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之三味藥組

中醫方劑之三味藥組

在日常學習及臨證時,很多常用的有效方劑都是由三味藥物組成,如很經典的方劑小陷胸湯、茵陳蒿湯、生脈飲、丹參飲、玉屏風散等,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即使是藥味較多的“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及“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的方劑,幾乎在每一方劑中也能找出起主要作用的“三味藥組”,如桂枝湯中的桂枝、芍藥、甘草,補中益氣湯中的黃芪、升麻、柴胡等。仔細揣摩及研究其中的組方意義及配伍規律,可得中醫方劑之“三味”矣。

“三味藥組”成方

我們曾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在《傷寒論》所載112首方劑中,有17首是由“三味藥組”組成,“三味藥組”成方佔所有方劑的15.2%;在《金匱要略》所載的205首方劑中,有34首是由“三味藥組”組成,“三味藥組”成方佔所有方劑的16.6%。其中如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細辛、制附子)、小承氣湯及厚朴三物湯(大黃、厚朴、枳實)、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甘麥大棗湯(炙甘草、陳小麥、大棗)、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梔子柏皮湯(梔子、黃柏、炙甘草)、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白通湯(附子、乾薑、蔥白)、薏苡附子敗醬散(敗醬草、薏苡仁、附子)、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等。還有後代的許多名方如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玉屏風散(黃芪、白朮、防風)、縮泉丸(烏藥、山藥、益智仁)、失笑散(五靈脂、蒲黃、黃酒或醋)、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三妙丸(黃柏、蒼朮、牛膝)、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朴)、增液湯(玄參、生地、麥冬)、消瘰丸(玄參、牡蠣、貝母)、三子養親湯(白芥子、蘇子、萊菔子)、牽正散(白附子、殭蠶、全蠍)、玉壺丸(天南星、半夏、天麻)等,不一而足。

“三味藥組”配方

《內經》中把方劑分為大、小、緩、急、奇、偶、復七類。在藥味較多的大方、複方中,雖然藥物組成較多、配伍關係較為複雜,但我們也可從中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或特殊作用的“骨架”“三味藥組”。其中一類是性味類同,相須為用的“三味藥組”。如黃連、黃芩、黃柏三味藥均為苦寒之品,均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效,故常相須配方,用於溼熱、實熱、熱毒等證,是以這個“三味藥組”無論是在黃連解毒湯中位列君臣,還是在當歸六黃湯中職為佐使,都在發揮著苦寒清熱的作用(黃連解毒湯中黃連與黃芩、黃柏相配以苦寒清熱,黃連瀉心火及中焦之火,黃芩瀉上焦之火,黃柏洩下焦之火;當歸六黃湯中亦黃連、黃芩、黃柏相須為用以清熱瀉火除煩),可謂“經典組合”“最佳搭檔”。

“三味藥組”偏方

“三味藥組”應用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東漢·許慎《說文》說:“三,天地之道也”。《湯頭歌訣》敘說:“蓋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當;從治正治,意義深長。如金科玉律,以為後人楷則。唯在善用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如淮陰背水之陣,諸將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此言得之!(賈文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