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其少数民族政权的特性,其边疆政策相对于以往中原汉族王朝还是有着显著的不同。在统治范围上它远远超越了明朝,对漠北、东北、西北等明朝未能有效控制的区域实现了完全的统治,对于现代中国疆域的确定有他不容抹杀的贡献。然而在统治的背后我们会发现对于不同边疆区域,清政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这其中有些是利于一时的短见,有些是功在千秋的智举,笔者就此针对清廷的东北、蒙古、台湾、新疆的策略试着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清朝的对外扩张以及东北、蒙古的限制线

关东三省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清代黑龙江、吉林、奉天地图

关东三省,清时称黑龙江、吉林、奉天(现称辽宁)。清朝作为一个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其少数民族封建政权的维稳的需求,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占人口绝大多的汉族进行着控制。它考虑到政权的根基有可能被颠覆,也因为有数百年前黄金家族退回大漠的故事,认为必须也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所以清廷将关东三省划为禁区,不允许关内汉人轻易出关。但如果熟悉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关东三省尤其是人口最为密集的辽河流域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纳入燕国的统治范围,甚至在西汉武帝、昭帝时代,中原王朝通过汉四郡的设置,将统治范围从辽东扩展到了朝鲜半岛北部,可以说汉族在辽东定居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而明代由于边防需要,广泛的在辽东设置卫所、开展军屯更是加速了辽东的经济发展。

回过头来再看下满洲人的祖居地,其前身明代女真人按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程度可以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分布在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海西女真分布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转弯处。东海女真即野人女真分布于建州、海西女真以东和以北地区,大体从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龙江流域,东达海岸。爱新觉罗家族就出自建州女真。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明末女真分布

对比两个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抚顺以西的辽宁大部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国土,大量的汉族人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不息。满洲统治阶层当时出于保护龙兴之地的考虑禁止汉人入关完全是一种忽视历史、忽略边疆建设的做法。而这也导致了晚清国力衰退的时候,东北落后的经济水平、稀少的人口密度,完全不能对沙俄的持续渗透形成有效的抵抗,以至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落入沙俄手中。而日本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做过类似的事,但是伪满洲国建立时东北已经通过清末及民国初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铁路网密度,文化教育水平横向对比当时中国其他区域,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虽然日本通过武力占领了东北地区,但民族文化的扎根,经济教育的保障决定了日本的文化同化政策必然会失败。

蒙古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清代蒙古

蒙古包括现蒙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所处的区域。漠南蒙古不仅是在汉唐这类中原王朝强势进攻草原游牧民族的时候是国土一部,甚至明初时期朵颜三卫、开平卫等卫所的设置,也让漠南一直处于中央政权的有效控制下,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甚至被朱棣收编参与了靖难之役,可以说,漠南一直以来都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区域。

而清王朝赢得天下进程,是首先征服蒙古,搞定朝鲜后,才在1644年借着李自成攻入北京这一契机大举入关的。因此在这一阶段笼络蒙古,大力宣扬满蒙一家,一同进攻明朝是清廷的主要策略。作为这一策略的具体反映,蒙古科尔沁、扎鲁特等部长期与清朝王室联姻,而蒙古诸部也在入主中原的各大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蒙古骑兵

起来清朝对蒙古确实另眼相待,但其实没有哪个大一统王朝不担心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清朝完成统一后自然也不例外。

对此清朝采用了几大措施:

在经济上禁止内地人出关种地和经商,内地出关经商者必须持有理藩院发的票证,而且限定一年期限,不准滞留各部娶妻生产。

行政上清朝对蒙古人采用盟旗制,对汉族迁入人口则采用府县制,同时规定蒙古人到内地只能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六处入关。入关时登记人数,出关时仍照原数放出。以隔绝迁入的汉族与原住民的交往,强化控制。

在文化上,首先禁止禁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文化,其次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喇嘛教,同时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赋税负担,这一政策实际上鼓励了广大平民弃俗从僧,配之以对于每家对喇嘛数量的行政要求,最终以宗教之名实现了蒙古人口的负增长,同时也造就了蒙古地区经济文化上的长期落后。而一个国家维持统一最重要一点就是文化的互相融合,长期闭塞的状态、民国的政治混乱以及二战后的大国博弈最终造成外蒙地区的独立。

台湾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清代台湾

一部南明抗清史,后半部分主要有西南地区的张献忠义子孙可望、李定国以及东南地区的郑成功写就。西南的原大西军势力虽然被吴三桂最终攻灭,但是东南的郑氏集团却由于孤悬海外,同时擅长水战,即使郑成功早逝,西南抗清旗帜倒下,也在郑经统率下顽强支撑了近二十年。

这二十年间,郑经在台湾发展垦殖,寓兵于农,兴修水利,开办教育,更有许多新建的居民点成为近代台湾城市的孵化器。而在行政上,郑经沿用明制,起衙署,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严盗贼,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对于当地土著,郑经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方针,并通过减免徭役的鼓励原住民进入学堂学习,成功安抚感化了大量土著居民,郑氏台湾二十年的历史中,除了个别土地争执以外,当地土著与新入台军民都能相安无事。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郑经

1683年施琅率军登台,郑经子郑克塽降清,剃发易服,台湾再次纳入大一统王朝的统治,然而由于清政府的横征暴敛,台湾起义不断,尤以康熙末年朱一贵起义和乾隆末年林爽文起义影响范围最大。

清朝在台建立统治后,台湾虽然有着福建广东大量人口的涌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清廷的治台方略主要仍是依循内地的统治情况,消极的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并且视情况先鼓励人民开垦,其后再由官方在随后设治行政单位,或是依据军事的需求来调整,这种变相的限制生产政策既是由于台湾是明末清初抗清基地,也是受到连续的农民起义的影响。

这一政策直到1874年明治维新中的日本出兵台南而更改,此后清廷虽然通过台湾建省、改组政府机构,开展土地人口调查,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措施加速了台湾的建设,但受限于财政困难、政府长官的频繁更换等原因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自此台湾进入了日治时期。

新疆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清代新疆

新疆古称西域,汉武帝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提出了“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的策略。通过张骞李广利在外交和军事上的双管齐下,最终在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现新疆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自此汉族与西域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进行着持续深入的融合。诗仙李白的出生地也有观点认为其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侧面反映了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程度。

然而自唐以后,西域大部已不再是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两宋是一段相对分裂的阶段,自不必说。元朝时期,由于四大汗国互不归属,大都的号令也难以节制察合台汉国控制下的西域各地。明朝在西域的统治也局限与哈密以东。因此清朝入关时虽然完成了对明朝、蒙古、西藏等地的征服,但是西域仍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下。为了应付潜在的威胁,康熙、雍正、乾隆连续对西域用兵,征服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后,清朝正式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也因为故土新归的缘故,乾隆最终也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清与准噶尔对立形势图

清廷对新疆的治理,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远胜于此前历代大一统王朝。其在新疆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统一了币制和财税制度,为人口的增长迁移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人口的持续增长、财政管理的健全也为商业的繁荣、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而1877年,左宗棠击败沙俄,清廷在新疆建省更是让其发展速度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清朝的边疆政策有功有过。首先清廷确实对奠定现代中国的疆域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内外蒙古、新疆、西藏、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实现了比以往历代王朝都更为深入有效的统治。在新疆,清朝实现了相对其他边疆区域而言最为稳健持续的统治,这也为左宗棠在1877年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其限制东北、蒙古的发展,造成了当地长期的闭塞落后,在危机来临时,国家也难以真正的守住这些发展滞缓的区域,失地数百万,这一过错,清廷也躲不过去。对于台湾,虽然清廷没有限制人口流入,但是其不鼓励发展的态度也直到1874年日本进犯以后才发生转变,而这时显然留给台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20年后台湾正式被日本占领,日据台湾达50年之久。

清朝的边疆策略是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还是降低了列强入侵的难度?

1840年-1911年清朝丧失领土明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