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的日本为何供奉“玛利亚观音”?

忠贞梅魂

说起“玛利亚观音”,就要从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开始说起。


1549年,葡萄牙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来到日本,拉开了基督教在日本进行传播的历史帷幕。此后来日的传教士,大都遵循沙勿略的传教方针,即结交日本的地方大名,为自己在日本传教打开方便之门。对于大名来说,这是与西方国家结交,打通对外贸易和获得西方先进军事科技的重要途径。



圣方济各·沙勿略


由于有大名们的支持,日本的基督教会开始排斥异教徒,甚至借助大名的军事力量迫害佛教徒,意图在日本的传教中形成垄断地位。据统计,到1581年,全日本已经有15万基督教徒。


这样一些与地方大名建立了利益交易的基督教团体,其势力之大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幕府的统治。1587年,当时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颁布了传教士驱逐令,对基督教的镇压开始提上了政治议程。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禁教措施继续实施,幕府为了阻止基督教的传播,甚至会处死公开与幕府对抗的传教士和基督徒。


面对幕府的高压政策,虔诚的日本基督徒只能寄信仰于其他宗教,佛教的观音便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圣母玛利亚


观音和圣母最大的相似之处,均以“慈母”的形象示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救苦救难的神明。可以说,正是因为观音与圣母在宗教意义上的相似性,使得观音信仰和圣母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共通性。



德化窑生产的玛利亚观音


不少传教士也意识到两者的联系,一些传教士开始利用体现玛利亚某些形象特征的观音进行传教,“玛利亚观音”也随之诞生。加上当时中国德化窑的观音瓷器大量出口日本,“玛利亚观音”在16、17世纪成为不少日本基督徒心中的“圣母玛利亚”。由此可见,实际上,“玛利亚观音”也是当时基督教文明与东方文明融合的重要见证。


参考文献:

陈禹默. 被误为圣母的观音像[D],2010.

陈颖艳.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J].东方收藏,2017(11):47-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