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什麼硬傷,導致它成不了一流大國?

環球地緣政治

按理說,印度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超過13億總人口、可耕地面積僅次於美國,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把控著印度洋,優良港口極多),應該是很有希望成為一流大國的。但是,印度與中美等大國相比,還有幾個致命的缺陷!

1. 種姓制度:2.7億人是文盲!

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四種,由高到低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被視為“不可接觸的人”的階層——佔印度總人口近1/5的賤民。種姓制度禁止與低人種交流,禁止低人種與高人種通婚,禁止或者排斥低人種成為高人種,低種姓人群幾乎沒有希望依靠“努力來改變未來”。

印度要發展成大國,必須要有強大的製造業,而製造業又必須有大批量的熟練技術工人,而產生大批量熟練工人的前提,除了要有大批量的勞動力與之對應,更為重要的是完善的基礎教育(印度有2.7人的文盲)和開放的社會文化。印度的種姓制度無疑會打碎莫迪的“印度製造”的美夢。

2. 基礎設施:3億人用不上電!

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中國和印度最大的差別就是基礎設施。中國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高速鐵路,復興號的時速能達到300公里/小時;而在印度超快列車的定義是平均速度達到55公里/小時,印度的列車和火車站也非常破舊,“火車外掛”的景象非常常見。

印度政府智庫NITIAayog的數據顯示,目前有約3.04億印度人無法用上電,佔印度人口數的23%;而2015年的一項審計發現,全印度還有18452個村莊沒有電力供應。連發展工業最基本的電力都無法滿足,印度的基礎設施之差可見一斑,這也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經濟發展。

3. 行政體制:印度實際上處於分裂狀態!

相比美國實行的聯邦制和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印度在複雜的國情下,當前的行政體制非常奇葩。印度有100多個名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佔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雖然有82%的人信奉印度教,但仍有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考慮到印度猛增的人口數量,印度反而成了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此外,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而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仍然有18種......

這種情況下,印度雖然是聯邦制國家,但各邦自治程度很高,而且各邦嚴格按照民族(語言)劃分邊界,印度實際上分裂成了幾十個“國中之國”。這種分裂和混亂的程度,跟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有的一拼,這樣的印度又怎麼能成長為世界性的大國呢?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印度國土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公里,除了西北邊境少量沙漠之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適宜居住。此外,印度已有超過13億人口,考慮到這個國家年輕的人口結構,未來具有相當大潛力。從基礎條件來看,印度確實具有成為一流大國的潛質。

不過印度想成真正一流大國,至少得克服幾道障礙。這些障硬源於觀念、制度和文化,它們已深刻融入印度民族文化,很不容易克服。說是印度民族的硬傷,一點不為過。

第一項硬傷,是印度民族有深厚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基礎。在殖民地時期,雖說英國人對印度有深厚的殖民統制色彩,殖民當局大體允許私營企業發展。印度深厚的國有經濟傳統來自於獨立以後,尼赫魯引進了蘇聯式計劃經濟體制。大量國有企業成立,建立起濃厚的官僚經濟體制。印度自獨立以後,就建立起龐大的、自以為傲的民主制度。

在印度,哪怕最赤貧的流浪漢,他也擁有選舉權,能決定別人財產。這在早期實行代議制的國家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存在,是對民主的侮辱。早期英國人的選舉制有嚴格的限制,通常是有一定數量財產的成年男性。在他們看來,民主是商議決定國家大事,是對他人財產的支配,需要參與者有財產自理的能力。連自己財產都沒得支配的人,談何國家大事?

這種觀念放在今天屬於奇觀,其背後蘊含對民主之惡的警惕,不能說沒道理。過去二十多年,印度政府搞改革開放,可還是出臺大量仇視商業、敵視外國人的政策。沃爾瑪家樂福想在印度開一家分店,規模龐大的小商販們害怕失業,就去圍追堵截。外資在印度所受的壓力遠大於中國,根本原因在民意。這種民意通過政治安排,能發揮出實際的傷害力。

最低工資制度、勞工保護制度、免費醫療教育制度,這些反市場的制度,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哪個政客反對這些制度,無異於政治自殺。

第二項硬傷,是印度傳統文化糟粕太多,遺毒至今。

印度民間有濃厚的宗教傳統,主張禁慾冥想的印度教還大有市場。印度農村深陷舊文化束縛壓迫人的泥潭裡。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延續三千年的種姓制度的存在。印度的法律制度裡,種姓已被完全取消,實際它在民間還有很大影響力。低種姓者想實現階層跨越,晉身上流社會,千難萬難。隨著經濟發展,階層冰封板結的現象終會消融,但它卻是印度走現現代化國家的重大阻礙。

悠久爛熟的傳統對現代印度來說,也許意味著沉重包袱。印度多種姓、多種族、多民族、多文化和多語言現象,很多停留在很初級階段,彼此的對立衝突還很普遍。印度看起來是統一國家,其內部多元分裂著阻礙經濟發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糅合。這既是印度市場的統一進程,也是印度國家重塑的過程。在完成這點之前,印度要處理的內部事務還有很多。

第三項硬傷,印度擁有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民族情緒起源於殖民時期,甘地領導下,現代印度種下了抵制現代化、仇視西方的種子。直到今天,甘地粉絲仍是印度不可忽視的存在。尼赫魯執政時期,印度民族主義情緒達到狂熱。印度一度想充當第三世界國家領袖,為此牽頭搞出“不結盟運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國,事實上印度都沒遵守。冷戰時期,印度和蘇聯走得很近。911以後,印度又是美國在南亞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菁城子

印度的硬傷簡直太多,想成為一流大國還差得遠。印度社會的基礎設施非常的爛。路沒有路,車沒有車,電沒有電。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發展工業,怎麼招商引資?俗話說得好,要致富先修路。印度不僅缺少正兒八經的路,同時還缺少非常必要的配套設施(比如廁所)。印度人自己可以在馬路邊自行解決,但總不能讓來投資和做生意的外國人和他們一樣吧?配套設施這麼差,很多人對到印度投資直接就望而卻步了。

此外,印度經濟發展水平不咋地,但卻急著趕著買武器,耗費了巨大的物力和財力。印度2017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勉強能夠得上一萬元人民幣,人均國民收入是很低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政府雖然採取了多項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但是確是杯水車薪,經濟發展並沒有很大的起色。國家財力不夠,印度政府竟然不斷強化在軍事方面的投入,軍費的投入一年比一年的高,這讓印度的經濟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最後,印度人的性格非常的懶散和散漫,不管國家經濟發展怎樣,也不管自己能掙多少錢,他們都不是太在乎,也沒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的進取心。經濟發展的好不好,自己窮不窮,他們才不在乎,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才是他們最看重的。


元龍解局

四月初至中旬我在印度旅遊,從加爾各答往北走,遊遍了北印最主要的城市和地區,多次遇到氣溫高達37度以上,在德里的幾天,氣溫更達到了42度。帶領我們的導遊說,我們這個團離開後,他就該休假了。因為到11月以前,很少有大量遊客去印度,因為太熱了。乾旱少雨、沙化現象嚴重,土地貧瘠,沿途常見。

印度有13億人口,是一個名符其實的人口大國,國土面積卻只有320萬平方公里,大部分處於熱帶地區。一個如此規模的大國,又處在如此炎熱的自然環境中,國民的思維邏輯和生活習慣、對自己和對神的態度,自然深受影響。我走過60多個國家,不得不說,印度是我到過的最髒亂差的國家。許多印度人,對來生的嚮往超過對現實生活的重視,想來這會影響到他們在今世的勤勞和創造力。

印度沒有全國性統一的語言,印地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全國卻只有約30%的人使用。除了英語是第二官方語言,被廣泛用於政府管理和商務活動中,另有22種語言為印度附加官方語言。所以印度的憲法,有22個不同語言的版本。每個邦或者大區,都有自己的一種以上官方語言。事實上,印度現在依然在使用的語言有2000多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同樣還在鮮活地使用著。

另一個讓人驚訝的數字是,印度有212個民族。這些民族的人,信仰十數種宗教。除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這些誕生於印度的,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在這裡都有自己的信徒。所以,印度又被稱為全球罕見的民族學、語言學和宗教學博物館。信徒最多的自然是印度教,往下排依次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和拜火教。

種姓制度在印度依然堅不可摧,在印度社會形成了許多壁壘和限制。綜上所述,印度發展的硬傷,個人認為不外幾點:封建落後束縛社會創造力的種姓制度、火熱乾旱的自然條件、文化和宗教的過度分裂使國家難以形成合力打造實力。

印度至今有30%的人口生活在世界銀行規定的貧困線以下,5歲以下兒童中,近40%營養不良體重不達標。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全國人口中,營養不良的人口數高達15%。約1800萬印度人,依然過著奴隸般的生活。販賣人口、童工、大規模組織的乞討等社會問題,十分嚴重。單是童工的數量,就不下1000萬,據稱這已經是歷年來最低的數字。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數據,印度成人的文盲有足足3億。6歲至14歲的兒童,入學率雖然接近100%,輟學率卻高達31%。


世界真的很大

印度之所以成不了一流國家,【小哥哥】認為,背後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能力跟不上野心。印度的創新能力不足,但野心一直很大,自主研發能力不夠,到處東抄西抄,沒有自己的東西,形成不了核心競爭力。



二是,社會架構和發展理念跟不上時代進步潮流。儘管自詡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但印度的民主有許多硬傷,包括長期存在的社會架構問題,如種姓制度的存在、以及男尊女卑等觀念的存在,使印度目前很多女性勞動力不能解放,經濟增長乏力。



三是,社會管理低效,國際形象差,尤其是民眾的法制觀念淡薄,自我約束性差,動不動就曝出,女性遭性暴力案件,使得社會的營商環境不佳,在國際上的口碑不好,嚴重影響印度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在許多人心目中,印度至多稱得上是三流國家。



四是,外交戰略失誤,導致在國際上發展通道不暢,遭遇阻力。一直以來,印度希望與日本和美國等國捆綁,打壓周邊小國,這也使得印度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小哥哥打算盤

這個問題首先牽扯兩個概念,一個是硬傷,另一個是一流大國。

首先,所謂硬傷,應該是難以克服的,長期性的發展障礙。就印度而言,印度本身領土廣闊,人口眾多,發展潛力巨大。但印度內有種姓制度,民族紛爭,宗教矛盾等多重製約,外有死敵巴基斯坦的牽扯,這都是印度面臨的長期性發展障礙,可謂印度的硬傷。此外,印度長期奢望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將自己的發展潛力視作自己的現實實力,在外交上做出一些超出自身實力地位的行為,這也是印度面臨的發展障礙。

其次,對於一流大國,難有具體衡量標準。如果看領土面積(印度世界第七),人口總量(世界第二),經濟總量(世界第七,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軍事實力(軍隊規模世界前五),印度已經是大國了。但即便印度人自己,還是認為印度有更大的潛力,認為印度要做世界大國,認為21世紀屬於印度。因此,現在的印度,雖然是公認的大國,但無論是世界輿論還是印度自己,都不會將現在的印度視為世界強國,也許只能算一個有一定世界影響力的地區大國。

綜合看,印度確實有 “硬傷”,但現在不是一流大國,並不等於以後成不了一流大國。事實上,印度還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從當前發展態勢看,印度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世界一流大國,也就是印度人自己所說的有聲有色的大國。


西域都護

印度一直想成為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目前也成越來越向著這一目標邁進。要成為一流大國要滿足領土、人口、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條件。

從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印度具備了成為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的條件。儘管領土面積沒法和中美俄相比,但也遠遠超過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人口數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二,大有超過中國的勢頭。

不過在科技方面,印度還難以成為世界大國。儘管印度的IT人才為世界矚目,但精英人才大多外流,而且印度的製造業比較落後,難以支撐其大國重器,這也是導致印度的國防工業比較薄弱的原因。在經濟方面,印度雖然經濟總量的世界排名不斷上升,但人均GDP排名還很低,總體貧困且貧富差距風險。在軍事實力方面,印度通過向美俄購買軍火,軍事實力不錯,但是難以實現國防自主。

除了上述因素外,印度的種姓制度、地方勢力等因素也限制了印度成為一個世界一流大國。印度的種姓制度使得內部晉升受到天花板限制,社會活力受到壓抑。地方勢力強大使得中央政府受限,難以整合全國力量衝擊世界一流大國。所以印度可能成為大國,但很難成為一流大國。


凌勝利

所謂印度的硬傷就是印度自身無法改變的缺陷,即使印度政府付出再大努力也無法改變;而如果印度政府可以輕易改變或者付出巨大努力而可以改變的缺陷則不可以成為印度之硬傷。以此觀之,在成為一流大國方面,是什麼印度不能改變的呢?主要有地緣環境、戰略文化兩方面。

第一,印度的地緣環境惡劣,這個印度只要存在一天,就會受到其惡劣地緣環境制約。三方面,內部分裂的特質;地區與巴基斯坦解不開的死結,還有就是處於一個世界大國關注之地。首先是內部分裂特質,印度素來統一時間很短,如果放在歷史座標中,當今所謂統一的幾十年只不過是幾千年之中的一個小水滴,未來如果分裂了,那幾流大國都不是了。其次,與巴基斯坦的爭鬥恐怕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印度將巴肢解,嚴重削弱了巴,但是滅掉,還不可能。再次,南亞及印度洋是重要的商貿路線和石油路線,世界很多大國都將眼光投向這裡,以前大英帝國還將印度直接佔領了。現在雖然說沒有大國發動對印滅國戰,但是如果大國們在此地增強存在,印度也會在軍力和政治精力上耗費更多的資源去“平衡”諸國,求得一個心理平衡。大國在印度洋的存在也是印度無法改變的。

第二,對抗性戰略文化,印度繼承了大英帝國的對抗性戰略思維,雖然具體行為可能不一樣,但是這種戰略思維根深蒂固。控制周邊小國,打壓南亞其他大國,防範域外大國進入南亞,不論軍事、政治還是經濟,都防範。不要說文化容易改變,這玩意看不見摸不著,改起來太難。印度有這種對抗思維,就在無邊的紛擾之中。

至於像人口素質、經濟實力這些,是可變的,不是硬傷。這要下大力度,十幾億人素質提高也不是不可能,經濟方面,現在印度經濟表現非常好,下一步就是持久力的問題了。


北玄武

印度經歷了1991年經濟危機之後,然後政府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明確提出,印度要走向經濟自由化,市場化和全球化。印度實行務實的全方位多元外交,他的指導思想是,使印度成為主導,南亞控制印度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一個強國。

但是印度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他總是想在東西方之間縱橫捭闔,藉助它的地理優勢和嗯制度優勢,同時在西方和東方鑽空子。這種方針使得印度的外交政策缺乏連貫性,也缺少一個作為地區大國和世界大國應有的擔當。很少看到印度在現有的國際體系環境下,進行制度建設,最多也就是想要融入國際制度的一些努力,但是很少有領導力和根本性影響力的體現。

印度政府比較保守,相對於企業界的創新而言,政治領導力不夠。印度國內的種姓制度以及比較惡劣的治安環境,使得印度在投資者看來並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目的地。

印度在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過程當中,把自己跟日本捆綁在一起,這樣的話就體現出缺乏應有的長遠眼光。

印度不加控制的人口政策也使得未來印度國內治理面臨很大的阻力,會限制他綜合國力的體現。


王宏禹

印度不能成為超級大國但主要硬傷在於當年英國政府採取的印巴分治政策。直接把一個可以在未來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的印度一分為三。再加上印度自身的原因。導致了印度始終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一流國家。


1947年由英國聯邦主持,印度和巴基斯坦採取印巴分治政策。印度擁有298萬平方公里國土(印度自己宣稱有328萬平方公里,其中把我國爭議領土和克什米爾加入了進去),而巴基斯坦則擁有88萬平方公里。孟加拉國就擁有14.7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這樣整體算下來整個印度就擁有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英國聯邦堅持的印巴分治政策。並且給印巴之間遺留下來了,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問題,這直接導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因為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問題,兩國之間產生了龐大的內耗。本人認為這是導致印度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眾多原因中最主要的。



因為克什米爾領土問題的歸屬,讓印度和巴基斯坦本身都是印度曾經的聯邦。結果導致了雙方反目成仇。最終的結果就是不斷因為領土爭端發生邊境戰爭。這就導致雙方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針對彼此的方向上。更多的競爭都是想要想方設法的佔據在對方的優勢之上。


假如當年英國政府不採取這樣的分制政策不遺留下克什米爾的問題。那麼印度和巴基斯坦想聯合成為印度聯邦,那麼印度就是國家就會專心致志地發展國內經濟,而且印度還趕上了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也就是戰後的六,七十年代。只是可惜,印度把這樣的最好時機用在了與巴基斯坦的對抗之上。

本人覺得這也是當年英國政府為了不讓印度成為世界一流大國而刻意採取的政策。其實這樣的政策,英國不止做了印度這一次,在對我國的藏南地區英國同樣使用了,這樣卑劣的手段。這與美國當年阻撓我們解放臺灣的目的如出一轍!



當然,印度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國,還有這其國內的內在因素,比如印度的人口素質問題。雖說,印度擁有13億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但是這樣的大國並沒有把人口的才智和優勢發揮出來。而且是印度的很多,人口都處於貧困線以下,和文盲當中。這樣就嚴重拖累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