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第一批90后在朋友圈可谓是“战绩斐然”,离婚了、中年危机了、脱发了、出家了……总结起来好像都不是什么好事。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好像都会被一些90后大学教授刷屏。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战绩斐然,在同龄人在上班读博未毕业的时候他们已经是高校教授了。他们用现实告诉别人,第一批90后不丧,没有完蛋,还有很多正能量。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这不,近日,又有一名“90后”学霸教授、博导引发舆论关注。90后表示,都是同龄人,但这战绩、这气场,甘拜下风。

据消息,2018年刚从同济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的李东获聘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正高)、博士生导师。李东出生于1990年,中共党员,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直博生,师从张增星研究员。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相比其他“90后”教授,这位青年教授除了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外,甚至没有出国留学经历,完全是由国内高校培养的“90后”学术新星。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位青年学者博士毕业即获聘为教授。不过这也从侧面看出来,这是一位大牛。

李东的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博士期间总计发表SCI论文17篇(总计影响因子147.247),其中一作论文8篇(总计影响因子89.682)。李东曾获得校级奖项四项,被评为同济大学学术先锋。

据同济大学校友会官网介绍,李东在攻读博士期间,提出了场效应光电子晶体管和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一体,研究结果被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ology(影响因子:38.986)以及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2.712)、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2.124)等上,被同行高度评价为重大的突破。

近年来,“90后”或者“准90后”走上高校教席已渐渐为社会所认可,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走上了领导岗位。

相信大家之前都有被这样一张图片刷屏。中青报官微也曾做过报道:90后副教授“侧颜杀”看呆学生。网友则表示。还有这样的法学老师?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刷屏的原因很简单,“91年副教授+高颜值”,照片一出妥妥地收获了一批颜粉和旁听生。被高喊“别人家的大学老师”。

这位副教授叫陈少威,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是由中美富布赖特项目联合培养出来的博士。这个项目是中美双方开展的层次最高的官方教育交流项目。

另外还有一位教授,已经不是简单的刷屏,还曾经造成了巨大轰动。

2010年,中南大学出了一位数学天才。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刘路,破解了沉寂20年的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2011年10月,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再次打破教授评选程序,聘请22岁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也平了我国有大学以来的历史纪录——我国史上最年轻教授叶公超,也是22岁时被北大聘为教授。虽然出生于1989年,但也是一名准90后,其光辉历史也是让人惊叹。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其实,近年还有多位“90后”和准“90后”学霸获聘为“双一流”名校的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等,其中多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他们大都是通过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得以进入高校工作,大都有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并获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项目起源于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正式启动“青年千人计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今后10~20年中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按照要求,“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须满足这些条件——

在2011年1月以后回国工作,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引进后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是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

不过,其中也特别提到,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申请人,可以突破任职年限等限制,破格引进。

以下是部分“千人计划”优秀青年人才,依然是别人家的90后系列: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士,剑桥大学硕士,牛津大学博士、博士后;23岁就在《自然》杂志发论文,还迅速成为本领域里引用量位列前三的文章……2015年10月,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的刘明侦,入职电子科技大学,被聘为教授,当时她只有25岁。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生于1990年的杨树,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她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客座助理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2016年回国后,杨树进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作。她的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工业界杂志广泛引用。

你还在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当教授了

△顾实,男,出生于1990年9月2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第十三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1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年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萨特思韦特神经影像实验室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复杂系统小组进行博士后研究。

网友评论:

@少女病的她:有的人优秀起来跟开挂似的,这条新闻绝对不能让我妈看到。

@壁纸仙女picture:同为九零后,这些人也太不合群了。

@占卜师吉娜:别人家的人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whothefareyou:91年在读小硕士泣不成声……

@小小静jing456:重点是人家还长得那么好看,可以靠脸的,偏要靠才华。

@托米卡:我不会告诉你我也有一位同样的师兄,只是他去年已经去某985任教了,90后学者即将登录,不稀奇。

@大帽子夹克衫:同为90后的我,来到这个世界可能只是来凑数的。

90后博导、教授,确实堪称是“新新人类”。从过去被一些人标签化为“不靠谱”“非主流”“叛逆”的一代,到迈上学术舞台,这样的杰出代表是对一代人的正名,亦是一个开放社会活力的生动注脚。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他们背后的压力可能也会存在。一方面,他们在接受别人艳羡目光的同时,可能同样遭受了社会上对年轻教授其能力的质疑;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可能在经验方面有欠缺,一旦自己开始运行一个课题组,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如何争取经费,如何开展具体工作,如何上课、带学生等等,“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但压力之下并不是沉重。时代之进步,社会风气之开化,无不是在一代代年轻人的脱颖而出中逐步累积并推动。一个理想的社会总是把更多的希望放在年轻人身上,而社会也有义务给年轻人更多的希望。这一背景下,90后博导、教授走向学术前台,不仅是个体叙事下的励志典范,也承载着接续社会进步之希望和活力的荣光与使命。从社会管理到世俗眼光,更应该以一种更为开放、包容与信任的心态,重新打量90后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