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邪不除,越補越毒

溼邪不除,越補越毒

上一次的文章《春季將結束 養肝健脾祛溼是重點》已經提到,穀雨這一節氣,降雨逐漸增多,尤其是南方,氣溫回升,陰雨綿綿,溼氣很重,祛溼成為調養的主要目標。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黃帝內經·素問》

如果人體的正氣不足,邪氣(傷人致病的因素,諸如風、寒、暑、溼、燥、火等)就會乘虛而入,因而發病。

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溼邪是最煩人的。

一方面“溼”最容易滲透的,另一方面,溼邪總是拉攏別的邪氣,一起“使壞”。溼與寒在一起,形成溼寒;與熱一起,形成溼熱;與風一起,變成風溼;與暑在一起,又變為暑溼;溼更容易與痰互結,形成痰溼。

溼邪不除,越補越毒

纏上溼邪的信號包括:

1.舌苔厚膩。

2.大便不成形,便便粘稠(粘在馬桶不易沖掉)。

3.睡覺留口水 (溼氣飽和自行流出)。

4.陰部潮溼(男性陰囊潮溼)。

5.食慾差,精神疲憊。

6.面部油亮,頭髮愛出油。

7.耳內溼/耳屎溼。

8.虛胖,怎麼減肥都瘦不下來。

那麼應該怎樣祛溼呢?

古人說的好:千寒易除、一溼難祛。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所以很難祛除。

溼邪不除,越補越毒

1.針對上焦的溼(中醫將人體劃分成上焦、中焦、下焦這三焦)

  • 疏表化溼

溼為陰邪,得陽則化氣,氣行則水行, 氣化則溼亦化, 故治溼當以調暢氣機為要務, 上下通順,內外暢達, 則可使邪有去路。“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選藥當以味辛、質地輕、氣味薄的藥物為主代表藥有:桔梗、杏仁;黃芩等。

2.針對中焦的溼

  • 芳香化溼

芳香能助脾健運, 燥可祛溼, 故有芳香化溼、闢穢除濁的作用。適用於溼濁內阻、脾為溼困, 常用藥物有霍香、佩蘭、豆蔻、蒼朮、石菖蒲等。

  • 燥溼法

包含苦溫燥溼、苦寒燥溼兩種方法。1) 苦溫燥溼法即溫燥溼邪法, 一般也適用於邪在中焦, 溼重於熱, 或寒溼阻於中焦。常用藥物有厚朴、大腹皮、陳皮、半夏等。2) 苦寒燥溼法即寒燥溼邪法, 一般適用於邪在中焦, 熱重於溼, 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大黃等。

  • 健脾利溼

脾主運化包含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運化水溼是指脾能夠運送和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積。若脾氣虧虛,運化失健,則不能推動水液運行,導致溼邪內停。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溼消除,適用於脾虛水溼不化之證,常用白朮、茯苓、白扁豆、砂仁、薏苡仁等藥。

  • 祛風勝溼

風藥味辛能行散,疏調氣機,內利三焦,外通腠理,使溼邪外出有路。如荊芥、防風等風藥可以昇陽除溼。

3.針對下焦的溼

  • 淡滲利溼

葉天士 《溫熱論》 曰: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體內溼熱瀰漫三焦,阻滯氣機,困遏陽氣,影響三焦的氣化功能,可以通過利小便,使溼邪外洩而邪熱自清,陽氣通而病癒。常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冬瓜仁、薏苡仁、車前子、萆薢等

  • 溫陽利溼

如果脾陽虛,則運化無權,升降失常,水溼內停,即所謂陽虛溼困。腎陽不足失於溫煦氣化,不能分清泌濁,水溼停滯,加之不能溫煦脾陽,脾腎陽虛,三焦水道通調失職,從而造成水溼痰飲內停。常用藥物有草豆蔻、半夏、茯苓、桂枝、附子等

  • 清熱利溼

適用於溼在下焦、熱重於溼, 或溼熱蘊結於下焦者。臨證常用藥物有金錢草、田基黃、萆薢、地膚子、白鮮皮、梔子、茵陳、黃柏等。

溼邪不除,越補越毒

  • 下焦之溼當以益腎和利溼為法, “利” 包含淡滲利溼和通陽化氣, 配合宣肺氣以通其源, 源清則流暢矣; 通過恢復腎的氣化功能,“開鬼門、潔淨腑”促進溼邪的排出。

溼邪不除,越補越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