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1

《極限挑戰》紮了一次大家的心。

這期的主題是知識改變命運,節目組到了一所上海崇明中學,組織了高三學生的“高考衝刺誓師大會”。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讓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站成一排,接著,向他們拋出了殘酷的6連問(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對於每一問,回答“是”便前進一條線;回答“否”則原地不動。

第一問: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嗎?

第二問:你的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第三問:你的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第四問:你的父母是否讓你擁有過一次出國旅行?

第五問:你的父母是否承諾過你要送你出國留學?

第六問:從小到大你是不是父母心中的驕傲,他們是否一直在親朋面前誇獎你?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每個問題都有人前進,有人不動。差距很快出現。六個問題後,一起出發的人站在了六條不同的線上。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以各自的位置為起點,學生們衝向體育館,只有前20名才有資格進入館內拿到禮物。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20名學生到位後,有幾個沒見到自家孩子的爸媽,明顯眼睛紅了。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顯然,這不是一場公平的比賽。彈幕裡一直有人說“殘酷”,確實殘酷,但也特別真實。

就像黃渤說的:“你們之所以站在這條線上,和你們之前的努力其實並沒有多大關係。

也許看到這裡,你也會感到絕望:落在後面的孩子,難道只能認命了嗎?

2

“孔子書包勵志助學”公益項目已在匆匆裡走過了八年的時光。在這八年裡,我們見過無數貧困山區的孩子。

他們是站在最遠一條起跑線上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疲於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他們的教育問題,不但是生活上窮困無解,父母更不知道如何幫他們的孩子擺脫精神上的貧瘠。有數據統計,在每年大約200萬人的6-15歲失學兒童中,其中只有25%的人是因貧困失學,高達75%的比例是因父母觀念和個人厭學情緒而主動中斷學業;尤其是初升高的階段,自願性棄學成為主要原因。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如果站在最遠的一條起跑線上,前方是遙遙領先的對手,你會喪失追趕的勇氣嗎?

自暴自棄吧,反正沒人在關心我們,反正我們無法超越對手。

自暴自棄吧,反正父母給我的,就僅此而已,我不可能得到最後的禮物。

自暴自棄吧,反正從來沒有被這個世界回應過,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孔子書包勵志助學,這些年來一直在堅持對這樣想的孩子們說一聲:

“不!”

3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落在後面的孩子,難道只能認命了嗎?

當然不是。

《極限挑戰》裡的那個實驗,起跑槍響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都在往前衝,

但越是落在後面的,越是拼命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那些差距在一些人看來是致命傷,在另一些人眼裡就是努力向前的決心。原生家庭的差距固然存在,我們無法改變差距,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沒有傘的孩子,不是站在原地等雨淋,而是要更加努力。

事實證明,很多跑進前20名的同學,起跑線並不是最前面的那個,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對手!

節目最後黃磊老師說:

我們老有一句詞叫:贏在起跑線上。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啊,一定不是場百米賽,一定是場馬拉松,是個長跑。這世上從來沒有一個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前面那6步,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其實就是最小最小的一毫米。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4

我們希望,孔子書包這樣一個文化符號,像一束光,能給予在絕望處孩子以回應和鼓勵。

孔子童年時代生活十分貧苦,三歲喪父,他也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幫母親掙錢養家,髒活、累活都要幹。他後來感慨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少年孔子並未因此沉淪,而是立志求學,邊勞作邊學習,終成一代聖賢。這是一個不被貧困壓倒,堅持學習的榜樣,是貧困山區那些遊蕩在失學邊緣的少年兒童需要的精神力量。

我站在了離終點最遠的那條起跑線上,但我不想輸

一個書包也許不能保障孩子一直讀到大學,但我們的鼓勵與溫暖或能使他們用堅韌的力量在生活中學習,堅持完成學業;一個書包也許不能解決家裡的貧困問題,但鼓勵讀書,就會讓孩子看見一個不同的世界。

孔子書包勵志助學想告訴孩子們,一直有人在你們身邊鼓勵你們,一直有人在給你們溫暖的回應。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起跑線太遠,但請不要放棄追趕!

捐贈通道現已開通,助力孩子們在人生的跑道上跑得更快、更遠:

(長按二維碼進入捐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