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你们怎么看高晓松教育孩子的方式?

张老师人在加国2018

我理解,高晓松的教育就是无为而治,如庄子一般的逍遥游,也是西方提倡的快乐教育。

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是不教育,而是不着痕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其实是理想状态的,现实中很难达到。

这种让孩子心安理得的混日子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家长,把各种教育手段,柔化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柔化在家长的言行举止中。普通的家庭,在快节奏的生活逼迫之下,容得你那么从容吗?

这种无为而教的教育,实际过程中容易滑向两端,很少的一端是成功的引领孩子走向成功,更多的一端是熊孩子的散漫不羁。孩子并不是我们理论研究和想象里的那样,其可塑性正是其不确定性。

所以,切莫把这种心安理得混日子式的教育当经典,不是人人都能玩的好的。正如西方的所谓快乐教育,其实西方那些选择对孩子精英教育的家庭,孩子谈不上什么快乐,甚至比我们还还苦还累。

还是我国教育传统说的更为实在,苦读,读书本来就是苦的,读书肯定比不上玩游戏舒服痛快吧,但我们还是要求孩子读书,不是吗?


教师妹子一枝花

纵观高晓松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可以汲取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好父母是一所好学校,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高晓松教育女儿的理念:我主要教育她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以便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随遇而安,平静淡然。中国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的教育,不遗余力。这种急功近利的焦虑,反而导致部分孩子叛逆、自卑、厌学。

孩子长大不痛苦失落,就是最成功的教育,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最好境界。

第二:多鼓励高晓松说过:我不听任何专家讲,只管每天夸闺女。夸得她觉得如果不事事争先,努力表现,就对不住这么些荣誉,自己满地找活干,到处争先进。” 赏识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现实是,我们对孩子批评指责的多,鼓励欣赏的少。好父母要学会“睁只眼,闭只眼”。“睁只眼”,多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闭只眼”对孩子的缺点少批评,少指责。因为缺点说多了,孩子心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索性“破罐子破摔”。

第三: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激励。农村有的父母,根本不懂教育,孩子为什么一样成才,很大的原因是父母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这孩子。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陪读,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源于此。



静等花开2579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试问天下有谁能做到?首先是自信,就像刘墉教育孩子一样,他儿子想考个0分给他看。他跟儿子约法一章:不能交白卷。他儿子以为很容易,结果考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最后儿子认识到,只有把试卷做到100分,才能确保能考0分。因为只有你知道正确的答案时,才能确保填写进去的是错误的。



其次是事情做得合理。通常我们做事情但求心安,有时难以顾及合理。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钢琴,七岁时获得了“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八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当时,他太太以为家里就要出一个钢琴家了,于是开始给女儿加量。本来是每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钢琴,增加到每星期五个小时。

但让俞敏洪没想到的是,这使女儿的热情突然骤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俞敏洪对女儿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宝贝,长大后,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听完父亲的话后,她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地练起了钢琴。之后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获得很多奖项。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觉得说“努力学习钢琴能让你成为一名受欢迎的钢琴家”之类的话,是合理的?但明显的,俞敏洪的话更合理。在让孩子变优秀之前,家长必须变得更加优秀。



做到以上两点,最后的心里很坦然,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愚见,多有不足。欢迎留言,讨论交流,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共同成长!


天地和教育

我理解这句话里的“混日子”并不是指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糊里糊涂地生活。

而是让孩子多学些大人觉得“没用”的事,长大后懂得平衡生活、调整心态,有能力面对有挫折、有挑战和并不美满的生活。

正如高晓松家的小公主学瑜伽、学弹琴、学骑马、学戏蟒……看似跟读书、成绩都无关,却在无形中塑造了一个亭亭玉立、气质非凡的女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喜欢以“有用”来衡量这个世界的一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

孩子从小被大人灌输这样的思想——要用功读书,考到好的大学,进大公司工作……

为了考试只能看有用的书,为了上大学只学能加分的项,为了好工作只考有用的证……

我们与其把孩子培养成各个领域对口有用的机器,不如试着让孩子学这些“没用”的东西,也许在将来最实用。

比如孩子喜欢观察花花草草,家长觉得是没用的,应该去读书。家长为什么不顺水推舟教他写观察记录,变成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呢?

所有孩子感兴趣的事情,都不是“没用”的。考试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果,学会这些,是受用终生的。

虽然我们应该努力生活,但是在不成功以及落魄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面对生活,这不是大部分人能够做到的!

所以,别鄙视“没用”的事情,让孩子“自由探索”,见识到丰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构安全感。只要孩子愿意去动脑筋,变现终究只是个时间问题。


智妈育儿

我无条件支持高晓松,我不知道那些批评高晓松的人内心是怎么想的,高晓松说的是实话,对于教育来说,讲真话是最重要的,好像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最缺的就是这个。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能不能说实话,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教育工作者是令人汗颜的。长期以来,对于子女教育,家长越来越处于一种虚构的非真实情境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成功学一直在激励家长们把大把的钞票投入子女教育中,教育消费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是盲目性,第二是不计成本,学区房疯长,养肥了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培训班。

什么才是教育的成功?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是成功?考上其他一本大学就是失败人生吗?考上一本就是成功,考上二本就是人生失败?考上本科就是成功,考上高职专科就是人生失败?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想考北大清华,所有的本科生都想考研,这种教育才是最恐怖的。

我们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长期以来把拔尖人才培养当做目标,教育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人;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一直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劳动者,而不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局级以上干部、上市公司总经理。

作为父母的高晓松,能让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不是说他对女儿不负责任,而是说出教育的真话。我一点不觉得高晓松不负责任。如果高晓松把孩子送入人大附,然后让孩子考上清华大学,然后读研究生,然后出国,然后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就是爱孩子吗?强迫孩子接受不适合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的摧残。这样教育心态环境培养的孩子未必将来不会成为精英。

再啰嗦一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大智若

“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这句话,很高晓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先讲一个冷笑话:

“一年吃一次,她也是只有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上一次……”

题主在题目中提到的那句话,是高晓松对当前教育负重前行的一种抨击,一种另类的讽刺,

立意不可谓不高远,境界不可谓不前卫,思想不可谓不深邃。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谆谆教诲。高晓松这个高人也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闯出自己的名嘴之路。

但是,作为乡村教师,对于高人如此高雅的高调,真心不敢恭维,更不敢苟同。

在乡村的山旮旯从教十几年来,我接触的是哪些学生?

这些学生的父辈都没有高晓松的口才,更没有高人雄厚的资金,他们没有啃老的资本,如果他们现在“心安理得地混日子”,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很可能会像他们的爹娘那样——要么在海边风吹雨打日晒,要么在工厂上班日夜连转轴……孩子们的父辈不仅是用血汗在挣钱,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维持着一个家的生计。

如果,我对那些淳朴的村民说说:“你的孩子应该像高晓松的女儿那样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你看怎么样?”

你猜,他们会对我说什么,或者会对我做什么?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微雨润苗

我觉得高晓松对孩子的期许没有毛病,有人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在思考问题。

其实,别看大家都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可活到一定的时日,就会发现,绝大多的人并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辛苦,也有很多人只是在假装很努力,其实,不过都是在混日子而已。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半途而废了。

一直以来,我们会面对着曾经的梦想扼腕叹息,我们抱怨生不逢时,抱怨世道人心。我们一边顾影自怜一边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世俗的庸常里。可却不曾追问自己:我可曾不遗余力的努力?

混日子谁都可以,可难就难在——心安理得。

有句话说:以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可随遇而安固然困难,心甘情愿却又是难上加难。

因为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何况我们还要攀比还要跟着思想潮流走,能做到“心安理得的混日子”,那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和淡泊的心态的。



曾经我对孩子的期许只是“健康平安”,能有所建树固然好,平平凡凡也没啥大不了。可现在,我也会督促孩子努力一点,因为我清楚的意识到,如果他不努力,如果他贪图一时的安逸,那必然换来一生的卑微和痛苦。

因为他既没有好爹可以安心的啃老,也很难有强大的心理来面对自己的平庸和贫苦。何况,他还是那样要强的孩子?


我也希望他可以做到“心安理得”,可我知道那样强大的心理是需要经历多少岁月的磨练和痛苦才能得到的。

比起“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心安理得的混日子”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


守望麦田

我们需要确定的就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学历,以及家庭物质条件有着最大的关系。



说一些比较老套的话,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了精神状态。没有一个家庭孩子的教育,能够脱离家庭的物质条件。

您可以从一个浅显的故事来看这一个问题,传说我们的末代皇帝,能够很方便的识别所有的文物,他并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在回答这个问题是他似乎曾经回答到过,这些东西,他从小就认识,如果要区分赝品和真品之间的区别的话,那么他就感觉到它与真的不一样。一句浅显的回答道出了物质生活环境对真正的学习的影响。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高晓松的家庭教育,他的家庭教育在原来我有说过,无非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素质教育,学舞蹈,学唱歌,随心所欲,没事多旅行。但是这种学习状态,在我们中国普通的工薪阶层有几个家庭能够实现?

元帅的儿子从一出生就是将军,有多少寒门子弟经历一生的努力,能够走到这个高度?所以说,教育与家庭有着最大的关联,不要盲目的去学习别人的教育方式,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加强自我学习,联系自己的家庭环境,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

我们在讨论别人孩子教育方式的时候,可以使用鲁迅先生曾经写过的文章,拿来主义,批判的拿来,然后使用,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抛弃对自己无用的选择。

家庭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倡导平和教育,有点像西方的民主教育,有的强调棍棒教育,有点像传统的家庭教育。


小学数学与语文

很多人都想心安理得地混日子,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人生无非两条路,一条是最世俗的奋斗、打拼和享乐。另一条就是跳出去,不在三界内,喜欢什么就去体验什么,就去学习研究什么,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最纯粹的活着。这种活法,不仅是愉悦、没有生存烦恼的,而且很容易进入独处模式、纯粹模式。一旦进入那种状态,说不准就会有大成就。我自己就有体验,就有纯粹的顿悟和发现。并不是我很聪明,而是命运让我被动地进入了那个状态。虽然不能说已经有成就了,至少是有很多心得。我相信每个人进入那个纯粹的状态,都会有所得。没有成就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就是那种充分活过的人。如果我有他们的条件,体验过他们一半的经历,也许会无法想像。当然也有可能就醉生梦死掉了。

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有了成就,然而未必是充分活过的人。你儿时有过冒险经历吗?玩过很多别人没玩过的玩具吗?年少时有体验过热烈放肆的爱情吗?长大了有去看看世界吗?那些新生事物你是第一波体验者吗?你有充分地玩过吗?你可以自由切换市井生活与诗和远方吗?你活过的那些岁月是高兴的时间多,还是不高兴的时间多?事实是很多人都不能,包括有些成功者都做不到,何况云云市井。

处在高晓松这种层次,如果还教育子女去奋斗、打拼,意义在哪里呢?就算是创业,如果不是为了生计,那就得是因为喜欢啊。赚钱也得是喜欢做企业,否则纯粹为钱,我觉得就是有些有钱人给自己设置的套子和枷锁了。因为你已经不需要为物质生活担忧了,你的财富可以满足你及其你的家人一辈子的需求,那如果不是为了做优质企业这个目的,还能为什么呢?为了财富榜上的数字和排名奋斗,意义好像不大。

普通家庭其实也能这么教育,因为人人都教育功利、打拼、奋斗,那说明纯粹模式很稀缺。你这么教育,反其道而行之,没准就靠它成材了。人这种动物有时好奇怪,那些怀揣报复的人大多都在混日子,而很多被允许混日子的人往往又会慢慢远离混日子。一个充分玩的人才会更热爱工作,就怕那种脑子里全是玩,但又始终没有好好玩过的人,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


國病

【说这话得有资格】

我们先来看看敢说出这话的高晓松的家世:  

爷爷是做过清华校长的电机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景德。

姥爷是深圳大学创始人,中国双院士,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张维。

姥姥是为国家力学、航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流体力学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陆士嘉。

父亲、舅舅均是清华教授。

母亲是师从梁思成的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张克群。

所以他敢说硕士在他们家就算是文盲,同时我们也相信他们家不会出文盲。

历史证明,精英大多是“世袭”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是名门望族之后,外公曾经当过中国银行行长。 著名作家张爱玲的曾祖父是李鸿章。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父亲是梁启超,王力宏的外曾祖父是著名海军将领许凤藻……



所以你说优秀的高知家庭还需要担心孩子是否成才吗?

【说这话的魄力】

这句话中最核心的其实是两个关键字——心安理得、混日子。

什么是心安理得?就是不管同龄人怎么样拼命努力学习,我玩的都能坦然、安宁,不会焦虑,不会纠结。这需要父母给予孩子极大的包容和支撑,告诉孩子,爸妈有让你活出自我,活出自在的底气!

什么是混日子?我们看看北京人高晓松是如何混日子的?1988年,考入清华;1990年组建“青铜器乐队”(代表作《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1991年从清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


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I》;后来游历欧美,回国主持《晓说》《晓松奇谈》;开办公益性质的晓松图书馆,入职哈佛大学……

而高晓松女儿所谓的“混日子”也是与自己心爱的舞蹈、马术、书香……相伴


所以混日子不是真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而是用享受的态度,为了自己的爱好去奋斗!

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平台,所以我们普通人从高晓松的这句话学到的一是如何提高自己,以身作则地去影响孩子。二是给孩子追求爱好的自由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