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2018年4月4日在中国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揭示了印度教育体系中的一系列不平等问题

。在影片的结尾,有这样一个桥段,主角拉吉在德里文法学院的家长会上给家长及老师深深地上了一课,也给电影前的我深深地上了一课。当拉吉走下舞台时,我和唯一站起来为他鼓掌的米塔一样,为他喝彩。

《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电影主要讲诉,一对出生平凡的时装店夫妇拉吉和米塔参加了印度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幼儿园招生中。米塔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走自己的老路,让孩子和上流社会的孩子一样赢在起跑线,进入高等学府学习英语,拉着丈夫一起学习英语,并且试图跻身上流社会,试图托关系走后门及让神灵保佑,从而让孩子能够进入名牌幼儿园。但他们因为“卑贱”的出生,不断的奋斗换来的只是处处碰壁。

《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偶然之间,拉吉发现了可以通过为孩子申请德里文法学院的贫困生入学名额从而让孩子进入第一幼儿园德里文法学院,为了能够通过德里文法学院的家访审查,夫妻不惜住在了贫民区。在这个贫穷而快乐的地方,拉吉结识了同样在申请德里文法学院贫困生资格的希亚姆,希亚姆夫妇处处维护拉吉夫妇,希亚姆甚至愿意为“破产”的拉吉凑学费而选择“碰瓷”被撞了一身伤。

《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可惜最终视教育为生意的德里文法学院院长却剥夺了希亚姆等贫民区人民的孩子进入德里文法学院的贫困生入学资格,并把这些资格给了类似于拉吉夫妇等这样一批通过“装穷”的方式骗取贫困生入学资格的人。最终拉吉为了给希亚姆的孩子争取入学资格,不惜与院长翻脸,甚至牺牲自己女儿的入学资格。在电影最后,他站在家长会的舞台上为每位家长及老师上了深深地一课,“人人生而平等,教育不分贵贱”。

《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结合印度长期的英国殖民历史,我们逐渐明白为何影片中一直强调流利的英语是印度上流社会的标志,而相反印度的传统舞蹈和本地语言成为了上流社会所唾弃的部分。

早在1858年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开始,以殖民者及后代为首的上流社会阶层和以印度土著及后代为首的贫民阶层的两极分化已经形成。虽然在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但殖民时期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虽然随着印度的经济发展,一大批印度人也逐渐通过自己的努力富了起来,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为新兴的印度富人阶层。但由于历史后遗症,上流社会对英语的追求对印度语言的摒弃依然十分严重。

《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另外战争后期的疯狂增长的人口与因地域、政治等限制而导致的教育院校的进度缓慢的巨大对比也产生了“教育资源稀缺”的现象。所以这成为了影片中一堆家长会为了给孩子争取一张报名表而从凌晨开始在名牌幼儿园的外面为孩子排队的重要原因。

在印度,贫困的人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不像自己一样艰难,而选择竭尽全力为孩子争取高等院校的贫困生申请资格。但在与新兴印度富人阶层的竞争下,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印度富人阶层及英国殖民者的后代才是高等院校入学资格的规则制定者,

他们随时可以选择通过变化规则从而来维护自己阶层的利益。

《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就像影片中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希拉姆及其他贫困人家的家长,他们都是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德里文法学院院长为首的上流社会人士的牺牲品。但影片中“众人皆睡,唯我独醒”的拉吉确用自己的行动指出上流社会观念的错误,用精炼的语言让家长们认识到种族歧视导致的民族意识的流失问题并讲述了

“人人生而平等,教育不分贵贱”的道理,当然最重要的也是为印度贫困人民争取了平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

反观今天的中国,虽然良好的幼教和精英教育依然是富人阶层的所处之物。但每个人依旧尊重我们的中华民族语言——中文,每个人民都有机会享受9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甚至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享受12年义务教育。在这个时代,在互联网普及的中国,生活贫困的老百姓可以通过开网店及做微商来致富。学历不高及就读学校教育质量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网易云课堂等平台去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甚至学习精英教育的知识。

每个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我们不排除在中国依旧有这样一批因家庭经济实力及身份的原因,只能将孩子送入一般的学校。但国家已经较为平等地让13.8亿国人都有机会享受教育,都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而互联网的包容及共享也打通了社会经济阶层的晋升通道。每一位人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及学习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起跑线》:教育不分贵贱,人人生而平等

文章的最后,再次向像影片中的拉吉一样遵从内心抨击不公平的规则和维护弱势群体的一批人致敬。同时也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及互联网,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较为公平的社会,一个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人生的时代。

文字 | 暗香流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