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與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高適與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高適,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又字仲武,河北滄州人。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年,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一年,因不忍“鞭撻黎庶”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再次到了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高適晚年曾作過一首詩,題目叫《人日寄杜二拾遺》,又叫《人日題詩寄草堂》: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這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能感動人心的一篇。杜甫接到這首詩時,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

這首詩之所以感人,主要是由於這首懷友思鄉的詩,飽含著特定的歷史內容,把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連結起來了。高適和杜甫早在天寶初年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朋友,與李白一起遊玩山東名山。他們都有傑出的才華,又同樣落魄不偶,所以意氣相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因為各自尋找自己人生的座標而分散了。

後來高適逐漸發跡,混得風生水起,成為盛唐詩人裡官位最高的一員。

安史亂起,高適與李白、杜甫相反,成了肅宗的人,很快飛黃騰達起來。他在肅宗面前參贊軍機,為皇上賞識,兼御史大夫、揚州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高適的軍隊將要渡江,永王李璘就被打敗了。這樣,他也立了功,得了獎,官也就做得更大了。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裡就批評他說:

高適既是討伐永王的統帥,李白自然也就是他所討伐的對象。李白的下獄是否出於高的指令不得而知,他至少採取著作壁上觀的態度,這在受者直等於幸災樂禍。因此,李白對高適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適與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郭老認為,李白有《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一詩,實際上是對高適的一篇《廣絕交書》。從李白詩來看,郭沫若這一論斷不無道理。

由於“負氣敢言”,遭到內臣李輔國等的讒毀,被解除兵權,留守東京。乾元二年(759),高適出任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浪到西川,依靠嚴武的幫助,建起了草堂,生活漸趨安定下來。高適從彭州寄詩問訊,饋贈糧食。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看望。這時,高適年將六十,杜甫也將五十,他鄉遇故知,短暫的聚會,更加深了別後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這天,高適寫了這詩,寄到成都草堂,感嘆歲月流逝,緬懷昔日的深厚友情。

此詩首先從新年又來,想到兩人又添了一歲,人生能有多少次過年?特別是杜甫四處漂泊,自己也遠離故鄉,“遙憐故人思故鄉”一句,嘆友也是嘆自己。年紀這麼老了,還漂泊在外,不是很可悲麼?因此,儘管外界漸漸露出春色,可是哪裡有心思去欣賞呢?接著,高適發起牢騷來了,自己身離朝廷,在遙遠的地方,哪能參與朝廷的決策?因此,常常憂心忡忡,思慮千般。現在老朋友之間可以互相聯繫,表達懷念,然而,到明年,我們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當初蹉跎歲月,幾乎三十年,哪裡知道此生長期漂泊在塵海里!可是,比較起來,我比你還好一點,拿著二千石的俸祿,使我這個永遠漂泊的人感到辜負了這麼多的薪資了。

言下之意,對杜甫身懷超群學識,卻居無定所,貧困交加的遭遇的更為同情。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最著名的詩篇是《燕歌行》,而他的那首七絕《送董大》也更讓人喜愛:

千里黃雲白日燻,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讀這首詩,讓人遠離灰心喪氣,增加鼓舞人心的力量。

高適與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