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石油戰爭中的第一滴血——莫名其妙的查科戰爭

更了好久的科幻,終於有第一彈正兒八經的歷史,今天我們來講講南美洲現代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查科戰爭。

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人類第一次為爭奪石油而爆發的大規模流血戰爭。

查科地區位於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脈以東,亞馬遜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但人煙稀少、缺乏物產。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對格蘭查科北部約26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

1884年,智利、玻利維亞、秘魯三國爆發“南美太平洋戰爭”。戰爭中,智利擊敗玻、秘聯軍。戰敗的玻方被迫將唯一的出海口割讓給智利,由海洋國家變成內陸國。此後,飽受“無海”困擾的玻利維亞開始致力於“重獲出海口”的努力,北查科的戰略價值開始顯現——巴拉圭河流經北查科,如果能取得巴拉圭河的航行權,就等於擁有一條新的入海通道。不過,這要求玻利維亞對北查科實現完全控制。

人類在石油戰爭中的第一滴血——莫名其妙的查科戰爭

查科地區位置示意圖

到了1928年,另一則消息給本就極為微妙的地區局勢火上澆油。美孚石油公司宣佈,在北查科地區勘探到大量石油儲量。兩國為爭奪石油資源紛爭愈加激烈,從1928年起,兩國之間頻頻發生武裝衝突。而世界主要石油巨頭以及鄰近國家也捲入其中,美孚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維亞,英荷殼牌公司和阿根廷則支持巴拉圭。

人類在石油戰爭中的第一滴血——莫名其妙的查科戰爭

落後的巴拉圭軍隊

戰爭過程

戰爭初期,巴拉圭由於戰爭準備不足且裝備陳舊,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沒有槍支而使用彎刀作武器。巴軍因而明顯處於下風。1932年8月初,巴拉圭進行全國總動員,總兵力從3000人迅速擴充到6萬人。由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中校指揮,於1932年8月12日收復皮蒂安圖塔,1932年9月底收復博克龍,1932年10月23日奪取了玻軍前線指揮部阿爾塞要塞,殲玻軍1200人。1932年12月,玻軍改由德國將軍漢斯·孔特(HansKundt)指揮。1933年初,玻軍集中兵力進攻巴軍要塞納納瓦,久攻不克,雙方損失慘重。

人類在石油戰爭中的第一滴血——莫名其妙的查科戰爭

巴拉圭傷員

1933年5月10日,巴拉圭正式對玻利維亞宣戰。埃斯蒂加里維亞經數月準備,於1933年10月指揮2.5萬名巴軍在7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起反攻,至12月中旬把戰爭推向玻利維亞佔領的查科地區,殲玻軍2個師、俘獲8000人。玻軍遭此慘敗後,由佩尼亞蘭達將軍接替孔特負責指揮。1934年1月,巴軍向皮科馬約河左岸玻軍要塞巴伊維安發起進攻。1934年3~7月,雙方在此展開血戰。1934年11月17日,巴伊維安失陷。至年底,巴拉圭控制歸屬有爭議的北查科地區。

1935年1月中旬,巴軍進入玻境,推進到帕拉佩蒂河畔。1935年2月,玻軍從比亞蒙特斯發起反攻,將巴軍擊退。此時雙方都損失慘重,均無力再戰。

人類在石油戰爭中的第一滴血——莫名其妙的查科戰爭

諷刺查科戰爭的漫畫

戰爭結束

1935年6月,在國際聯盟和周邊國家的調停下,玻、巴雙方實現停火。1938年,兩國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簽訂了《查科和約》。巴拉圭獲得北格蘭查科地區約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稱之為“查科地區”(Chaco);玻利維亞獲得約8萬平方公里,並得到經巴拉圭河進入大西洋的航行權。阿根廷外長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因成功調解這次戰爭而獲得1936年諾貝爾和平獎。

人類在石油戰爭中的第一滴血——莫名其妙的查科戰爭

人類在石油戰爭中的第一滴血——莫名其妙的查科戰爭

今天貧瘠的查科地區

歷經3年的查科戰爭,使兩國共死亡10萬餘人,其中玻方約6萬人,巴方約4萬人,超過了這兩個小國每年的人口增長數,使這兩個本不發達的南美國家被拖到了崩潰的邊緣。而對於戰敗玻利維亞的損失更加慘重,加上1883年硝石戰爭的失敗,玻利維亞自獨立後已經喪失了約50%的領土。

為了在戰爭中取勝,兩國不惜大舉借債,僅玻方借債便高達2.28億美元。作為債權方,美孚石油公司等跨國企業在戰後加深了對兩國經濟的控制,而維克斯等國際軍火商更是直接從戰爭中獲取暴利。另外,阿根廷、美國等國作為調停核心,藉機在南美樹立起了威望。

最最諷刺的是,這場石油戰爭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大油田”今天的查科依然貧瘠

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如果說這場戰爭還能告訴我們什麼的話,那就是:作為小國,永遠不要把自己當成大國間博弈的砧板。

送給半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