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1

《极限挑战》扎了一次大家的心。

这期的主题是知识改变命运,节目组到了一所上海崇明中学,组织了高三学生的“高考冲刺誓师大会”。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极限男人帮走进学校,让参加誓师大会的高三同学们站成一排,接着,向他们抛出了残酷的6连问(都是跟父母有关的),对于每一问,回答“是”便前进一条线;回答“否”则原地不动。

第一问:你的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吗?

第二问:你的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第三问: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第四问: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拥有过一次出国旅行?

第五问: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你要送你出国留学?

第六问:从小到大你是不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他们是否一直在亲朋面前夸奖你?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每个问题都有人前进,有人不动。差距很快出现。六个问题后,一起出发的人站在了六条不同的线上。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以各自的位置为起点,学生们冲向体育馆,只有前20名才有资格进入馆内拿到礼物。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20名学生到位后,有几个没见到自家孩子的爸妈,明显眼睛红了。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显然,这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弹幕里一直有人说“残酷”,确实残酷,但也特别真实。

就像黄渤说的:“你们之所以站在这条线上,和你们之前的努力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

也许看到这里,你也会感到绝望:落在后面的孩子,难道只能认命了吗?

2

“孔子书包励志助学”公益项目已在匆匆里走过了八年的时光。在这八年里,我们见过无数贫困山区的孩子。

他们是站在最远一条起跑线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疲于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但是生活上穷困无解,父母更不知道如何帮他们的孩子摆脱精神上的贫瘠。有数据统计,在每年大约200万人的6-15岁失学儿童中,其中只有25%的人是因贫困失学,高达75%的比例是因父母观念和个人厌学情绪而主动中断学业;尤其是初升高的阶段,自愿性弃学成为主要原因。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如果站在最远的一条起跑线上,前方是遥遥领先的对手,你会丧失追赶的勇气吗?

自暴自弃吧,反正没人在关心我们,反正我们无法超越对手。

自暴自弃吧,反正父母给我的,就仅此而已,我不可能得到最后的礼物。

自暴自弃吧,反正从来没有被这个世界回应过,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孔子书包励志助学,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对这样想的孩子们说一声:

“不!”

3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落在后面的孩子,难道只能认命了吗?

当然不是。

《极限挑战》里的那个实验,起跑枪响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都在往前冲,

但越是落在后面的,越是拼命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那些差距在一些人看来是致命伤,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是努力向前的决心。原生家庭的差距固然存在,我们无法改变差距,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没有伞的孩子,不是站在原地等雨淋,而是要更加努力。

事实证明,很多跑进前20名的同学,起跑线并不是最前面的那个,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对手!

节目最后黄磊老师说:

我们老有一句词叫:赢在起跑线上。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啊,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是个长跑。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个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前面那6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其实就是最小最小的一毫米。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4

我们希望,孔子书包这样一个文化符号,像一束光,能给予在绝望处孩子以回应和鼓励。

孔子童年时代生活十分贫苦,三岁丧父,他也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帮母亲挣钱养家,脏活、累活都要干。他后来感慨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少年孔子并未因此沉沦,而是立志求学,边劳作边学习,终成一代圣贤。这是一个不被贫困压倒,坚持学习的榜样,是贫困山区那些游荡在失学边缘的少年儿童需要的精神力量。

我站在了离终点最远的那条起跑线上,但我不想输

一个书包也许不能保障孩子一直读到大学,但我们的鼓励与温暖或能使他们用坚韧的力量在生活中学习,坚持完成学业;一个书包也许不能解决家里的贫困问题,但鼓励读书,就会让孩子看见一个不同的世界。

孔子书包励志助学想告诉孩子们,一直有人在你们身边鼓励你们,一直有人在给你们温暖的回应。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起跑线太远,但请不要放弃追赶!

捐赠通道现已开通,助力孩子们在人生的跑道上跑得更快、更远:

(长按二维码进入捐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