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如果这般改良的话,诸葛亮想必应该就会同意了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时,魏延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提出来的一个计谋。具体情况是,魏延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结果被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最后并没有采纳。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不能对这个计谋进行一下改良,尽可能地降低其风险呢?个人认为是可以的。

“子午谷奇谋”如果这般改良的话,诸葛亮想必应该就会同意了

不过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邓艾偷袭阴平灭蜀国的事情,因为很多朋友认为,邓艾偷袭阴平的成功,从侧面印证了魏延从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可能性。不过个人认为,它们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性的。

首先,子午谷和阴平所处的位置不同。子午谷在蜀汉和曹魏的边疆,曹魏不可能不派人盯着,这样一来魏延行军的隐蔽性就不够了。而阴平则地处蜀国内部,前面还有汉中和剑阁作为屏障,所以蜀国不在此设防是正常的。

其次,邓艾偷袭阴平时有钟会在打掩护。当时蜀军的主要将领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人,都在剑阁忙着应战钟会,后方根本就没实战经验的大将,在面对身经百战的邓艾时,自然不是对手。而魏延从子午谷奇袭长安城又不一样了,当时曹魏在雍、凉等地的守将郭淮、曹真等人,都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更不用说在后方的司马懿、张郃了。

“子午谷奇谋”如果这般改良的话,诸葛亮想必应该就会同意了

再者,邓艾偷袭成功后,面对的是蜀军兵力不足。蜀国当时总兵力也就10万,姜维在沓中屯田时就带走了5万,后回访都集中在了剑阁,汉中驻军2万(在和钟会交战时已被消灭)。剩下的,驻守在南中、蜀吴边境也差不多需要1-2万,如此一来,留守在成都的大概也就1-2万左右了。

而邓艾率领的这支偷袭队伍有多少人呢?3万!而且还都是作战经验异常丰富的野战部队!所以在面对成都的留守蜀军时,占据上风也是合理的。

魏延又不一样了,就算他能够奇袭长安城,可他所带领的部队,包括后勤一起也不过才只有1万人,很难应对源源不断而来的曹魏援军(光是街亭之战中,张郃所率领的魏军就有5万了)。

“子午谷奇谋”如果这般改良的话,诸葛亮想必应该就会同意了

最后,邓艾偷袭若失败对曹魏损失不大。此时的邓艾已经66岁了,在人才辈出的魏国已经不是主力了,比如伐蜀的总指挥就是比他更为年轻的钟会。所以失败了,对曹魏也没多大损失,当然,成功更好了。

可蜀汉这边又不一样了,诸葛亮北伐之际,魏延正是挑大梁的主,刘备时代留下来的猛将就只有他了,诸葛亮心中的接班人姜维还年轻。如果子午谷奇袭失败,魏延阵亡的话,那对于人才缺乏的蜀汉来说,损失就太大了,诸葛亮赔不起。

“子午谷奇谋”如果这般改良的话,诸葛亮想必应该就会同意了

好,分析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后,我们再来看该如何改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说来也简单,改良之处就在于奇袭的时间,就是把魏延从子午谷和诸葛亮从陇右同时进军的计划,改为诸葛亮先行,待曹魏主力被诸葛亮吸引之后,魏延再突然从子午谷奇袭。

具体到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仍旧按原计划进行,魏延则留守在汉中,保持与诸葛亮前线的联系;待到诸葛亮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时,魏延立马实施子午谷进军。此时曹魏的注意力都被诸葛亮给吸引到了陇右,张郃率领援军直扑街亭,和曹魏伐蜀时,蜀军主力被吸引于剑阁相似。

而此时,魏延所面临的形势就和邓艾偷袭阴平又差不多了。陇西三郡刚陷于蜀军,长安附近又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蜀军,在通讯落后的古代,不知情的长安守军还以为张郃的大军也被消灭了呢。此时,魏延所预测的长安守军“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的局面则真有可能发生。

“子午谷奇谋”如果这般改良的话,诸葛亮想必应该就会同意了

魏延一旦拿下长安城,张郃就被断了归路,就成了瓮中之鳖,他又岂是诸葛亮的对手?当然了,如果诸葛亮在陇右进展不顺利的话,魏延就按兵不动,诸葛亮所担心的风险同样也就不存在了。

如此改良,岂不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