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来,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别过来,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邵长宇专栏】

别过来,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别过来,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你疯了吗,不能这样,同学们都在教室里等着你呢!”

“别靠近我,我不用你管!”

教学楼的楼顶上,美玲站在滴水沿傍边,情绪非常激动,欲轻生。这边,班里两个女同学苦苦的哀求着。

“你别往那走了,我求求你了。我给你跪下好不好,我给你跪下了,你别往那走了!”

美玲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根本不理同学们的哭喊。情绪越发激动,她依然喊着:“你们不要过来,不要管我”

美玲一只脚站在滴水沿下,另一只脚就放在滴水沿上,一上一下仅仅有10公分的距离,一不小心,甚至重心一偏移,立马就会从五楼跌倒地面,后果可想而知。

“孩子,有什么事情给老师说,我们都会帮你的,你是我最亲的学生!”班主任也在极力的抚慰着她。

“孩子,看着我,你不能没有妈妈吗呀!”妈妈也来了。

跳楼、轻生、寻死……此时,初三学生命悬一线。

你为何要抛弃最亲的家人?怎么舍得朝夕相处的同学?而又哪来的向死勇气?

五一假期之后的开学第一天,春薇上学来晚了,没赶上早读。爸爸把车子停在校门口,怎么招呼,春薇就是不下车。一步之遥的距离,并且现在不是正课,是早读,哪个学生没有迟到过,为啥不下车,不来上学?

爸爸一直在陪着她,好心相劝,春薇就像过霜了的叶子,无精打采,默不作声。两手扣在一起,藏在校服袖子里。几缕头发从前额垂下遮挡了眼前的目光,表情木讷,神情有些呆滞,脸色暗黄。爸爸好不容易劝其下车,她又溜到车后,还是执拗不来。

7:28——9:45,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爸爸再怎么说教,也没有劝回春薇。最近一个阶段,春薇不知咋了,隔几天就是不想去上学了,周六周日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静静的呆着。特别从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春薇慢慢地变了,变得寡言少语,变得自我封闭,学习成绩急转直下。

两周前的清明假期,春薇萌生了一个想法:“爸爸,我想去看心理医生。”

“啥!”

爸爸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吓了一跳。

“我的孩子,怎么可能?难道心理真的有问题?”

孩子为啥要主动寻求心理救助?

去年暑假,美玲的情绪波动一直较大,特别姥姥去世后(一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对美玲的打击更大。平时,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没意思”“不想活了”的心思。妈妈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带着美玲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诊断:焦虑障碍。

美玲、春薇……孩子,你们怎么了?

某市文明办、关工委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该市现有未成年人12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9.86%,其中城市孩子有41.8万人,农村孩子有82.8万人,在校中小学生有115万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该市中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为15.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为3.2%;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均排在一、二位;中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及“交往焦虑”等问题,在“情绪状况”的八项指标中都位居前列。

近年来,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日益提升,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常住人口中有200万左右的未成年人,即便是按照15%的全国平均值估算,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人数也达到30万之多,全国至少有6000万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青春期的孩子怎么了?

综合分析,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情绪、行为、品德和情感五个方面。性格失偏。内向、孤僻、抑郁、易冲动,在家暴躁,害怕与外界接触,遇事胆小怕事、脆弱,没有主见,时常固执、任性,时有逆反心理,叛逆情绪较突出。情绪失常。情绪不稳,烦躁,经不起批评,爱发脾气,遇事紧张、焦虑,稍不满足就不断咒骂,发牢骚,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的事情。行为失控。较懒散,不愿意自己动手,怕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不讲卫生,时有脏话、吐痰等不良习惯。身体动作明显,表现坐立不安、课间讲话、做小动作,行为怪异等现象。品德失范。怕受责备,时有不诚实现象;对待师长不知礼貌;易受外界影响,由于好奇心强、生理发育早于心理发育等因素,使部分中学生早恋、吸烟、喝酒,并常表现在公共场所不文明举动;大手大脚,不知节约,浪费现象严重。情感失态。以自我为中心,敏感不安,待人冷漠,不注重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不会从情感上体谅父母、老师,不太理解关爱,也不太会关爱他人,缺乏爱心。

性格失偏、情绪失常、行为失控、品德失范、情感失态这些病态的显现,表明孩子生命生态已严重污染,成长的生命主体在病变。这些心理的病毒正在侵袭着孩子成长的未来。孩子清澈的生命之弘演变成了浊污的生命之患。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中学生心理疾患比例节节攀升的现状呢?一是学习负担的不断增大和家长高期望值带来的压力,让孩子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负荷。二是失去必要的玩耍机会,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缓解和释放渠道。三是缺乏抗挫体验和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四是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阻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五是父母缺乏心理教育和疏导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心理异常缺乏警觉,无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孩子们在高焦虑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变得越来越失趣、退缩和封闭。

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是外显,而根源却是内生的。假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疏导,孩子的生命就会失重,成长就会失常,人生就要跑偏。问题就是这么来的,而当问题已经显现,时机往往已经错过,昨天的因导致了今天的果,矫正和救助往往显现的无能为力。

如何让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把当前的问题看做一面镜子,学会如何阻止问题的演化和病变。

问题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个病态的家庭关系,要么家庭结构缺失,要么家庭关系紧张。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不健康的亲子关系犹如滋养病菌的温床,时间一长,生命就将病变。母亲缺位,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而父亲缺位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家庭关系的紧张,夫妻之间的不和谐更是诱发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父母应当把建立优质的家庭关系当做经营幸福家庭的出发和归宿。

兴趣是避免问题的良方。没有兴趣爱好,精神是空白的,世界是灰色的,生活是暗淡的。浓厚的兴趣,能让生活充满生机,寻常事物会变得很有价值,普通行为也变得很有意义;浓厚的兴趣,能让生命焕发活力,荒原中开辟出崭新绿洲,平凡中创造出伟大奇迹。兴趣驱动生命生长。在广泛的兴趣当中,有意培养阅读和运动这两个兴趣是必要的。成长在一动一静的交替中方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乐章。阅读修心,运动修身。身体健康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心理健康使人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心身是长在一起的,俱佳的身心是生命的最好状态。兴趣是引领灵魂生长的原力,因此,家长要把兴趣作为养育孩子精神气质的高度来培养。

解决“心惑”——给问题找个出路。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困惑、抑郁的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并得到别人真诚的理解和帮助。但是有些教师和家长,仅仅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考试的分数,却很少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更不注重解决心理的困惑,以致造成很多不良事件的发生。心惑宜解不宜结,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春期的必修课,要让每个孩子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适,锻炼心理的韧性,增强自身心理免疫的能力,在成才的道路上绽放生命的异彩。给“心惑”一个出口,搭建一个疏通的渠道,让精神舒畅,情绪抒发,心灵才能安放。

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许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我们要把问题解决在身后,不要让问题跑到面前。当然,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为生命掌灯,为生命引航。

最终,美玲在110的协助下得救了,春薇也在老师的劝说下走进了课堂。

可是,这惊险的一幕真正是一场的生命救赎吗?

走进课堂的春薇真的能走出心灵的樊笼吗?

别过来,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本文作者邵长宇(右) 与肖川教授(左)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