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其少數民族政權的特性,其邊疆政策相對於以往中原漢族王朝還是有著顯著的不同。在統治範圍上它遠遠超越了明朝,對漠北、東北、西北等明朝未能有效控制的區域實現了完全的統治,對於現代中國疆域的確定有他不容抹殺的貢獻。然而在統治的背後我們會發現對於不同邊疆區域,清政府採用了不同的策略,這其中有些是利於一時的短見,有些是功在千秋的智舉,筆者就此針對清廷的東北、蒙古、臺灣、新疆的策略試著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清朝的對外擴張以及東北、蒙古的限制線

關東三省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清代黑龍江、吉林、奉天地圖

關東三省,清時稱黑龍江、吉林、奉天(現稱遼寧)。清朝作為一個由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於其少數民族封建政權的維穩的需求,一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占人口絕大多的漢族進行著控制。它考慮到政權的根基有可能被顛覆,也因為有數百年前黃金家族退回大漠的故事,認為必須也給自己留一條退路,所以清廷將關東三省劃為禁區,不允許關內漢人輕易出關。但如果熟悉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關東三省尤其是人口最為密集的遼河流域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納入燕國的統治範圍,甚至在西漢武帝、昭帝時代,中原王朝通過漢四郡的設置,將統治範圍從遼東擴展到了朝鮮半島北部,可以說漢族在遼東定居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而明代由於邊防需要,廣泛的在遼東設置衛所、開展軍屯更是加速了遼東的經濟發展。

回過頭來再看下滿洲人的祖居地,其前身明代女真人按地理位置和社會發展程度可以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分佈在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抵鴨綠江邊。海西女真分佈於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轉彎處。東海女真即野人女真分佈於建州、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地區,大體從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龍江流域,東達海岸。愛新覺羅家族就出自建州女真。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明末女真分佈

對比兩個信息我們可以發現撫順以西的遼寧大部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國土,大量的漢族人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不息。滿洲統治階層當時出於保護龍興之地的考慮禁止漢人入關完全是一種忽視歷史、忽略邊疆建設的做法。而這也導致了晚清國力衰退的時候,東北落後的經濟水平、稀少的人口密度,完全不能對沙俄的持續滲透形成有效的抵抗,以至於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落入沙俄手中。而日本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做過類似的事,但是偽滿洲國建立時東北已經通過清末及民國初年的發展成為了中國首屈一指的工業基地,經濟發展水平,鐵路網密度,文化教育水平橫向對比當時中國其他區域,有著很大的優勢,因此雖然日本通過武力佔領了東北地區,但民族文化的紮根,經濟教育的保障決定了日本的文化同化政策必然會失敗。

蒙古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清代蒙古

蒙古包括現蒙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所處的區域。漠南蒙古不僅是在漢唐這類中原王朝強勢進攻草原遊牧民族的時候是國土一部,甚至明初時期朵顏三衛、開平衛等衛所的設置,也讓漠南一直處於中央政權的有效控制下,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甚至被朱棣收編參與了靖難之役,可以說,漠南一直以來都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區域。

而清王朝贏得天下進程,是首先征服蒙古,搞定朝鮮後,才在1644年藉著李自成攻入北京這一契機大舉入關的。因此在這一階段籠絡蒙古,大力宣揚滿蒙一家,一同進攻明朝是清廷的主要策略。作為這一策略的具體反映,蒙古科爾沁、扎魯特等部長期與清朝王室聯姻,而蒙古諸部也在入主中原的各大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蒙古騎兵

起來清朝對蒙古確實另眼相待,但其實沒有哪個大一統王朝不擔心草原遊牧民族的強大,清朝完成統一後自然也不例外。

對此清朝採用了幾大措施:

在經濟上禁止內地人出關種地和經商,內地出關經商者必須持有理藩院發的票證,而且限定一年期限,不準滯留各部娶妻生產。

行政上清朝對蒙古人採用盟旗制,對漢族遷入人口則採用府縣制,同時規定蒙古人到內地只能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六處入關。入關時登記人數,出關時仍照原數放出。以隔絕遷入的漢族與原住民的交往,強化控制。

在文化上,首先禁止禁止蒙古人學習和接觸漢文化,其次在蒙古地區大力提倡喇嘛教,同時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賦稅負擔,這一政策實際上鼓勵了廣大平民棄俗從僧,配之以對於每家對喇嘛數量的行政要求,最終以宗教之名實現了蒙古人口的負增長,同時也造就了蒙古地區經濟文化上的長期落後。而一個國家維持統一最重要一點就是文化的互相融合,長期閉塞的狀態、民國的政治混亂以及二戰後的大國博弈最終造成外蒙地區的獨立。

臺灣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清代臺灣

一部南明抗清史,後半部分主要有西南地區的張獻忠義子孫可望、李定國以及東南地區的鄭成功寫就。西南的原大西軍勢力雖然被吳三桂最終攻滅,但是東南的鄭氏集團卻由於孤懸海外,同時擅長水戰,即使鄭成功早逝,西南抗清旗幟倒下,也在鄭經統率下頑強支撐了近二十年。

這二十年間,鄭經在臺灣發展墾殖,寓兵於農,興修水利,開辦教育,更有許多新建的居民點成為近代臺灣城市的孵化器。而在行政上,鄭經沿用明制,起衙署,勸農工,禁淫賭,計丁庸,嚴盜賊,對地方進行了有效的統治。對於當地土著,鄭經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方針,並通過減免徭役的鼓勵原住民進入學堂學習,成功安撫感化了大量土著居民,鄭氏臺灣二十年的歷史中,除了個別土地爭執以外,當地土著與新入臺軍民都能相安無事。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鄭經

1683年施琅率軍登臺,鄭經子鄭克塽降清,剃髮易服,臺灣再次納入大一統王朝的統治,然而由於清政府的橫徵暴斂,臺灣起義不斷,尤以康熙末年朱一貴起義和乾隆末年林爽文起義影響範圍最大。

清朝在臺建立統治後,臺灣雖然有著福建廣東大量人口的湧入,經濟發展迅速,但是清廷的治臺方略主要仍是依循內地的統治情況,消極的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並且視情況先鼓勵人民開墾,其後再由官方在隨後設治行政單位,或是依據軍事的需求來調整,這種變相的限制生產政策既是由於臺灣是明末清初抗清基地,也是受到連續的農民起義的影響。

這一政策直到1874年明治維新中的日本出兵臺南而更改,此後清廷雖然通過臺灣建省、改組政府機構,開展土地人口調查,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措施加速了臺灣的建設,但受限於財政困難、政府長官的頻繁更換等原因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最終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自此臺灣進入了日治時期。

新疆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清代新疆

新疆古稱西域,漢武帝為了徹底擊敗匈奴,提出了“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

”的策略。通過張騫李廣利在外交和軍事上的雙管齊下,最終在公元前60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現新疆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自此漢族與西域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進行著持續深入的融合。詩仙李白的出生地也有觀點認為其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側面反映了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繁榮程度。

然而自唐以後,西域大部已不再是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兩宋是一段相對分裂的階段,自不必說。元朝時期,由於四大汗國互不歸屬,大都的號令也難以節制察合臺漢國控制下的西域各地。明朝在西域的統治也侷限與哈密以東。因此清朝入關時雖然完成了對明朝、蒙古、西藏等地的征服,但是西域仍處於準噶爾汗國的統治下。為了應付潛在的威脅,康熙、雍正、乾隆連續對西域用兵,征服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後,清朝正式確立了對西域的統治,也因為故土新歸的緣故,乾隆最終也將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清與準噶爾對立形勢圖

清廷對新疆的治理,在規模和深度上都遠勝於此前歷代大一統王朝。其在新疆開展了大規模的屯田,統一了幣制和財稅制度,為人口的增長遷移創造了前提條件。而人口的持續增長、財政管理的健全也為商業的繁榮、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而1877年,左宗棠擊敗沙俄,清廷在新疆建省更是讓其發展速度達到了歷史的新高。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清朝的邊疆政策有功有過。首先清廷確實對奠定現代中國的疆域起了重要的作用,對內外蒙古、新疆、西藏、東北、臺灣等邊疆地區實現了比以往歷代王朝都更為深入有效的統治。在新疆,清朝實現了相對其他邊疆區域而言最為穩健持續的統治,這也為左宗棠在1877年的勝利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但其限制東北、蒙古的發展,造成了當地長期的閉塞落後,在危機來臨時,國家也難以真正的守住這些發展滯緩的區域,失地數百萬,這一過錯,清廷也躲不過去。對於臺灣,雖然清廷沒有限制人口流入,但是其不鼓勵發展的態度也直到1874年日本進犯以後才發生轉變,而這時顯然留給臺灣的時間已經不多了,20年後臺灣正式被日本佔領,日據臺灣達50年之久。

清朝的邊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還是降低了列強入侵的難度?

1840年-1911年清朝喪失領土明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