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說“我主要教育女兒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你們怎麼看高曉鬆教育孩子的方式?

張老師人在加國2018

我理解,高曉松的教育就是無為而治,如莊子一般的逍遙遊,也是西方提倡的快樂教育。

這樣的教育,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是不教育,而是不著痕跡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其實是理想狀態的,現實中很難達到。

這種讓孩子心安理得的混日子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家長,把各種教育手段,柔化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柔化在家長的言行舉止中。普通的家庭,在快節奏的生活逼迫之下,容得你那麼從容嗎?

這種無為而教的教育,實際過程中容易滑向兩端,很少的一端是成功的引領孩子走向成功,更多的一端是熊孩子的散漫不羈。孩子並不是我們理論研究和想象裡的那樣,其可塑性正是其不確定性。

所以,切莫把這種心安理得混日子式的教育當經典,不是人人都能玩的好的。正如西方的所謂快樂教育,其實西方那些選擇對孩子精英教育的家庭,孩子談不上什麼快樂,甚至比我們還還苦還累。

還是我國教育傳統說的更為實在,苦讀,讀書本來就是苦的,讀書肯定比不上玩遊戲舒服痛快吧,但我們還是要求孩子讀書,不是嗎?


教師妹子一枝花

縱觀高曉松的教育理念,我覺得可以汲取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態。好父母是一所好學校,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教育。高曉松教育女兒的理念:我主要教育她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以便在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隨遇而安,平靜淡然。中國式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的教育,不遺餘力。這種急功近利的焦慮,反而導致部分孩子叛逆、自卑、厭學。

孩子長大不痛苦失落,就是最成功的教育,我覺得這才是教育的最好境界。

第二:多鼓勵高曉松說過:我不聽任何專家講,只管每天誇閨女。誇得她覺得如果不事事爭先,努力表現,就對不住這麼些榮譽,自己滿地找活幹,到處爭先進。” 賞識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但現實是,我們對孩子批評指責的多,鼓勵欣賞的少。好父母要學會“睜隻眼,閉隻眼”。“睜隻眼”,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閃光點,“閉隻眼”對孩子的缺點少批評,少指責。因為缺點說多了,孩子心裡容易產生牴觸情緒,索性“破罐子破摔”。

第三: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做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激勵。農村有的父母,根本不懂教育,孩子為什麼一樣成才,很大的原因是父母吃苦耐勞,勤勞善良的品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這孩子。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陪讀,效果並不理想,大多源於此。



靜等花開2579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裡很坦然。試問天下有誰能做到?首先是自信,就像劉墉教育孩子一樣,他兒子想考個0分給他看。他跟兒子約法一章:不能交白卷。他兒子以為很容易,結果考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最後兒子認識到,只有把試卷做到100分,才能確保能考0分。因為只有你知道正確的答案時,才能確保填寫進去的是錯誤的。



其次是事情做得合理。通常我們做事情但求心安,有時難以顧及合理。俞敏洪的女兒從小學鋼琴,七歲時獲得了“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八歲時就考了鋼琴10級。當時,他太太以為家裡就要出一個鋼琴家了,於是開始給女兒加量。本來是每星期學習一個半小時鋼琴,增加到每星期五個小時。

但讓俞敏洪沒想到的是,這使女兒的熱情突然驟減,當想要放棄的時候,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後, 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要不要繼續,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聽完父親的話後,她不但沒有放棄鋼琴,反而更加自覺地練起了鋼琴。之後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好,獲得很多獎項。

如果是你,你會不會覺得說“努力學習鋼琴能讓你成為一名受歡迎的鋼琴家”之類的話,是合理的?但明顯的,俞敏洪的話更合理。在讓孩子變優秀之前,家長必須變得更加優秀。



做到以上兩點,最後的心裡很坦然,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愚見,多有不足。歡迎留言,討論交流,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共同成長!


天地和教育

我理解這句話裡的“混日子”並不是指生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糊里糊塗地生活。

而是讓孩子多學些大人覺得“沒用”的事,長大後懂得平衡生活、調整心態,有能力面對有挫折、有挑戰和並不美滿的生活。

正如高曉松家的小公主學瑜伽、學彈琴、學騎馬、學戲蟒……看似跟讀書、成績都無關,卻在無形中塑造了一個亭亭玉立、氣質非凡的女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喜歡以“有用”來衡量這個世界的一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為標尺,有用學之,無用棄之。

孩子從小被大人灌輸這樣的思想——要用功讀書,考到好的大學,進大公司工作……

為了考試只能看有用的書,為了上大學只學能加分的項,為了好工作只考有用的證……

我們與其把孩子培養成各個領域對口有用的機器,不如試著讓孩子學這些“沒用”的東西,也許在將來最實用。

比如孩子喜歡觀察花花草草,家長覺得是沒用的,應該去讀書。家長為什麼不順水推舟教他寫觀察記錄,變成培養科學思維習慣呢?

所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都不是“沒用”的。考試只是一個階段的結果,學會這些,是受用終生的。

雖然我們應該努力生活,但是在不成功以及落魄的時候能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面對生活,這不是大部分人能夠做到的!

所以,別鄙視“沒用”的事情,讓孩子“自由探索”,見識到豐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構安全感。只要孩子願意去動腦筋,變現終究只是個時間問題。


智媽育兒

我無條件支持高曉松,我不知道那些批評高曉松的人內心是怎麼想的,高曉松說的是實話,對於教育來說,講真話是最重要的,好像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最缺的就是這個。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核心是什麼?能不能說實話,在這一點上,很多家長、教育工作者是令人汗顏的。長期以來,對於子女教育,家長越來越處於一種虛構的非真實情境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成功學一直在激勵家長們把大把的鈔票投入子女教育中,教育消費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第一是盲目性,第二是不計成本,學區房瘋長,養肥了大街小巷鱗次櫛比的培訓班。

什麼才是教育的成功?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是成功?考上其他一本大學就是失敗人生嗎?考上一本就是成功,考上二本就是人生失敗?考上本科就是成功,考上高職專科就是人生失敗?如果所有的學生都想考北大清華,所有的本科生都想考研,這種教育才是最恐怖的。

我們教育最大的缺陷在於,長期以來把拔尖人才培養當做目標,教育面向全體,而不是少數人;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一直認為,教育的功能在於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勞動者,而不是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局級以上幹部、上市公司總經理。

作為父母的高曉松,能讓女兒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不是說他對女兒不負責任,而是說出教育的真話。我一點不覺得高曉松不負責任。如果高曉松把孩子送入人大附,然後讓孩子考上清華大學,然後讀研究生,然後出國,然後成為某一領域的精英,就是愛孩子嗎?強迫孩子接受不適合的教育,才是對孩子的摧殘。這樣教育心態環境培養的孩子未必將來不會成為精英。

再囉嗦一句,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大智若

“我主要教育女兒心安理得地混日子!”,這句話,很高曉松!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允許我先講一個冷笑話:

“一年吃一次,她也是隻有在自己過生日的時候才能吃上一次……”

題主在題目中提到的那句話,是高曉松對當前教育負重前行的一種抨擊,一種另類的諷刺,

立意不可謂不高遠,境界不可謂不前衛,思想不可謂不深邃。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高曉松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諄諄教誨。高曉松這個高人也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闖出自己的名嘴之路。

但是,作為鄉村教師,對於高人如此高雅的高調,真心不敢恭維,更不敢苟同。

在鄉村的山旮旯從教十幾年來,我接觸的是哪些學生?

這些學生的父輩都沒有高曉松的口才,更沒有高人雄厚的資金,他們沒有啃老的資本,如果他們現在“心安理得地混日子”,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就很可能會像他們的爹孃那樣——要麼在海邊風吹雨打日曬,要麼在工廠上班日夜連轉軸……孩子們的父輩不僅是用血汗在掙錢,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維持著一個家的生計。

如果,我對那些淳樸的村民說說:“你的孩子應該像高曉松的女兒那樣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你看怎麼樣?”

你猜,他們會對我說什麼,或者會對我做什麼?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微雨潤苗

我覺得高曉松對孩子的期許沒有毛病,有人覺得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那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在思考問題。

其實,別看大家都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可活到一定的時日,就會發現,絕大多的人並沒有他自己想象的那麼辛苦,也有很多人只是在假裝很努力,其實,不過都是在混日子而已。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半途而廢了。

一直以來,我們會面對著曾經的夢想扼腕嘆息,我們抱怨生不逢時,抱怨世道人心。我們一邊顧影自憐一邊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世俗的庸常裡。可卻不曾追問自己:我可曾不遺餘力的努力?

混日子誰都可以,可難就難在——心安理得。

有句話說:以心甘情願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可隨遇而安固然困難,心甘情願卻又是難上加難。

因為人的慾望總是無止境,何況我們還要攀比還要跟著思想潮流走,能做到“心安理得的混日子”,那是需要強大的內心和淡泊的心態的。



曾經我對孩子的期許只是“健康平安”,能有所建樹固然好,平平凡凡也沒啥大不了。可現在,我也會督促孩子努力一點,因為我清楚的意識到,如果他不努力,如果他貪圖一時的安逸,那必然換來一生的卑微和痛苦。

因為他既沒有好爹可以安心的啃老,也很難有強大的心理來面對自己的平庸和貧苦。何況,他還是那樣要強的孩子?


我也希望他可以做到“心安理得”,可我知道那樣強大的心理是需要經歷多少歲月的磨練和痛苦才能得到的。

比起“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心安理得的混日子”是一個更高的要求,尤其對我們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


守望麥田

我們需要確定的就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長的學歷,以及家庭物質條件有著最大的關係。



說一些比較老套的話,就是物質基礎決定了精神狀態。沒有一個家庭孩子的教育,能夠脫離家庭的物質條件。

您可以從一個淺顯的故事來看這一個問題,傳說我們的末代皇帝,能夠很方便的識別所有的文物,他並沒有受到專業的訓練,在回答這個問題是他似乎曾經回答到過,這些東西,他從小就認識,如果要區分贗品和真品之間的區別的話,那麼他就感覺到它與真的不一樣。一句淺顯的回答道出了物質生活環境對真正的學習的影響。

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高曉松的家庭教育,他的家庭教育在原來我有說過,無非就是我們所認為的素質教育,學舞蹈,學唱歌,隨心所欲,沒事多旅行。但是這種學習狀態,在我們中國普通的工薪階層有幾個家庭能夠實現?

元帥的兒子從一出生就是將軍,有多少寒門子弟經歷一生的努力,能夠走到這個高度?所以說,教育與家庭有著最大的關聯,不要盲目的去學習別人的教育方式,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加強自我學習,聯繫自己的家庭環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

我們在討論別人孩子教育方式的時候,可以使用魯迅先生曾經寫過的文章,拿來主義,批判的拿來,然後使用,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拋棄對自己無用的選擇。

家庭教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倡導平和教育,有點像西方的民主教育,有的強調棍棒教育,有點像傳統的家庭教育。


小學數學與語文

很多人都想心安理得地混日子,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人生無非兩條路,一條是最世俗的奮鬥、打拼和享樂。另一條就是跳出去,不在三界內,喜歡什麼就去體驗什麼,就去學習研究什麼,不帶任何功利性的,最純粹的活著。這種活法,不僅是愉悅、沒有生存煩惱的,而且很容易進入獨處模式、純粹模式。一旦進入那種狀態,說不準就會有大成就。我自己就有體驗,就有純粹的頓悟和發現。並不是我很聰明,而是命運讓我被動地進入了那個狀態。雖然不能說已經有成就了,至少是有很多心得。我相信每個人進入那個純粹的狀態,都會有所得。沒有成就也沒有關係,因為他們就是那種充分活過的人。如果我有他們的條件,體驗過他們一半的經歷,也許會無法想像。當然也有可能就醉生夢死掉了。

很多人奮鬥了一輩子。有了成就,然而未必是充分活過的人。你兒時有過冒險經歷嗎?玩過很多別人沒玩過的玩具嗎?年少時有體驗過熱烈放肆的愛情嗎?長大了有去看看世界嗎?那些新生事物你是第一波體驗者嗎?你有充分地玩過嗎?你可以自由切換市井生活與詩和遠方嗎?你活過的那些歲月是高興的時間多,還是不高興的時間多?事實是很多人都不能,包括有些成功者都做不到,何況云云市井。

處在高曉松這種層次,如果還教育子女去奮鬥、打拼,意義在哪裡呢?就算是創業,如果不是為了生計,那就得是因為喜歡啊。賺錢也得是喜歡做企業,否則純粹為錢,我覺得就是有些有錢人給自己設置的套子和枷鎖了。因為你已經不需要為物質生活擔憂了,你的財富可以滿足你及其你的家人一輩子的需求,那如果不是為了做優質企業這個目的,還能為什麼呢?為了財富榜上的數字和排名奮鬥,意義好像不大。

普通家庭其實也能這麼教育,因為人人都教育功利、打拼、奮鬥,那說明純粹模式很稀缺。你這麼教育,反其道而行之,沒準就靠它成材了。人這種動物有時好奇怪,那些懷揣報復的人大多都在混日子,而很多被允許混日子的人往往又會慢慢遠離混日子。一個充分玩的人才會更熱愛工作,就怕那種腦子裡全是玩,但又始終沒有好好玩過的人,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


國病

【說這話得有資格】

我們先來看看敢說出這話的高曉松的家世:  

爺爺是做過清華校長的電機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景德。

姥爺是深圳大學創始人,中國雙院士,世界工程師協會聯合會副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著名力學家、教育家張維。

姥姥是為國家力學、航空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著名流體力學家,——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學生陸士嘉。

父親、舅舅均是清華教授。

母親是師從梁思成的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張克群。

所以他敢說碩士在他們家就算是文盲,同時我們也相信他們家不會出文盲。

歷史證明,精英大多是“世襲”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是名門望族之後,外公曾經當過中國銀行行長。 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曾祖父是李鴻章。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父親是梁啟超,王力宏的外曾祖父是著名海軍將領許鳳藻……



所以你說優秀的高知家庭還需要擔心孩子是否成才嗎?

【說這話的魄力】

這句話中最核心的其實是兩個關鍵字——心安理得、混日子。

什麼是心安理得?就是不管同齡人怎麼樣拼命努力學習,我玩的都能坦然、安寧,不會焦慮,不會糾結。這需要父母給予孩子極大的包容和支撐,告訴孩子,爸媽有讓你活出自我,活出自在的底氣!

什麼是混日子?我們看看北京人高曉松是如何混日子的?1988年,考入清華;1990年組建“青銅器樂隊”(代表作《同桌的你》《白衣飄飄的年代》);1991年從清華退學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習;


1994年出版《校園民謠I》;後來遊歷歐美,回國主持《曉說》《曉松奇談》;開辦公益性質的曉松圖書館,入職哈佛大學……

而高曉松女兒所謂的“混日子”也是與自己心愛的舞蹈、馬術、書香……相伴


所以混日子不是真的聲色犬馬、燈紅酒綠,而是用享受的態度,為了自己的愛好去奮鬥!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平臺,所以我們普通人從高曉松的這句話學到的一是如何提高自己,以身作則地去影響孩子。二是給孩子追求愛好的自由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