有益补充越来越被重视。
    南阳王、李、忽三姓蒙古族述略
  • 闫宏伟认为“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在编写家谱的过程中,很多作者是亲身经历了历史的变迁。
  • 因此,家谱中不乏记载很多异于常规史料的事件,填补了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