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從哪裡學習算術、地理等知識的?

是誰偷聽了一切

算術、地理這些學科知識,在我國古代其實一直都有傳承延續,官方和民間也都有教育體系,只不過因為不在科舉考試的主要範圍內,所以“非主流”,沒有存在感。

先說官方的教育,舉幾個例子,天文、曆法因為涉及“天命”“改朝換代”等等,官府一般會嚴加控制,不隨便讓人學習。在唐朝,負責天文學研究的是“太史局”,這個機構有定額招收學生,培養人才,但是學成了也嚴格限制就在本局工作不讓外流。“陰陽學”主要是占卜,南朝一度在中央官學設館授學,唐朝則由“太卜局”收人教學。“醫學”在中央是由太醫署招生教學的,各地方州學也有專門學科招生,因為醫術應用廣泛需求量大,與“經學”是並立的學科,同時招生,但醫學生人數少、 職業限制大。算術的話,中央國子監也專門設立“算學”學科招生,但是這一科出來的學生不能正常參加科考,也是走職業技術生路線的。

因為這些官學專業教出來的學生,雖然職業比較穩定,但是發展前景狹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優質的生源都不願意去學這些技術知識,而全選擇去讀四書五經吟詩作賦,準備科舉考試,將來可以做大官當宰相青史留名,或者到外地做地方大官,經濟上也實惠得多。這就造成官學技術專業的人才缺乏、沒有話語權沒有存在感。

至於在民間,至少一直有醫生、算命師這兩種職業長期存在,他們主要是採取私人收徒、憑經驗教授的辦法來傳承手藝,不成體系更不穩定。雖然可能這部分人佔了專業人士的絕大多數,但在技術發展進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是比較小的。


森林鹿

農學、醫學、數學、天文學是我國古代的四大自然科學。早在商代,人們已經使用10進位法,有了畫圓和直角的工具。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裡有關於分數的記載,戰國時期《荀子.大略》等書中記載了乘法九九表。《墨經》中提到了幾何學中的點、線、面、方、園乃至極限和變數的概念。 組合數學雖是現代數學的分支,它的思想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春秋時期成書的《易經》便含有組合數學的萌芽。而且我國古代有專門的數學類書籍比如《九章算術》,古人可以通過這些書籍學習數學或者或者說算學的知識。

至於地理古代可沒有這也細化的分支學科,不過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五大行星的知識 ,測定了幾個行星的會和週期。同時也有關於日食的記載,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古代農學知識還是很豐富的,有很多相關的書籍比如《天工開物》《齊名要術》等。


七月與孟想

有,有個詞叫格物。不過不是主流,也就說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這些都不是正經學問,為士大夫們所不屑,國家取仕還是以錦繡文章為主基調的,所以格物就只是廣大底層階級們求飯吃的手藝了。所以學習這些奇淫巧技必然不是在官學而是在民間私相授受或民間團體共同學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