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掌握這3點,使用小青龍湯方能效如桴鼓

張志遠教授,山東德州人,山東省名老中醫。他從醫70餘年,在應用小青龍湯方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國醫大師張志遠:掌握這3點,使用小青龍湯方能效如桴鼓

01//入煎劑五味子需打碎用

《傷寒論》中乾薑、細辛、五味子是治咳常用藥。張志遠認為五味子酸甜苦辛鹹五味俱全,但辛味尤為重要。他曾長期擔任《傷寒論》的講授工作,也給“西學中”的同志們講授此課。“西學中”的同志們學習熱情很高,經常品嚐、研究中藥之性味。有學生曾問及五味子酸甜苦鹹都能嚐出來,但嘗不出辣味是何原因?張志遠認為是五味子沒有打碎,故嘗不出辣味。

五味子的辣味在仁中,不打碎則無辣味且不起辛散作用。用小青龍湯治哮喘必須把五味子打碎,有了辛味服20g、30g均可,且服用之後不會出現憋氣甚至喘得更厲害的狀況。

張志遠認為此說張錫純先生早已有言,並非出於家傳。《醫學衷中參西錄》曰:“五味子,性溫,五味俱備,酸、鹹居多。其酸也能斂肺……凡入煎劑宜搗碎,以其仁之味辛與皮之酸味相濟,自不至酸斂過甚,服之作脹滿也。”

張志遠之所以重申此問題原因有三,一是科班出身的學生很少聽老師講課之時提及此事;二是現今著名的傷寒家亦少提及;三是藥房配藥時醫生若不註明打碎,藥房司藥人員不會主動給打碎。

所以有必要提醒年輕大夫入煎劑時五味子需註明打碎,如果不打碎藥效就得不到發揮。

按:方以小青龍湯去桂枝、芍藥、甘草加橘紅、款冬、川貝、露蜂房。橘紅、款冬二藥性溫,潤肺下氣、化痰止嗽;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射干性味苦辛,均主咳逆上氣;蜂房除攻毒、殺蟲、止癢外,還有止咳平喘之效。該方之特色是以大量五味子斂肺止咳。

02//小青龍湯中細辛可過錢

古語云:“細辛不過錢,過錢人命懸。”但張志遠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用小青龍湯時3g細辛量太小,杯水車薪,救不了“火”。在複方中,他常用10g,少時也要用6g。為穩妥起見可以陸續加量,從4g開始到10g。

張志遠認為此方用藥與病機相契,但療效欠佳,問題當是出在藥量上。經過思考認為該病病機為水飲阻塞,溫肺化飲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溫通的力度不夠,應加大溫通的力度。遂將療效寄託於細辛,將其用量上升至12g,又飲5劑諸症漸消。

1964年張志遠參加全國中醫教材修審會議,住在河北江淮旅社。當時有一服務員患老慢支哮喘請賜一方,他欣然應允診治後處以小青龍湯加減。時同住一室參加教材修訂的山西老同志亦為傷寒專家,年齡較他大,開方之時在旁細心觀看,待服務員走後,他對張志遠說剛才方中細辛開8g量稍少些,服後效果可能稍差。

張志遠隨即虛心求教,老同志說此服務員為一老慢支患者,據我之經驗,細辛最少得用至15g,方能收較好效果。張志遠聽後十分感激,知道老同志與其如此交流有提攜之意。張志遠回憶他的老師、祖師爺應用小青龍湯時,也常將細辛開至18~20g,但指出一定要根據病情來用,謹慎為好,但也不能因“細辛不過錢,過錢命必懸”就畏手畏腳,此法在應用上是有條件的。

按:“細辛不過錢”之說源於宋·陳承《證類本草》引《本草別說》載‘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用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明確指出“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是其應用準則。現代研究表明,細辛揮發油有毒性,但也是其有效成分,入煎劑煎煮後揮發油大量揮發,毒性減低。張志遠從實踐角度證明,入湯劑時細辛的用量不可困於“不過錢”之說。

03//用生麻黃、炙麻黃之分別

《傷寒論》小青龍湯所用麻黃只註明“去節”,未明言用生麻黃抑或是炙麻黃。張志遠認為凡是不惡寒且無汗用生麻黃,若病人有汗則用炙麻黃。若患者哮喘時間較長且屢治不愈可用生麻黃。

孫先生之方有三大特色,一是用細辛15g,二是用30g五味子(打碎),三是用生麻黃。張志遠父親稱讚孫老先生開的方子用量老到,實屬佳方。但也提出建議,因患者無表證是否可以不用生麻黃,改用炙麻黃治喘。孫老生雲:此方開生麻黃之經驗來自師傳,也是其拿手好戲和得意之處,不可更改。他解釋此患者哮喘時間較長,已請多位大夫診治屢治不愈,因此用炙麻黃雖能定喘但力量不夠,此亦為患者每次服藥均見效但疾病不除根之原因,哮喘仍舊發作,故該方不用炙麻黃而用生麻黃。之所以用生麻黃,不是用其解表而是用其定喘,故不必顧慮麻黃髮大汗且有亡陽之虞,因方中有30g五味子制約此藥。

患者服1劑藥喘即止,3劑藥症消人安。張志遠認為此方用五味子雖然打碎,但30g的量依然能制約麻黃,所以孫先生不用炙麻黃而用生麻黃其妙在此。而張志遠之臨床經驗值得年輕大夫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