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和电视剧中日本军队总说的“死啦死啦的”和“大大的”,来源于哪里?

阿姆贝儿

在国产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能看见日本鬼子说一种古怪的中国话,什么“死啦死啦”,“大大地有”,“什么地干活”什么的,听上去很搞笑。但其实上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速成日本式中国话表达方式。把日语中的词汇改用中文说出来,就是那么个调调。

比如说上面是1963年出品的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一幕,葛优他爹葛存壮演的龟田太君在问嘎子奶奶八路在哪,“八路的,哪边地有?”,这句话的日语是:"八路が、何処に居る?"。

日语是一种粘着式语言,不像中文那样由语序来决定语义,而是由跟名词后面的助词来决定这个名词是主语还是宾语或是时间地点状语,动词或者系动词永远放在整个句子的最后面。

来看“八路が、何処に居る?”这句话,请注意动词“居る”在最后,而且主语“八路”和地点状语“何処”后面分别跟了助词“が”和“に”,中文中没有这种助词,日本人就弄出了一个“的”来代替,于是整个一句话就成了“八路的,哪边的,有?”。

所以如果没有系统地学过中文,经过记几个日语单词的中文说法的速成练习,日本人说中文就只能是这个样子。

我在大学的二外选过日语,课堂上经常要做日译中的练习,挺累的。但一天一位挺幽默的同学把“私は今勉強をする”翻成了“我的,现在,学习的,干活”,除了引起一阵哄堂大笑之外,还发现了一种对付提问的方法,同时也突然理解了电影里的日本人为什么会那么说话了。

后来,老师就规定了“不准用日本鬼子的说话方式做翻译练习”。

在现在真的看见过日本鬼子的人已经几乎没有了,而且即使是就是看到过鬼子的我们的父辈也很少有过和日本侵略军的交流,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日本军的了解还是来自电影,(当然后来还有电视)。在这里应该提到长影的老电影艺术家方化,应该是方化老师在电影中奠定了这种日本式汉语的。

(方化老师在1962年出品的《甲午风云》中出演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

方化老师把日本鬼子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都快数不清方老师演过多少鬼子了,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1955年出品的《平原游击队》里的老鬼子松井,在19年之后的1974年重拍的时候居然但找不出人能演这个角色,还得请他出山。

(《平原游击队》里的典型镜头:“松井弹琵琶”,后来才知道那是曼陀铃)

方化演的鬼子除了在演技上有很多独到之处之外,在语言上也很有创意,就是这种日式中文。方化1925年出生在大连,上小学时东北就被日本侵略了,所以会说日语。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不少有过伪满映经历的老演员都会说日语。看过一个说李香兰(真名山口淑子)的电视片,她在访华时回到了长春和伪满映一些同过事的演员见面,这才发现这些很熟悉的荧幕形象,比如浦克,于洋等人都能说很流利的日语。

(《平原游击队》剧照,这次葛优他爹改行当汉奸了)

方化也是这样,所以方化在《平原游击队》中说的是夹着日本式中文的日语。方化的日语发音极为标准,而夹在里面的中文则是用日本人的发音方式,同时保留日语语法的中文,那些语法也很规范。方化老师肯定是对日本人说“速成中文”非常熟悉,才会有这种“方化式日语”。其实这种表现方法是很搞笑的,但电影的内容实在让人笑不出来。

至于那些“死啦死啦”、“米西米西”以及“开路”什么的其实都有原词“死ね”、“めし”和“帰る”,叠加一下也是有道理的,日语中叠加的表现本来就很多,所以老电影中的那些日本鬼子的古怪表达方式是有根据的。但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中不少鬼子的台词就不对了,因为那些编剧、导演或者演员根本就不懂日语,而一些日本演员的中文又过于流利,所以也说不出那个味儿。


冰冷雨天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基本上这个可以确认属于国内的“误解”,但是称为误解也是不太准确,为什么呢?笔者慢慢解答。

在国产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中,只要一张口说:「你的(di)、什麼的(di)干活?」「你的(di)、死啦死啦的(di)!」,那么就会被认为是日本兵。那么真实的日本兵是否这样说呢?

正文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存在在,叫“大兵中国话”又叫“军队支那语”(只是作为讨论,不带有任何讽刺或者贬低的意思,请喷子远离。)

即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的日本陆军兵将之间使用源于汉语口语的借用语。它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和中国本地人沟通而产生的混合语(亦称“皮钦语”或Pidgin),但亦因为是战时产生的临时言语,所以亦随着二次大战日本投降而消失。到了现在仍有一部分的单词在日语中残留下来,成为俗语。

此外,在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听来,也经常将这样的语言误解成日语,很多时候在中国大陆的抗日战争影片中加以表现以至作为笑料揶揄或丑角化的要素而广为人知。例如:“开路”的用法在现代中文俗语中也多从“开辟道路”转用为“出发”。还有,开玩笑地指“用餐”、“品尝”为“米西米西”(召し召し),或指出死亡的“死啦死啦地”等来自军队支那语的用法也会出现在在日常对话、玩笑中。

“军队支那语”中的单词本源自汉语,但也存在与汉语无关的单词。“军队支那语”的历史久远,可能早于甲午战争时已存在,却不清楚它当时的真实形态。同样地日本在向西伯利亚出兵时亦可能出现过“军队俄罗斯语”或各种其他混合语言,但详细情况不明。
“军队支那语”除了日军为了与中国人通话之外,在日本本土的军营内也偶一闻之。像同胞使用“军队支那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炫燿自己是“从中国归来的军人”以夸耀自己的战历,因为没有在中国打过仗,就听不懂“军队支那语”,懂的人就可展现自己的独特性。不过军官、士官不太使用“军队支那语”来夸耀自己的中国经历,通常以士兵最为热衷,其实在整个日军之中,蓄意使用“军队支那语”的情况亦不多,有时使用“军队支那语”则是一种同胞间的趣味。

特征:“军队支那语”当中经常会两度重复一个词语,例如“进上”常会说成“进上、进上”、“死了”会说成“死了、死了”等。

例子:

  • 死了(日语:すーら sūra) :意思是死亡。一般说成“死了,死了”。例:“スーラ、スーラにならんようにな。” 译:“不要死啊。”
  • 明白(日语:みんぱい minbai)表示明白或了解。例:“おお、みんぱい、みんぱい じゃ。” 译:“哦,明白,明白。”
  • 姑娘(日语:くーにゃん kūnyan):年轻女子。

参考网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85%B5%E4%B8%AD%E5%9B%BD%E8%AF%9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