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82:“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

“踐土會盟”的典故發生在公元前

632年,是晉文公稱霸春秋的標誌性事件,經過這次會盟,晉文公基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上回說到,晉文公在衡雍得知成得臣自殺,馬上改變回程計劃,命令部隊原地駐紮,他要在這裡辦一件大事。

晉文公先是給周襄王寫了一封信,請他移駕到衡雍來,接著又命令先軫帶人在離衡雍不到二十里地的踐土為周襄王修建一座行宮,恭候聖駕到來。

十幾天時間,一座簡易的宮殿在先軫加班加點監督之下修建完成,說是簡易,但也是亭臺樓閣應有盡有,晉文公驗收之後十分滿意。

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十,周襄王帶著卿大夫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等人如約抵達踐土,晉文公早早的帶著一班文武大臣步行十里相迎,周襄王來了之後,一行人簇擁著他來到行宮正殿,周襄王居中就座,接受晉文公及其他士大夫的三拜九叩大禮,鄭文公作為相禮,指導眾人按照當年周平王接待晉文侯時候的禮節完成各項儀式,晉文公又將從楚國繳獲的物資獻給周襄王,包括駟馬披甲的戰車一千兩,步卒一千人等,周襄王非常高興。

典故說春秋82:“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

兩天以後,周襄王在行宮擺下酒宴大宴群臣,襄王高坐正中,往下是晉文公和王子虎分左右上座,再往下是鄭文公和內史叔興父,再往下便是狐偃、先軫等一班大夫。

酒宴開始,周襄王特意命人將他珍藏多年的美酒取來招待眾人,並允許晉文公近身向自己敬酒,以顯示他對晉文公的器重。

酒過三巡,周襄王站起身來向眾人宣佈:“自平王東遷以來,王室逐漸衰落,諸侯相爭、社稷動盪,先有齊桓公領袖諸侯,匡扶天下,王室基業才得以延續,桓公已逝多年,諸侯又現離心離德之兆,寡人正欲尋一位胸懷大志之人,能將桓公的霸業繼承下去,今晉侯重耳雄才大略,才德並舉,寡人決定冊封晉侯為諸侯長,代表天子號令四方,天下諸侯,都應團結在晉侯左右,不得再有二心。”

晉文公受寵若驚,趕緊起身離席,跪在周襄王面前誠惶誠恐的表示自己才疏學淺,再加上年事已高,恐難以勝任,因而不敢受命,周襄王勉勵他說:“叔父不必過謙,你的能力寡人清楚,當今天下,除了叔父之外,恐怕再無人能擔此重任,還望叔父以社稷為重。”

晉文公一連辭了幾次,見周襄王依舊態度堅決,這才接受了任命,並再次向周襄王磕頭謝恩,周襄王命令叔興父當場寫下策書,蓋上天子璽印交給晉文公,又讓王子虎儘快打造祭祀用的大輅、戎輅、服侍等物,以及紅色弓一張,紅色箭一百支,黑色弓十張、黑色箭一千枝、黑黍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作為晉文公會盟諸侯、昭示天子誥命之用。

在之後的幾天裡,晉文公又多次來到行宮朝覲周襄王,並接受周襄王的款待。

其他諸侯先擱過不提,單說衛國的衛成公,這時候衛成公還躲避在襄牛,他收到晉文公的信後心裡不由得打起了鼓,當初衛成公表面上答應歸順晉國,但後來在城濮之戰爆發後,衛成公又轉而站在了楚國一邊,所以他擔心萬一晉文公對此事耿耿於懷,趁著會盟時與自己算賬,那他的處境將十分危險。

想來想去,衛成公也沒個注意,最後決定把他的心腹甯武子找來商量,甯武子想到一個辦法,他給衛成公建議說:“眼下我們夾在晉楚兩國之間,確實有些難辦,雖然楚國一時戰敗,誰又能保證他日後沒有翻身之日,如果我們今天降了晉國,那時候楚國又來問罪,我們將很難辦,所以最好兩邊都不要得罪。”

衛成公問:“這事說起來容易,可我們該怎麼做。”

典故說春秋82:“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

甯武子說:“主公可以拖言身體不適,讓您的弟弟叔武替您監國輔政,並讓元喧輔佐他,這樣他們便可以代表衛國參加會盟,主公您則移駕到楚國郊外暫避,讓楚王看到您對楚國的忠心,主公以為如何。”

衛成公並沒有發表任何評論,似乎對甯武子這個提議有些看法,甯武子明白衛成公的心思,於是進一步解釋說:“主公也不必擔心,您到楚國避居只是暫時的,叔武宅心仁厚,元喧又忠正耿直,相信這二人斷然不會做出篡逆之舉,國君之位遲早還是您的。”

衛成公覺得這話倒也在理,再說眼下除了這個辦法,也在沒有其他辦法可想,於是就口頭草擬了一份詔書,由甯武子代筆完成,說自己因身體不適,暫時無法回國,再此期間由元喧輔助叔武監國。寫好之後,衛成公就讓甯武子送到楚丘去,他自己帶著親兵跑到了楚國,結果剛一到楚國邊境,衛成公就聽說楚莊王對於城濮之戰失利的事情大為光火,已經將成得臣處死,衛成公擔心殃及自己,只好又改道陳國避難。

甯武子回到楚丘把情況告訴給叔武和元喧後,叔武十分猶豫,他覺得讓哥哥在外面受苦,他卻留在國中享福,有違臣子之道。

元喧卻勸他說:“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內憂外患接踵而來,主公將此重任託付給公子,公子自當以大局為重,不應有任何雜念。”

叔武只好先勉強應允下來,元喧又轉而對甯武子說:“主公向來多疑,如今倉皇之下讓公子監國,時間長了難免會引起他的懷疑,所以請大夫回去時,將我的長子元角一併帶走,以問安的名義留在主公身邊為質,這樣好讓主公放心。”甯武子對元喧的忠心非常敬佩,當即向他保證,自己一定會完成任務,請元喧放心。

送走了甯武子,元喧也不敢耽擱,趕緊侍奉著叔武前往踐土參加會盟,在去的路上,大夫周歂私下對元喧說:“主公疑心很重,現在將國家託付於公子和大夫,將來一定會反悔,到時候二位難免面臨殺身之禍,公子叔武仁義寬厚,在國內很得人心,不如就趁著這個機會將主公廢掉,改立叔武為國君,這樣既可順應民心,你我二人日後也會得到叔武的信賴,豈不是很好。”

元喧不等周歂說完就馬上回絕道:“咱們可都是飽讀聖人經典的人,怎能在這種關鍵時刻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你剛才所說我全當沒聽見,你也不必再開口。”周歂見元喧態度堅決,也不敢再說下去,可元喧沒有想到,這件事不久之後將給他帶來巨大麻煩。

當年的五月二十六日,宋成公、魯僖公、蔡莊公、鄭文公、齊昭公以及衛國叔武等多國諸侯先後抵達踐土,人到齊之後,會盟也如期舉行。

眾人先是在晉文公的帶領下來到行宮參拜周襄王,接著一行人又來到行宮外的祭壇跟前,王子虎早已奉命在此恭候他們,眼看著吉時已到,王子虎代表周襄王領著眾人跪在祭壇之前,先向天地神靈進香叩拜,又面朝行宮方向搖擺天子,王子虎宣讀祭詞,然後由晉文公往下,眾諸侯挨個登上祭壇歃血盟誓,完成祭祀的各項儀式。

禮畢之後,眾人依次序落座,王子虎站在祭壇前大聲宣佈說:“今日召眾位諸侯到此,為的是重修舊好,讓天下人團結一心,奉天子誥命,從即日起,晉侯便是所有諸侯的諸侯長,其餘諸侯都要服從天子和諸侯長的號令,同心協力,匡扶社稷,不得再有相互攻伐之事,如有違背者,天神不佑。”

典故說春秋82:“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

眾人聽了都表示願意服從天子的命令,往後甘願圍繞在晉侯左右,絕無二心。

這就是晉文公“踐土會盟”的典故,這次會盟是繼齊桓公葵丘會盟之後的又一次盛會,晉文公也因此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二任霸主。

當天晚上,晉文公在館驛擺下酒宴,熱情款待各路諸侯,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感謝,席間晉文公還專門來到叔武身邊私下對他說:“公子的才華遠勝於令兄,何不取而代之,寡人願意暗中助你一臂之力。”

叔武聽完先是對晉文公的好意表示感謝,進而又說:“明公今日會盟,是為了推行仁義之道,諸侯之間尚不可相欺,更何況我兄弟,我只求明公早日下令將我兄長召回,順應民意,除此之外,叔武再不敢有別的想法。”

晉文公想不到眼前的這個衛國公子如此深明大義,令他十分感動,於是他堅定的告訴叔武:“請公子放心,等到寡人回國之後,一定馬上派人去將令兄迎回衛國,但願他將來也能體會你的用心。”叔武感激不已,忙帶著元喧向晉文公連連稱謝。

第二天,眾人送走了周襄王的鑾駕,然後各自回國,晉文公也帶著他的人來到黃河邊上準備渡河,可這時他卻發現,黃河沿岸竟然沒有一隻渡船。

晉文公很是惱火,叫人馬上去把舟之僑找來問話,可手下卻彙報說並未看到舟之僑身影,原來當日晉文公命令舟之僑在黃河上打造渡船,以備回國之用,可舟之僑卻因想念家中老母,又覺得晉文公與諸侯會盟還需要些日子,於是就沒跟任何人打招呼,自己偷偷跑回了家。

晉文公弄明白情況後氣得恨不得將舟之僑腦袋砍下,先軫勸他說:“現在生氣也沒用,還是得趕緊想個辦法先過河才是。”

典故說春秋82:“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

晉文公問他:“你有什麼辦法。”先軫回答說:“可以派人拿錢向附近的百姓購買船隻,兩岸百姓早久聞主公威名,定會鼎力相助。”

晉文公覺得在理,就讓欒枝負責督辦,沒用幾天時間,欒枝就為晉文公搞到了六七十艘渡船,晉軍一行總算是安全的返回了絳邑。

六月三十日,晉文公率領百官前往太廟祭拜先祖,告知城濮戰役和踐土會盟的整個經過,接著晉文公當著列祖列宗的面犒賞三軍,以狐偃為首功、先軫次之。

在場有人問晉文公說:“此戰全靠先軫運籌帷幄,為何他的功勞卻在子犯之下?”

晉文公解釋道:“先軫之功在於為我出謀劃策,而子犯之功在於堅定我的信心,謀略只能用一時,但子犯的話卻讓我終生受用。”眾人聽罷無不心悅誠服。

接著晉文公又因舟之僑私自行動,延誤大軍行期將他問斬,祁瞞也因為作戰不利被斬首,由茅筏頂替他的職務,其餘有功或有罪之人,也根據情況一一作了處理,百姓們聽說後都感嘆說:“主公賞罰分明,恩威並用,晉國定能成就萬世基業。”

賞賜完畢之後,晉文公在眾人的擁護下返回了王宮,過了幾天消停日子,誰知這一天,手下來彙報說:“衛國大夫元喧身著孝服在城外求見,說是希望主公能為他做主。”

那麼元喧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晉國,他又為何身穿孝服,衛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愚不可及”,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