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壓全唐”?這首詩特別在哪裡?

古堡王子

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

記得16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自己很是喜歡,斷斷續續看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詩詞背誦。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間被我發現的,雖然作者“名氣不大,著述甚少”,可這首詩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將它誦背熟練。



這首詩從題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詩的內容主要集中於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人間美景,由這五種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作者而發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思婦遊子的離別愁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一幅“江潮連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月光照耀著春江,波浪一瀉千里,畫面如此壯觀!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是一幅月光下朦朧的美景圖。江水曲曲折折繞過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著,月色似霜,使得周圍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種朦朧的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是一幅明月高懸的圖景。明月高懸,照亮了周圍的一切,即使細小的纖塵也是一清二楚。

接著,作者發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時,作者由景入思,開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此時,整個詩篇由大自然美景轉入人生圖景。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兩句寫了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牽出了兩地的離別愁緒。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四句寫的是思婦對遊子的懷念。作者沒有直說,卻用景物來烘托。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最後這八句寫的是遊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卻以月貫通全篇,描寫了月在一夜之間的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全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作者很巧妙地敘述了月下景物的變化、對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婦與遊子的離別愁緒。作者這一高深的敘述技巧讓這篇詩作“以孤篇壓倒全唐”,也被聞一多評價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作為一名古詩詞愛好者,並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評價,只是大概訴說了一下這首詩的大致意思。還望大家多多賜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作為“吳中四士”之一的張若虛,遠遠不及賀知章出名,一生都鬱郁不得志,惶惶然有遁世之幽。



神龍二年的上元節,明月橋邊,面容憔悴的張若虛正借酒消愁,一隊熱熱鬧鬧的人馬簇擁著歡笑著,要打橋而過。即便隔著面具,張若虛還是感覺到了為首的那名女子渾然天成的俊美,氣質超然,丰姿超群。張若虛起身,想厚著臉皮搭話,這時,她身邊的侍女一不小心,弄翻了那個面具,那女子千呼萬喚始出來,發如清風之逸,面若桃花帶笑開,目若清波逐水流。這名女子叫辛夷,出自名門望族。張若虛對她一見鍾情。隨口一句“可憐西風無垠恨,隔山望月睹尊顏”,辛夷看了他一眼,形容憔悴,衣衫襤褸,以為是叫花子,沒有怎麼理他。這時,一批鬼卒正巧經過,它們幾天沒有開張了,於是就把他拘了回去交差。由於是冤判,張若虛成了閻王殿上的釘子戶,久久不肯投胎轉世。閻羅王沒辦法,就問他,你怎麼才肯願意投胎啊?陽間的才子不夠用了啊!!!張若虛說,除非要我再見辛夷一面。然後,閻羅王就找到得道成仙的曹娥,要她幫忙遂了張若虛的心願。於是,27歲的張若虛死而復生。還是在明月橋,還是在上元節,他終於如願見到了辛夷。這時的辛夷,已經滿目滄桑,白髮蒼蒼,面容憔悴。然而,張若虛最初的那份情感還在,甚至比初見時更加濃烈,對著那燈火輝煌,對著那熙攘的人群,對著那歡聲笑語,對著那明月高樓,對著那春江淡影,吟唱出了千古名詩《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全詩緊扣標題,春,江,花,月,夜,環環相扣,一景一圖一繪情,細膩生動,溫潤典雅。人生期待所有美好,然好景不常在,終將化為塵埃。這與“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意蘊是像吻合的,有“大江東去”的質感,也有“情到深處方恨短”的婉轉。


殷九一歌

張若虛是初唐詩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兩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詩歌人才輩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傑”,中有“李杜”,晚有“韓愈、白居易”,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這首詩何德何能被後人冠以“孤篇壓全唐”,我先簡要的說一下這首詩的特點。

一是章法變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對偶和流水對,上下銜接,整個節奏的把握相當到位,難度之大位居唐詩之首。二是格律優美,詞藻華麗。該詩明快而不拖沓,華麗而不豔麗,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對後來的唐詩風格起了指導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對月的描寫,無論唐朝還是其它年代無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對宇宙、人生認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內涵冠絕唐詩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們分段進行賞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錯疊加,神奇而又美妙,彷彿緩緩展開了一副畫卷,開啟

了整篇的序幕,同時最後落腳江月,點出主題。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部分我認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緩緩升起的明月,開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邊是什麼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這個連我們現代人都無法弄清楚的道理,卻出於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無語,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話鋒一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而江月年年總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長江的滾滾流水,雖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暫,但是人一代又一代,與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傳,表達了對人生積極進取的態度,由宇宙感嘆人生,道出天與人的和諧相處,該部分月的疊加、人的疊加以及江的疊加,清俊雄偉,絲絲入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場景轉換,作者開始轉向白雲,落到扁舟和明月樓臺,開始帶出婦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細微情感。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明月樓臺的婦人徘徊惆悵,連鏡臺都懶的用明月映在簾和砧上,捲簾不去、手拂不開,遠行的人兒只能思念,多想像這月光一樣和他一路跟隨,即使鴻雁高飛、魚兒潛躍也不能相見。我們可能不瞭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離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為生計奔波,可能一別就是兩世相隔,怎能不愁,這裡句句都說到了人的內心,同時以“雁”“魚”不能相見,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無不讓人感同身受,潸然淚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裡又將思緒轉到遠方的遊子,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彷彿要把這春天帶走,明月已經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獨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落月搖情滿江樹”,人間的離情隨著落月在樹上搖曳、瀰漫,在這充滿情魂的意境裡全篇結束……餘音繞耳,令人回味悠長。

這首《春江花月夜》,反覆的讀,反覆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間看到的是情,而最後看到的是宇宙蒼生。

張若虛的這首詩他會不會想到,一千多年過去,無人再能把這一輪江月渲染的如此悽美動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傑作,“孤篇壓全唐”名不虛傳!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舊!

這就是我對春江花月夜的淺薄認知,請指正!


平民對對話詩詞

當我還是讀書郎的時候,在古文學史課上專門有一節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只知道該詩讀起來特別順口,有味道。現在回望這首詩,還是覺得這麼有味道,只是味道更覺醇厚。

古人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是“孤篇蓋全唐”,評價是重口味的評價,直接秒殺眾多唐詩。清末的王闓運評價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則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還是先讀一下詩作吧……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蔣勳說唐詩》一書中,把這9個層次拔高到一個新的點,意義更加深刻:1、生命狀態;2、空白狀態;3、時空意識;4、宇宙意識;5、虛擬肯定;6、女性角度;7、女性角度的肯定;8、更大意義的歸屬;9、交響樂結尾。


9個層次是有些多,能不能少點,可以的。從大的方向看,其實只有2大角度,“望月”和“問月”,對應著“短暫”和“永恆”的大主題。


子屠龍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否真如聞一多所譽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而“孤篇壓全唐”?歷來評說者很多,且不贅述了。就提問之“特別”之處,試著淺析淺析。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哲人的思考,詩人的情懷。從開始“春江潮水連海平”至“但見長江送流水”,是詩人以哲人的思緒在與天地對話(以“月”為對象),“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感嘆時空的無窮,還是“人”的短暫和渺小?如屈原的《天問》,曹孟德的《短歌行》。而張若虛相較於二者,個人感覺更富有“詩人情懷”!也即給人的感受更美!作者選擇的對話對象(孤月)和景,讓人一種隱約中空曠的孤寂感在心中由然而生!理解到這一點,才能更好的融入後文。後文轉到遊子的思念、思歸等等,二者(上下大段)均暗釦合著“孤寂”之意。

二,詩中形成幾個特定的物象及其表達的意韻,讓後人(世)形成了固定的“意象”,因其之美,影響著後人的詩詞創作的運用。如:孤(殘)月、斜月、月與樓、落花與流水、扁舟、搗衣等。這種不同於詩經“興”的手法,也不同於此前漢魏南北朝那種很“實”的寫法(如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運用,在這首詩裡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這首詩基本上具備了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張若虛是初唐詩人,可以說在為盛唐近體詩的格律最終完善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具體詩句就略過了。以上所言有總結前人觀點也有自己的思考,較粗略,歡迎大家指正。


普舍齋

我真是想笑



孤篇蓋全唐?你蓋的是你家全唐?

其實我這話說的挺主觀

但是客觀來講,他同樣不配

張若虛在唐朝壓根沒名氣,全唐下來《春》這首詩猶如糟糠

整個唐朝沒有一部書中正式收錄這首詩

最早的記載是一直到宋朝才第一次正式的在書中裡收錄《春》

(具體年代等我晚上用電腦查下可以補充一下)

而且評價非常非常一般

清末王闓運莫名其妙提了一次“孤篇橫絕,贊為大家”

再到近代有幾個知名人物大加讚賞了一番。某些yy高手說出什麼“孤篇蓋全唐”才徹底把這首詩炒起來!

更恐怖的是直接上升到哲學部分,宇宙洪荒,萬物起源,人性感悟

原諒我忍不住笑出聲

如果真這麼優秀,為何在人才濟濟的唐朝默默無聞?

陸游蘇軾李白杜甫那個大家不是在當代就大放異彩,震鑠古今?

全唐詩都不收錄的,還好意思蓋全唐?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成就最高的詩人 李白沒有之一

中國歷史上所有詩詞大家可以分兩個檔

李白和李白之外的

如果對上述兩句話有質疑,請把李白的詩再去讀五百遍,抄一百遍


我之前說錯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之前有說這首詩全唐沒有收錄,第一次收錄是在宋朝。

是我考究不嚴謹

在我查閱之後,原來這首詩第一次收錄是在明嘉慶年間李攀龍的《古龍詩刪》

(我一直記得是在南宋,原來是我高估《春》了)

接下來聊一聊聞一多,這鍋你們就丟給聞一多吧,反正聞一多沒法反駁了不是?但是這孤篇蓋全唐跟聞一多有半毛錢關係?


聞一多曾經在《宮體詩自贖》中這樣評價春: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第一,已經限定了宮體詩,第二這個評價跟孤篇X全唐差了十萬八千里

另外聞一多總結後表示陳子昂的和《春》同屬最出色的一批,這很能說明問題了,聞一多就壓根沒有說過這些話,全是某些人自己杜撰出來YY的

別什麼鍋都丟給聞一多!


在我看來這首詩是這樣的

整個唐宋:“這誰寫的?不咋地”“張若虛?沒聽過”“這種水平的詩,我們不收錄,下一個”

明末清初:“這詩不錯啊!”“還行還行,跟初唐四傑水平差不多了”

清末民國:“孤篇橫絕!”

現代:“這尼瑪天下第一詩”“孤篇蓋全唐”“宇宙洪荒,萬物起源,哲學意境”

這就是我對《春》的理解。其實這首詩我一開始說糟糠的確過分,但是的確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一般,不一般早在唐朝就吹了···

在補充一點

我就是李白腦殘粉,李白的詩就是天下第一,但是有個人寫的一首詩,我還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的。(不過據說他人品不咋地)

如果說某天,你來跟我說這首詩孤篇蓋全唐,我還能信五分,

這首詩李白是這樣感嘆的: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武天老師

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春江花月夜》是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是南朝陳後主所做。後來隋煬帝也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收集《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隋煬帝的兩篇,諸葛穎一篇,張子容兩篇,溫庭鈞一篇,只有到張若虛這裡《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才大放異彩。

古人評此篇:“孤篇壓倒全唐”。

清末學者王王闓運評:“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聞一多先生也曾給予此詩極高的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在這首詩面前,一切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

王堯衢:此篇是逐解轉韻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後二解是收,起則漸漸吐題,收則漸漸結束,中五解是腹。雖其詞有連有不連,而意則相生。至於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字亦只二見。於“江”則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瀟湘、碣石等以為陪,於“月”則用天、空、霰、霜、雲、樓、妝臺、簾、砧、魚、雁、海霧等以為映。於代代無窮乘月望月之人之內,摘出扁舟遊子、樓上離人兩種,以描情事。樓上宜“月”,扁舟在“江”,此兩種人於“春江花月夜”最獨關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豔,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古唐詩合解》


原文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連海,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碧波瀲灩,月光如水,綿延萬里春江)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彎彎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如瀉,潔白如雪)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霜,看不見霜飛,月色白沙傻傻分不清)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天一色,不染纖塵,孤月高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月有恨,流水無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遊子相思之情,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由己及人的相思)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卷不去”,“拂還來”的愁悵和迷惘)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千里共嬋娟)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飛不出月的光影,魚兒躍動,只激起陣陣波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昨夜夢見花落閒潭,可惜自己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斜月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斟字酌句,結構工整,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層層鋪設,清麗婉約又酣暢淋漓,廣袤深遠,又恬淡細膩,融情於景,境界空明,如同一幅清幽淡雅的江南水墨畫,正所謂詩中畫,畫中詩。



 


開封小貧民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壓全唐”主要是因為他的詩有以下特點:



1、篇幅長,局勢夠,老百姓講話了有施展空間。


2、幾乎用到了所有寫詩的素材關鍵詞。

















3、實景與虛幻結合,既說景又託情。


4、客觀展示,不主觀解讀,就像紀錄片一樣,不塗脂抹粉,讓讀者自己去解讀,好比當今的自助餐一樣,愛吃啥拿啥,反正常見的東西都備齊了。


總叨叨

“孤篇壓全唐”言過其實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但並未感動我,因為我是有個“詩盲”。全詩18行,夠長。詩篇圍繞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來寫,展現了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築了奇幻的人生境界。儘管這樣妙不可言,但說它“孤篇壓全唐”就有點言過其實了,這只是聞一多先生自己的看法,並不代表詩學界立場。

《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由景、情、理構成並依次展開,前六行寫了春江的美景。比如“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那種江天一色、孤月映照的蒼涼美景寫得堪稱一絕。中間六行寫了觸江生情的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面對江月的不變人類的更替,作者深感世態炎涼,藉助江中一葉扁舟,表達離愁之苦。最後六行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比如“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那種想家思親的內心感受表現的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張若虛通過對春、江、花、月、夜的精彩描繪,表達了遊子思鄉念婦的種種情感。語言優美,構思精巧,表達流暢,意境深遠,堪稱佳作,但絕不可能“壓全唐”。

張若虛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今屬江蘇)人。他是唐中宗時的名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詩,僅有《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兩首流傳下來了,《春江花月夜》是被後人稱為“以孤篇壓倒全唐”的詩作,被聞一多稱為“頂峰上的頂峰”而名垂千古。


北方融媒

打臉武天帖

其一,不過也是人云亦云。

其二,夜郎自大!

所謂術業有專攻,孔夫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給你回帖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專業,這點就不多說,你比孔夫子還牛?好吧,我想靜靜!

其三,狹隘的文人相輕觀點。

這是中國曆來的傳統,這種相輕是建立在水平相當的基礎上的。但是,李白不會白眼杜甫,更不會糟踐龍標(王昌齡),為什麼?是因為相輕別人的人一般都狹隘,真正有內涵的人怎能能幹這種事呢?所以我相信李白絕不會說像你說的《春江花月夜》怎麼樣的不堪!

其四,最打臉的來了,最尷尬的還是:這是你自己打自己的臉。

一個人寫一個東西,最後引用了一個完全與自己意見相反句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還叫別人來打臉,這是嫌自己臉丟得不夠大啊!建議多讀點書,提升知識儲備,不要連偶像說的什麼都不清楚。丟自己的臉不重要,害偶像沒臉,這臉就丟大了。

武天**千萬不要匿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