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一季度業績增速達三成,果真如此?

統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你想證明你的觀點時,總會有相應的數據來佐證,即使是同樣的一組數據,如果統計的方法不同,那麼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創業板行業業績增速分化明顯》,我摘取了第一段的內容:隨著一季度業績預告的整體披露,創業板業績浮出水面。從業績增速情況來看,創業板綜指一季度平均增速為33.48%,實現了2016年來的首次反彈。從行業來看,醫藥、傳媒、電子、化工四個板塊對業績增速貢獻較大。分析人士認為,市場或維持創業板的高交易活躍度,而具備創新特質且股價偏低的個股值得關注。

上述的統計剔除了溫氏股份和樂視網網。

看看上面的內容,是不是形式一片大好呀。

下面再看看我來統計一下,別的我不清楚,但是光線傳媒我是知道的,之前33億元出售了新麗傳媒27%的股份(獲利20個億,而扣非僅8700萬),這部分也是計入了經營業績了,我們不能只把虧損的踢掉,也要把非經營性收入踢掉。

當然了,創業板700多家公司,出售股份所得佔盈利比例超過50%的肯定不止這一家,我們就不多找了,就把這三家剔除(光線傳媒踢掉20個億),然後來看看結果。

按照上述文章的統計剔除溫氏和樂視,今年一季度歸屬利潤為236億,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的179億,增長了32%。

但如果剔除光線傳媒、溫氏、樂視,那麼結果就是,今年一季度利潤為216億,相比2017年179億,增長了20.7%。

如果和2017年扣非後的利潤比,2018年的扣費後利潤增速約為16%,和主板上市公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是不是很有意思。有時候統計並不可信,並不是其數據來源不準確,而是統計的方法。

有時候分析一家公司到底優不優秀也是如此,但看盈利,確實逐年增長,但是他的收入也可能大部分來自於投資而並非主營,所以,要判斷那與其買這個公司不如直接買投資公司了。

昨天看了一則報道,某證券公司的博士月薪降為6000,都沒有錢還房貸了,老總出資50萬元成立了救助基金。對此大家有何感想?

月薪6000能招到什麼樣的人才?沒有人才,以後證券公司的服務和研報還可信嗎?

所以,我們在選公司投資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多思考。

也許,這就是市場快見底的徵兆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