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农谚解析

题图摄影:杨花飞舞

乐亭农谚解析

乐亭农谚解析

乐亭农谚解析

农谚,即农业谚语。是几千年来,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里面涵盖了农业及气象,气象又左右着农业的乡间俚语。所以说,农谚对减灾防灾,增产增收,提供的宝贵经验功不可没,农谚,具有地方特色,被一代代人们广泛应用,它句子短小精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笔者愿把前人留下来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奉献。

  农业生产方面:

  1、二月里寒食,头寒食种地;三月里寒食,过寒食种地。

  由于农历闰月与非闰月年的原因,有的年份二月里寒食,有的年份三月里寒食,按历来习惯,二月里寒食春短,三月里寒食春长。因此,到了种地的节气,就有了头寒食种地和过寒食种地的区别。

  2、立冬不起菜,大雪灌了你别怪。菜,泛指白菜。既然立冬起菜成了惯例,但是,它还有个细则:九月立冬,头立冬起菜;十月立冬,过立冬起菜,九月立冬冷的早,十月立冬冷的晚,究其原因,仍旧是农历闰月与不闰月的原因。

  3、蛤蟆叫在谷雨前,坑坑洼洼少种田;蛤蟆叫在谷雨后,坑坑洼洼可攒豆。在当时,人们的经验里,蛤蟆在谷雨以前叫唤,预示着当年雨水要大要多,在坑坑洼洼里种大庄稼都有沥涝的可能,告诫人们要小心,以免遭灾。谷雨过后蛤蟆叫,预示当年风调雨顺,就是最怕沥涝的豆类作物都可以种在坑坑洼洼的地里。

  4、羊马年好种田,预备鸡猴那二年。按过去人们的经验,羊马年预示着风调雨顺,多种多收;鸡猴年预示是多灾之年,要以丰补欠。观瞻现在,是现代化农业 ,无论是羊马年还是鸡猴年同样增产增收,这种农谚,已成过往。

  5、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在过去,靠天吃饭,在五月天若遇干旱无雨,有利于大田作物蹲苗,控制旺长,六月连雨能使庄稼生长有充足的水分,预示秋后粮食增产增收。

  6、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种地时,种子不足花钱能卖得到,如果地里出苗不全,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告诫人们,种地保苗是增产的基础。

  7、麦子掉头,高粱没牛。告诉人们,拔麦子的季节,也是高粱玉米等大田作物趟三遍的时候——莫忘了管理。

  8、伏里不露荚 ,割了喂骡马。警示人们,麦收以后夏播的豆类,必得在初伏之前出土露荚,不然的话生长期不足,霜来之前不能成熟,收割之后,只能喂骡马。

  9、处暑不露头,割了喂老牛。麦收后,夏播玉米须及时抢种,不然到了处暑,玉米不能吐穗扬花,霜来之前不能成熟,只好割了喂老牛。

  10、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萝卜种在头伏,收在霜降;白菜种在二伏,收在立冬,这两种蔬菜作物,误了农时定会减产;荞麦三伏种,霜前收,生长期很短,如果误了农时,绝产。

  1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种麦气温较高,麦苗会旺长,发育过快,过早消耗肥力,寒露种麦气温较低,不利于冬前发育,分蘖率偏低,只有秋分种麦气温适合于麦苗的发育分蘖,有利于来年的返青和生长。

  12、勤管不如懒施肥。这是给懒人的一个开脱。确实,有一些懒人,疏于管理,舍得施肥,获得丰收,如果加上勤劳,不是更好吗?

  13、种地不施粪,就是瞎胡混。用另外一则农谚做解:要长好庄稼,全靠肥当家。可见,种地不施粪,只能是胡混了。

  14、菜园子没神没鬼,靠的是肥和水。菜园子没有神秘可言,只要肥水充足,蔬菜 的产出就多,质量也好。

  15、人勤地不懒。换句话说,勤劳能致富。

  16、换茬如施粪,重茬地没劲。尽管前人们不懂得重复耕种导致某种元素缺乏,但是他明白连续重茬使庄稼减产。所以,在种地时,他们使用了倒茬和换茬。

  17、秋垡如施粪。秋后垡地,有利于土壤疏松,改良土壤,又能冻死土壤里的害虫。有利于来年春耕。

  18、种地喜早又喜晚,喜勤又喜懒。当时是靠天吃饭,有时种地往往是押宝,闯大运,有这么一个故事,1949 年发大水,秋后种麦子,墒情很好,多数人家种麦子施了灰土粪,而村里的王家什么肥也没施,到了来年夏天麦子拔节,逢施灰土粪人家的麦子,起了灰疸病,造成减产,而王家的麦子,啥病也没有,没有减产,有一个好的收成。到了1950年秋后种麦,王家因上年得了利,又没施肥,结果到了1951年麦收,他家的麦子产量最低。又有一家,张家,种棉花。到了夏至以前,家家都给棉花定了苗打了单棵,,因张家有事,他家的棉花没有间苗还挤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下了一场冰雹。逢定了苗的,被雹子砸的一塌糊涂,灾后不好恢复,而张家几乎幸免。琢磨一下谚语吧,这就是当年的靠天吃饭。

  19、(小麦)种在水上,收在火上。小麦虽然不像水稻,在水里泡着生长,但是,它是喜水的农作物,只要水肥充足,增产潜力很大,但是,到了夏至,被干热风一吹,三两天就到了收割期,即所谓的收在火上。

  20、碱地拿住苗,花子扔了瓢。在过去,我县的盐碱地,占耕地大部,当时没有河水或井水洗碱,每到初春,人工起碱,播种后,出了全苗,在能保住全苗的情况下,遇到充沛的伏雨,玉米高粱定能茁壮成长,穗大籽满。现在好了,被改良的盐碱地,已成米粮仓。

  21、种丢年,不钟收年。就是说,某一种农作物在当年收成不好 叫丢年,来年种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有的人,甚至会多钟。现在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人们已淡忘了这种说法。

  22、长点种,短施肥。这是一种陋习。为什么?种地时,有的人,总想占便宜,往道上种,甚至越道,所以垄沟有多长,种就点多长,而在施肥时,只施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地里,如果在道边出来的苗不被路人踩死,也就偏得了,如果没出苗,或出了苗被人踩死了,也就搭几粒种子,而施的肥仍旧在自家地里。

  23、大腻一根棍,小腻如施粪。过去,棉花起了腻虫(即蚜虫)因无药除治,很无奈,致使越繁殖越多,长时间不退,腻的棉花叶子脱落,只剩主茎,成了一根棍。如果腻虫短时间退去,叶片显得黑绿厚实,所以说,小腻如施粪。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腻虫控制了棉花的速长。

  24、干耪如施粪,湿耪如夹棍。所谓干耪,土壤水分少,耪上去的土疏松,对禾苗生长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而土壤潮湿耪地,烈日一晒,土质板结,制约了禾苗的生长,所以有以上的总结。

  25、春雨贵如油。春天少雨,而春天既是万物萌发的生长季节,又是春天播种的大好时节,当春雨洒向大地的时候,说春雨贵如油,半点儿也不夸张。

  26、顶着凌,长的成。指春播作物大麦,豌豆要顶凌播种,使播下的种子有一个冷处理的过程,将来到成熟时,籽粒才饱满。这则农谚,已成铁律,违反了还真吃亏。

  27、腊月三场挂,来年收棉花。树挂,即雾凇,景色很美。而冬天尤其是腊月下树挂的年头,预示着来年棉花收成好。

  28、棒子不出手,能打五六斗。这是在过去,对玉米亩产的估产。就是说,用手攥玉米棒子,尖儿和根不能出手的情况下能打五六斗,当时一斗是40斤,一亩地的产量是200至240斤。

  29、豆打长秸,麦打短节。豆子秸子长,角结的就多,打的就多;麦子节短穗大,产量就高。

  30、你糊弄它一会儿,它糊弄你一年。

  31、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可见,种地不能耽误农时,管理不能粗放,否则收获和效益会很低,耽误一年。

  32、早种1天,早收10天。夏播作物早种1天,秋后就能早收10天,告诉人们,夏收以后要抢种夏播作物。

  33、白露花,捡到家。就是说,棉花在白露季节开花结果以后,在下霜时节,得到收获。

  34、棉花籽,不知羞,哩哩啦啦出到秋。棉花籽,当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难出苗,当遇到雨水,墒情好时,随时出苗,正是以上所说,哩哩啦啦出到秋。

  35、一步三棵苗。该话是朝着玉米说的,当时种的品种是白马牙,秸秆高,一是不抗倒伏,二是苗密了爱出枪杆(光长秸秆不长棒子的玉米),所以在定苗时,株距要大。

  36、撇一看二眼观三。以前种的高粱品种是关东青,大蛇眼,其高粱秸秆有丈余,撇苗的目的是促使根须发达,抗倒伏,所以在用锄撇苗时,其技巧就是撇一看二眼观三了。

  气象与物候

  1、气象谚语种中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被窝缩狗;五九六九背阴消,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一九二九,到了冬至,进入小寒,告诉人们,天冷了;三九四九的时候,小寒已过,进入大寒,滴水成冰,冷到极致,狗能钻被窝吗,值得印证;到五九六九的时候,春,迈着蹒跚的脚步走来,冰雪暗中消融;雨水到了,河开了。大雁闪着翅膀,报春来了;再过两个九的时候,蛰伏在地里,叫黄牛的甲虫跑出来了,预示着,要种地了。

  2、小雪封地,封不住地;大雪封河封不住河。冬至未到,天未数九,怎能封住地和河呢。

  3、春到来年加十一。这是过去农民们历年对每年立春时日的一个总结。比如说,2016年的立春是腊月廿六,而2017年的立春则是正月初七,相差十一天;但是,这种算法只限于农历纪年。2017年是丁酉年,正月初七立春,这年闰六月,照样是这个丁酉年,腊月十九立春,就是说一年两个春,因为,两个春在一年,就没有加十一这个说法了。其实,丁酉年的腊月十九,已经是公历2018年的2月4 日了。如果按公历纪年计算,不会出现一年双春。而当农历非润月年立春的时日加十一,定是来年立春的时日了。

  4、夏至三庚数头伏。祖先留下来的律,按天干地支计算,从夏至那天起当出现第三个庚日,即为头伏。

  5、大寒,小寒,杀猪过年。这是过去,人们对年的期盼。也有的说,大寒小寒,打春过年的,实际上,过了年打春还是常有的。

  6、叽叽叫,沙钻儿到。叽叽儿,属蝉类,比知了和蝉小的多,但它出现,叫得最早,当它叫的时候,沙钻鱼上市了。沙钻鱼,当地水产,味鲜美。

  7、夏至五月初,麦子一把麸。该五月,指的是农历五月,适逢农历五月初夏至,麦子多受干热风袭击,当时缺乏灌溉措施,看着麦子干旱而死,麦粒很秕。

  夏至五月半,麦子都是面。适逢农历五月中旬夏至,风雨调和,麦子长得籽粒饱满。

  8、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到了农历五月十三,已是中夏,进入雨季,但是个别年头,就是不下雨,一切下雨的前兆,完全失灵,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上世纪的1968 年,是我县历史上最旱的一年,全年只有一些无效降雨,打破“涝不死的昌黎,旱不死的乐亭。”的传统说法,

  9、五月十八龙盘道,哪儿下雨哪儿涝。人们说,五月十八是龙盘道的日子,是雨节。过去,人们没能力战胜自然灾害,即盼雨,又怕雨,旱时 盼雨来,雨下多了又怕成灾,心理很矛盾。

  10、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农历八月初一下雨,来年春季会干旱无雨。这是多年的传统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11、夏至西风刮,麦子干场打,夏至东凤摇,麦子水里捞。夏至季节,刮西风干旱无雨,有利于小麦收割,打场晾晒;如果刮东凤雨水要多,不利于小麦的收割,打场,晾晒。

  12、秋甲子下雨,百物不成。立秋第一天,人们习惯的叫秋甲子,说这一天下雨,大庄稼成熟时的籽粒不饱满,依笔者看,就看连雨不连雨了,若连雨,影响大庄稼授粉,籽粒肯定不饱满,若不连雨,收成会好。

  13、摘帽秋,戴帽秋。过去,如果立秋的时间是白天,就叫戴帽秋,原因是早晨了,早晨就意味着是白天了,人起来了,起来了就要戴帽子,而引申到当年的收成,尤其像大高粱这样的庄稼,籽粒要秕,秕的籽粒上要带着一层壳,就像人戴的帽子;相对而言,如果夜间立秋,人睡觉就要摘掉帽子,这就是摘帽秋了。摘帽秋的粮食没壳,籽粒饱满。人们往往用摘帽秋戴帽秋来预测当年的收成。

  14、大雾不过三,当日是好天。过去没有科学仪器观测天气,全凭经验总结,像这样的经验总结,可靠性不大。

  15、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对于前人的这种总结,笔者做过观察,这种现象存在,但是不绝对。

  16、东虹日头西虹雨,虹是雨后天空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虹,五彩缤纷,呈弧形,它与太阳相对映。太阳出现在天空的东方,它出现在天空的西方;太阳出现在天空的西方,它出现在天空的东方。当虹出现在东方时,会有雨变晴,而出现在西方时,由晴变雨。

  17、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意味着当天有雨;晚霞行千里,意味着是好天气。

  18、老云接驾,日头笑。指傍晚的乌云,接日头的大驾,当日头,将要坠落时,其光在云的夹缝,似笑。这是有雨的征兆。

  19、单耳风,双耳雨。日头将落时,其一侧出现淡淡的日晕时,叫单耳,出现单耳,是风的预兆;如果两侧出现日晕,叫双耳,是雨的预兆。

  20、天上沟沟云,地上雨淋淋。观云测雨,很实际。

  21、天上骆驼云,雹子要来临。对天气的突变,实际的观察,往往预测正确。

  22、星星眨眼,大雨不远。暑天,因水蒸气流动,星星在天空中时隐时现,——即眨眼,预示着有大雨。

  23、燕子低飞沙燕叫,蚂蚁搬家蛇过道。根据动物的特有本能,预测天气,将要下雨。

  24、早哇阴,晚哇晴,半夜的哇鸽到不了天明。哇鸽,海鸥的一种,人们通过它各个时间的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以上,是对我县多年来气象谚语的总结,但是在解析上难免出现偏颇,谬误,请读者多加指正。

   (作者刘梦钊,中学退休教师;刘焕新,乡镇退休干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