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最有气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再过一千年,仍会光芒四射

每个时代都有清正廉明、刚直不阿、铁骨铮铮的忠臣良将,明朝亦不例外。曾经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窃以为他是明朝最有气节的诗人。于谦,世称于少保。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于谦亲临督战,击退围城之敌。最终迫使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避免了中原再次沦落于蒙古铁蹄下的命运。仅此一点,于谦就足以名垂千古。但很不幸,天顺元年于谦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科举制度已不再是遴选人才的唯一途径,反倒成了不少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人们不再对书感兴趣了。生性刚直、博学多闻的于谦对此深感痛心。面对以做官为目的,达到目的而后放弃书本的官场恶习,酷爱读书的于谦题下《观书》一诗抒发胸臆,批评读书现状。

明朝一位最有气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再过一千年,仍会光芒四射

书卷多情似故人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大意是: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永不枯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春一样时时簇新。那些漫跨着金鞍的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他们怎么会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这首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诗人通过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明朝一位最有气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再过一千年,仍会光芒四射

活水源流随处满

“书卷多情是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写书本与自己感情深厚,好似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写读书之乐,每逢读书,即爱不释手,一读就是几千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明朝一位最有气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再过一千年,仍会光芒四射

东凤花柳逐时新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这一联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写自己坚持读书,知识不断增加,思想不断更新,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一样,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结尾一联,以反衬手法,写出书斋之乐。“金鞍玉勒寻芳客”指的是整日寻花问柳的富家公子,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之辈所能领略的。

明朝一位最有气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再过一千年,仍会光芒四射

未信我庐别有春

王立群老师说:“书本是人类知识的积累,故而开卷有益。书本使人充实,使人心胸开阔,使人眼界提高。”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读书都是获得知识快乐源泉,充实自我的重要途径。所以,这首诗写到的读书观念永不过时,即使再过一千年,也还会被人喜爱,被人传颂,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