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之三味药组

中医方剂之三味药组

在日常学习及临证时,很多常用的有效方剂都是由三味药物组成,如很经典的方剂小陷胸汤、茵陈蒿汤、生脉饮、丹参饮、玉屏风散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即使是药味较多的“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及“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的方剂,几乎在每一方剂中也能找出起主要作用的“三味药组”,如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甘草,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升麻、柴胡等。仔细揣摩及研究其中的组方意义及配伍规律,可得中医方剂之“三味”矣。

“三味药组”成方

我们曾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伤寒论》所载112首方剂中,有17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5.2%;在《金匮要略》所载的205首方剂中,有34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6.6%。其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制附子)、小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甘麦大枣汤(炙甘草、陈小麦、大枣)、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炙甘草)、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薏苡附子败酱散(败酱草、薏苡仁、附子)、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等。还有后代的许多名方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黄酒或醋)、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三妙丸(黄柏、苍术、牛膝)、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朴)、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玉壶丸(天南星、半夏、天麻)等,不一而足。

“三味药组”配方

《内经》中把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在药味较多的大方、复方中,虽然药物组成较多、配伍关系较为复杂,但我们也可从中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或特殊作用的“骨架”“三味药组”。其中一类是性味类同,相须为用的“三味药组”。如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均为苦寒之品,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故常相须配方,用于湿热、实热、热毒等证,是以这个“三味药组”无论是在黄连解毒汤中位列君臣,还是在当归六黄汤中职为佐使,都在发挥着苦寒清热的作用(黄连解毒汤中黄连与黄芩、黄柏相配以苦寒清热,黄连泻心火及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泄下焦之火;当归六黄汤中亦黄连、黄芩、黄柏相须为用以清热泻火除烦),可谓“经典组合”“最佳搭档”。

“三味药组”偏方

“三味药组”应用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说文》说:“三,天地之道也”。《汤头歌诀》叙说:“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唯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此言得之!(贾文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