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第一批90後在朋友圈可謂是“戰績斐然”,離婚了、中年危機了、脫髮了、出家了……總結起來好像都不是什麼好事。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來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好像都會被一些90後大學教授刷屏。因為他們是真正的戰績斐然,在同齡人在上班讀博未畢業的時候他們已經是高校教授了。他們用現實告訴別人,第一批90後不喪,沒有完蛋,還有很多正能量。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這不,近日,又有一名“90後”學霸教授、博導引發輿論關注。90後表示,都是同齡人,但這戰績、這氣場,甘拜下風。

據消息,2018年剛從同濟大學物理學專業博士畢業的李東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正高)、博士生導師。李東出生於1990年,中共黨員,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3級直博生,師從張增星研究員。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相比其他“90後”教授,這位青年教授除了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外,甚至沒有出國留學經歷,完全是由國內高校培養的“90後”學術新星。更加令人驚訝的是,這位青年學者博士畢業即獲聘為教授。不過這也從側面看出來,這是一位大牛。

李東的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及二維材料異質結,博士期間總計發表SCI論文17篇(總計影響因子147.247),其中一作論文8篇(總計影響因子89.682)。李東曾獲得校級獎項四項,被評為同濟大學學術先鋒。

據同濟大學校友會官網介紹,李東在攻讀博士期間,提出了場效應光電子晶體管和可編程非易失性光電子存儲器概念,實現了器件光電轉換,邏輯運算與信息存儲功能一體,研究結果被髮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ology(影響因子:38.986)以及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2.712)、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子:12.124)等上,被同行高度評價為重大的突破。

近年來,“90後”或者“準90後”走上高校教席已漸漸為社會所認可,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走上了領導崗位。

相信大家之前都有被這樣一張圖片刷屏。中青報官微也曾做過報道:90後副教授“側顏殺”看呆學生。網友則表示。還有這樣的法學老師?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刷屏的原因很簡單,“91年副教授+高顏值”,照片一出妥妥地收穫了一批顏粉和旁聽生。被高喊“別人家的大學老師”。

這位副教授叫陳少威,本科就讀於廈門大學,2011年獲得直接攻讀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資格,是由中美富布賴特項目聯合培養出來的博士。這個項目是中美雙方開展的層次最高的官方教育交流項目。

另外還有一位教授,已經不是簡單的刷屏,還曾經造成了巨大轟動。

2010年,中南大學出了一位數學天才。當時還是大三學生的劉路,破解了沉寂20年的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2011年10月,中南大學特批劉路碩博連讀,為其“量身打造”培養方案,還將其作為青年教師後備人才,進入數學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學再次打破教授評選程序,聘請22歲劉路為正教授級研究員。劉路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教授,也平了我國有大學以來的歷史紀錄——我國史上最年輕教授葉公超,也是22歲時被北大聘為教授。雖然出生於1989年,但也是一名準90後,其光輝歷史也是讓人驚歎。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其實,近年還有多位“90後”和準“90後”學霸獲聘為“雙一流”名校的教授、副研究員、副教授等,其中多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

他們大都是通過國家“青年千人計劃”項目,得以進入高校工作,大都有在海外從事科研工作的經歷,並獲得了豐碩成果。

這一項目起源於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准通過了《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細則》,正式啟動“青年千人計劃”。從2011年開始,每年引進400名左右有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為今後10~20年中國科技、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

按照要求,“青年千人計劃”申請人須滿足這些條件——

在2011年1月以後回國工作,屬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年齡不超過40週歲;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學位,並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經歷;在國內取得博士學位的,應在海外從事教學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引進後全職回國(來華)工作;是所從事科研領域同齡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

不過,其中也特別提到,對博士在讀期間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應屆畢業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績的申請人,可以突破任職年限等限制,破格引進。

以下是部分“千人計劃”優秀青年人才,依然是別人家的90後系列: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學士,劍橋大學碩士,牛津大學博士、博士後;23歲就在《自然》雜誌發論文,還迅速成為本領域裡引用量位列前三的文章……2015年10月,入選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的劉明偵,入職電子科技大學,被聘為教授,當時她只有25歲。現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生於1990年的楊樹,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24歲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她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客座助理教授,在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2016年回國後,楊樹進入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工作。她的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工業界雜誌廣泛引用。

你還在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當教授了

△顧實,男,出生於1990年9月2日,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第十三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2011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2011年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6年獲應用數學博士學位,並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薩特思韋特神經影像實驗室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複雜系統小組進行博士後研究。

網友評論:

@少女病的她:有的人優秀起來跟開掛似的,這條新聞絕對不能讓我媽看到。

@壁紙仙女picture:同為九零後,這些人也太不合群了。

@占卜師吉娜:別人家的人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

@whothefareyou:91年在讀小碩士泣不成聲……

@小小靜jing456:重點是人家還長得那麼好看,可以靠臉的,偏要靠才華。

@托米卡:我不會告訴你我也有一位同樣的師兄,只是他去年已經去某985任教了,90後學者即將登錄,不稀奇。

@大帽子夾克衫:同為90後的我,來到這個世界可能只是來湊數的。

90後博導、教授,確實堪稱是“新新人類”。從過去被一些人標籤化為“不靠譜”“非主流”“叛逆”的一代,到邁上學術舞臺,這樣的傑出代表是對一代人的正名,亦是一個開放社會活力的生動註腳。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他們背後的壓力可能也會存在。一方面,他們在接受別人豔羨目光的同時,可能同樣遭受了社會上對年輕教授其能力的質疑;另一方面他們可能在科研上已經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但可能在經驗方面有欠缺,一旦自己開始運行一個課題組,涉及的並不僅僅是學術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如何爭取經費,如何開展具體工作,如何上課、帶學生等等,“這些都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壓力。”

但壓力之下並不是沉重。時代之進步,社會風氣之開化,無不是在一代代年輕人的脫穎而出中逐步累積並推動。一個理想的社會總是把更多的希望放在年輕人身上,而社會也有義務給年輕人更多的希望。這一背景下,90後博導、教授走向學術前臺,不僅是個體敘事下的勵志典範,也承載著接續社會進步之希望和活力的榮光與使命。從社會管理到世俗眼光,更應該以一種更為開放、包容與信任的心態,重新打量90後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