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的日本為何供奉“瑪利亞觀音”?

忠貞梅魂

說起“瑪利亞觀音”,就要從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開始說起。


1549年,葡萄牙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來到日本,拉開了基督教在日本進行傳播的歷史帷幕。此後來日的傳教士,大都遵循沙勿略的傳教方針,即結交日本的地方大名,為自己在日本傳教打開方便之門。對於大名來說,這是與西方國家結交,打通對外貿易和獲得西方先進軍事科技的重要途徑。



聖方濟各·沙勿略


由於有大名們的支持,日本的基督教會開始排斥異教徒,甚至藉助大名的軍事力量迫害佛教徒,意圖在日本的傳教中形成壟斷地位。據統計,到1581年,全日本已經有15萬基督教徒。


這樣一些與地方大名建立了利益交易的基督教團體,其勢力之大已經直接威脅到了幕府的統治。1587年,當時的日本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頒佈了傳教士驅逐令,對基督教的鎮壓開始提上了政治議程。到了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禁教措施繼續實施,幕府為了阻止基督教的傳播,甚至會處死公開與幕府對抗的傳教士和基督徒。


面對幕府的高壓政策,虔誠的日本基督徒只能寄信仰於其他宗教,佛教的觀音便成為了他們的精神寄託。



聖母瑪利亞


觀音和聖母最大的相似之處,均以“慈母”的形象示人,都可以被理解為救苦救難的神明。可以說,正是因為觀音與聖母在宗教意義上的相似性,使得觀音信仰和聖母信仰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共通性。



德化窯生產的瑪利亞觀音


不少傳教士也意識到兩者的聯繫,一些傳教士開始利用體現瑪利亞某些形象特徵的觀音進行傳教,“瑪利亞觀音”也隨之誕生。加上當時中國德化窯的觀音瓷器大量出口日本,“瑪利亞觀音”在16、17世紀成為不少日本基督徒心中的“聖母瑪利亞”。由此可見,實際上,“瑪利亞觀音”也是當時基督教文明與東方文明融合的重要見證。


參考文獻:

陳禹默. 被誤為聖母的觀音像[D],2010.

陳穎豔.東渡日本的德化窯“瑪利亞觀音像”[J].東方收藏,2017(11):47-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