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一朝四国公,堪称“天下第一村“

灵寿韩氏,又称“桐木韩氏”“真定韩氏”。据史料记载,宋朝韩家分为相州韩氏和桐木韩氏两大支,相州韩氏即以韩琦为代表的梅花韩家,桐木韩氏是以韩亿为代表的灵寿韩氏,也称为真定韩氏,因其家门前种有梧桐而得名。宋代“棠棣行中为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的诗句即记其实。韩氏家族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后裔遍及国内外,且家谱齐全,先祠犹存,祖茔保存较好。 据《宋史》记载:灵寿韩氏,系北宋时名门望族。韩氏家族兴自韩亿,韩亿的儿子韩综、韩绛、韩缜、韩维以及他的孙子宗彦、宗师、宗武都是当时的进士,韩亿、韩绛、韩缜、韩维更是官至宰相或副宰相,因此韩氏家族在当时有“兄弟同胞八人三学士,祖孙共列一朝四国公”的美誉。据成都杜甫草堂中保存的《韩氏家谱》中明确记载,灵寿中倾井村因一朝四宰相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村”。 韩亿(972-1044),字宗魏,真定府灵寿县人(今河北灵寿县)人,后迁徙开封雍丘县(今河南杞县)。宋真宗咸平五年进士。历任大理寺丞、参知政事等职。真宗朝,因系宰相王旦婿,避嫌,数任外官,有治声。仁宗初,以司封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执法不避显贵。景佑二年,同知枢密院士,时承平久,武备不戒,乃请选连将帅编撰兵书受之。景佑四年,授参政知事。宝元元年,做事罢,出知应天府、成德军,庆历元年,迁尚书左丞,二年请老,授太子少傅致仕。四年八月卒,年七十三。卒諡忠献,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封许国公,有文集 。 韩绛(1012-1088),字子华,韩亿第三子,庆历二年进士。宋仁宗时历任陈州通判、成都知州和开封知府。神宗即位后,降为“枢密副使”,因“言差役之弊”而领导三司条令司。与王安石共事,每言王安石奏事“至当可用”。熙宁三年, “参知政事”。 夏人犯塞,自请督战,因不习兵事,城池相继陷落,被罢知邓州。七年,代王安石为相,哲宗即位,封康国公,七十七岁卒,谥号“献肃”。 韩维(1017~1098),字持国,韩亿第五子,以文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以荐入宫。英宗朝,迁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历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阳。哲宗元佑初,拜门下侍郎,为忌者所馋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定为元佑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南阳集》三十卷。 韩缜(1019-1097),字玉汝,韩亿第六子,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曾知枢密院事。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相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当政期间以“严格”著称,留下了“宁逢乳虎,莫逢玉汝”之语,死后谥号“庄敏”,封崇国公。《全宋词》录其词一首。灵寿韩氏遗存韩氏祖茔 韩氏祖茔包括东茔、西茔和南茔,位于中倾井村东南侧,是从张阜安村宋韩太保墓搬迁而来。现在西茔和南茔已毁,只剩东茔面积有10000平方米,内有隆庆元年为明祖韩春而立的墓碑。宋韩太保墓位于张阜安村积善寺西南侧,为韩氏先祖、宋代忠宪公韩亿之曾祖父韩惟忠之墓。据同治年间李清臣所撰墓表云:“公讳惟忠,著籍真定,为灵寿人忠宪公之曾祖,赠太保”。该墓原先“有贞石记其迹”,后来贞石倒地,仅存遗冢。整个坟地被人们种田毁损。据清康熙二十四年灵寿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二年(1352)县尹刘继善“慨兴工役,筑墙树碑,即其旧而一新”,被人们称其为“虎坟”。后来随着韩氏家族人口的不断增加,韩氏祖茔被迁至中倾井村东南侧,成为现在的韩氏祖茔。韩氏先祠韩氏先祠又称“四宰相祠。”位于灵寿县中倾井村,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是供奉韩氏宗祖以及祭奠、议事的处所,距今已有224年的历史。该祠堂门楼高悬“韩氏先祠”匾额,为乾隆五十八年郎应宿秀才书写;祠内因供奉着忠宪公韩亿以及儿子韩绛、韩纬和韩缜4位宰相的牌位,被村里人称作“宰相祠堂”。该祠堂分前后两殿,为二进式明清建筑风格。前后两殿高低错落,既像勾连搭式建筑,又不是勾连搭式建筑,之间无院落相隔,前后排飞檐错落,中间留有缝隙,缝隙下面留有水道,增加了采光和排水,设计巧妙,布局奇特,别具一格,实为罕见,为研究古代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佐证。该祠堂在文革期间曾先后用作为村里的学校、牛圈和磨坊,后经历代风雨侵蚀,前殿和门楼坍塌破落,后殿荡然无存。2009年春,倾井韩氏后裔慷慨解囊、自发捐款20万元,对祠堂进行了修缮,恢复了当年祠堂原貌。韩氏先祠由于布局奇特,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祖孙一朝四国公,堪称“天下第一村“

祖孙一朝四国公,堪称“天下第一村“
祖孙一朝四国公,堪称“天下第一村“祖孙一朝四国公,堪称“天下第一村“
祖孙一朝四国公,堪称“天下第一村“祖孙一朝四国公,堪称“天下第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