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兩代人,花了數十年時間復原製作過程需要130天,成品率卻僅有20%的金磚——煉磚亦是煉心。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28個故事

編者 / 林茵

2018年4月,將近600歲的故宮收到了一份不平凡的禮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收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金瑾用古法復原的100塊“金磚”。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所謂“金磚”,並不是指用黃金鑄造的磚,而是用今天蘇州市陸慕御窯村黃泥所製作的一種細料方磚。

和一般的建築材料相比,金磚表面平整光滑,顏色黛青,顆粒細膩,質地密實,人走在上面卻絲毫不會打滑,而且磚面歷久彌新,越用光亮。更神奇的是,當人輕敲磚面時,還會發出金屬般的聲音。

相傳,金磚由故宮的建造者蒯祥所推薦,600年來一直是裝配故宮地板的不二之選。

有了它,故宮的修繕才算真正接近竣工。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保和殿地面鑲嵌金磚

如此珍貴的金磚,其實曾經在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了近70年。

從口頭傳授,到依據古方探索,再到送檢完成,金磚的復原的背後凝聚了一個家族,兩代金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心血和青春。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故事還得從金磚的失傳說起。

古代金磚的成功率極低,而且造價高昂。只要在抽檢時發現有6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等要求,或者尺寸大小超過一毫米的誤差範圍,整批金磚當即告廢。

富裕如乾隆時期,江蘇巡撫也曾因為造磚的補貼費用和工部官員在朝廷上撕破臉,展開論戰。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工匠們的生活更是十分艱苦。

每塊金磚上都清清楚楚地刻有製作時間、製作工匠的名字、監管這塊磚的官員職務及姓名,和知府、知事、保甲和燒製人的印鑑。

造磚時,責任自上往下,層層下達,工錢也層層盤剝;一旦一塊磚出了問題,和這塊磚相關的所有人都會被懲罰。

經費短缺和嚴格的制度使得工匠們苦不堪言,紛紛出逃。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每一塊金磚上都刻著監造官的信息

晚清,國力不濟,再也無法支付金磚燒製的高額費用,金磚對皇室的供應戛然而止。

之後,近代中國風起雲湧。隨著宣統帝退位,金磚和它的享用者一起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此再未開窯。

為了謀生,過去為皇帝打造金磚的工匠紛紛轉行,開始製作成本低廉,適合民間建築使用的普通磚瓦,靠口口相傳的金磚的製作技藝逐漸式微。

八十年代,海外同胞遊覽故宮時,看到年久失修的坑坑窪窪的宮殿地板,不由得心生哀痛,一時引發媒體多篇報道,感嘆“金磚技藝”已經失傳。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多年以來,熟知製作技藝的工匠都過著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做點民用磚瓦補貼家用的生活。雖然御窯金磚的煉製方法就在他們的腦海裡,但誰也沒有資金和勇氣去付諸實踐。

復原金磚成了陸慕村人心中的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然而,1990年的故宮大修,讓金磚的終於在新時代有了用武之地,技藝的傳承也有了新的轉機。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當時為了籌備大修,故宮急需一批用於修復地面的金磚。故宮修繕處的李永革老先生翻遍古籍,查到陸慕曾有生產御窯金磚的相關記載,於是帶隊到實地考察。

由於沒有復原的金磚實物,李永革對陸慕的御窯金磚技藝十分擔心,因為如果不能做出和古代一模一樣的金磚,故宮的地板就無法達到古代“嚴絲合縫”的效果,修復只能以失敗告終。

為了謹慎起見,故宮修繕處並沒有當即下訂單。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故宮修繕處的李永革老先生

那一年,金梅泉40歲,他剛從父親金兆文的手上接過了御窯金磚的制磚印章,成為御窯金磚廠新任廠長。

陸慕金家,六百年來一直燒製故宮專用的金磚。祖宗金祖明在康熙年間故宮大修繕中一舉成名,由於十四歲開始學習燒製金磚,於是人送外號“十四金”。

故宮修繕處一句“機械磚絕對不允許進故宮”,讓出身於金磚世家的金梅泉深受鼓舞,決定把復原金磚作為上任的第一件要事。

據《造磚圖說》記載,每一批金磚的製作需要歷經130天。

製作期間,工匠必須按照古法規定的順序和時間,全靠手工嚴格執行29道工序。

這些工序精細複雜,環環相扣,只要一個環節稍有差池,便會前功盡棄。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工匠用腳踩的方式練泥

金梅泉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帶領工匠們按照祖輩口頭留下的方法一次次探索,不斷地試驗。

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他終於燒製出了200塊金磚,並把它們用於修復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結果大受好評。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金磚的成功復原讓金梅泉信心大增。

一年後,故宮博物院按原計劃進行修繕,他自信地向再次到訪的李永革等人推薦了自己剛復原的150塊金磚。

為了試驗這150塊金磚的質量,故宮修繕處特地將它們鑲嵌在坤寧宮後部的廊簷下——這是故宮氣候環境最惡劣,旅客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28年過去,這些金磚不僅幾乎毫無破損,而且如古籍中記載般越磨越亮,歷久彌新。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坤寧宮外觀

至此,金磚的復原似乎已經完成。

如果金家人對金磚技藝的追求滿足於此,那我們可能永遠也看不到從性能,顯微結構到外觀色澤都都完全復原的新制金磚——故事到這裡才剛剛開始。

2010年,金梅泉打破古老規定,舉辦盛大的傳承儀式,把祖傳100多年的制磚工具“碰板”和3枚制磚印章交給了長女金瑾。

那一天,金瑾正式成為御窯金磚的第六代傳承人。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御窯金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金瑾

與父輩工匠靠口口相傳的方法不同,金瑾做的第一件事是查閱古籍,從文字記載中研究金磚的製作方法。

金瑾用了兩年時間,把明清兩代的古籍都翻了個遍,卻發現《天工開物》提過寥寥數語外,並沒有過多關於金磚工藝的記載。

不肯放棄的她繼續從古籍中尋找線索,通過推理,終於從地方誌裡找到了嘉慶年間一位金磚督造官寫的奏章《請增燒造工價疏》。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要把記載中的金磚技法完全理解,並在工藝上還原,這對現代人來說絕非易事。

但復原的過程,也讓金瑾感受到了對古人在金磚中所融入的哲理和智慧。

比如,晾曬泥坯。

泥坯要在穀雨前後做好,而且要晾足八個月。

這八個月裡,會歷經穀雨、大暑、秋分等節氣,期間溫度和溼度有規律地變化。

工匠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天氣變化不斷整理磚塊,調整門窗的開合程度。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每一個製作金磚的工匠都都需要根據自然環境的變化“順天而行”。

曾有工匠在漫長的製作過程中失去耐心,直接把金磚暴曬在烈日下,認為這樣可以縮短製作的時間,結果卻發現這樣根本無法把金磚曬乾。

中國古代追求“天人合一”,認為人應該把自己的生命節奏調整到和大自然相統一的程度。

金磚從泥土到成品,正是一個工匠把自己的精氣神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過程。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2016年,金瑾把自己嚴格按照古法復原的金磚送到故宮博物院檢測。

結果顯示,新造金磚已完全達到古代金磚的標準——通過兩代傳承人的努力,御窯金磚的復原終於大功告成。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金瑾說,在復原金磚的時候,她也在自己的心裡煉一塊磚。

其實,在從事金磚復原前,金瑾曾是一名教師,為了挑起金磚復原的重擔她放棄了原本安穩的工作,一干就是幾度春秋。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提起傳承,很有人會覺得疑惑,為什麼傳統工藝一般只在親子間傳承?

原因是找不到傳承人。

金梅泉在一次採訪中曾感嘆,做金磚的工匠實在太少了,而願意傳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勸女兒放棄教師的工作來傳承金磚工藝,其實是一個無奈的決定。

我們常常歌頌勇於奉獻的年輕人,又常常為傳統工藝找不到傳承人而扼腕嘆息。

傳承人的缺失歸根結底是因為學一門傳統工藝,並不能對生活帶來多大的改善。

一門學習週期過長,而且沒有銷售市場的手藝,終究很難讓年輕人為之付出青春。

如果工匠、手藝人看不到改善生活的可能,那傳承人的缺失只會讓失傳變成一種必然。

如果這種“必然”變成“已然”,那將會是永遠的遺憾——傳承,其實不應只把奉獻掛在嘴邊。

——

她為故宮修地磚,復原失傳工藝,讓故宮的壯美延續6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