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今年立秋正好六月,收成是好是坏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还后还有一句“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中意思六月立秋的话,头茬的农作物和后茬的农作物都收成不好;而七月立秋的话,早种的庄稼和晚种的庄稼,都能得到丰收。这是农民利用立秋节气的早晚来判断一年的收成的谚语。由于是民谚,也当然指农历的6月和7月。由于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基本固定的,所以这一类的谚语对农业生产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农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今年立秋正好六月,收成是好是坏

今年正好是农历6月二十六日立秋,那么,正好可以验证一下这句谚语准不准。如果就我们这个地方——华北平原鲁南地区来说,我感觉还是相当准的。因为据很多老乡说,今年的头茬庄稼小麦收成普遍不好,较往年来说,产量几乎大都减产了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这是因为在春季的时候,受到了两次冷空气的侵袭,使很多小麦都没有抽出来麦穗,才造成了普遍收成不好。

农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今年立秋正好六月,收成是好是坏

那么,后茬的庄稼收成好不好呢?

一般来说,我们这里的秋季农作物都是玉米和大豆等,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作物的收成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前一段时间,禾苗幼小期,下了几次大雨,那些地势洼些的地方,禾苗都淹坏了,那些病怏怏的黄苗长到又怎么能得到好收成呢?而那些地势高些的农作物,虽然现在长势较好一些,但由于今年立秋的时间早,冷空气到来的时间就会相到变早,所以在它们后扬花孕育籽粒正需要温暖的好天气,突然气温下降,自然会影响籽粒的生长而造成减产。

农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今年立秋正好六月,收成是好是坏

所以,我们这里真的是应了“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谚语。

那么,既然“两头不收”,中间的收吗?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农作物,花生、棉花、土豆以及一部分瓜果蔬菜等,会在立秋之后早早的就成熟了。所以,它们现在的庄稼稞子已经长成,相到了来说,它们会耐涝一些,前一段的雨水对它们的影响不是太大;那么立秋之后,在天气变冷之前,它们就已经成熟收获了。所以,中间的农作物在今年的收成应该还是可以的。

农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今年立秋正好六月,收成是好是坏

可见,这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谚语,就是根据今年立秋的时间,正好赶在最炎热的农历六月来判断今年的收成。其实,科学地讲,也就是看气候的“积温”程度,够不够供农物物的生长需求,来预测当年的收成的!

所以,这也是一句警示性的农谚,因为农历六月立秋,清明节肯定在二月,像水稻等一些农作物的下种时间,就必须得往后赶,插秧的时间,更得往后打,这么一来就耽误了秋收的季节。像玉米大豆等也是如此,由于播种的晚,那么到了立秋之后的分蘖扬花或吐絮长穗的时节,正好会碰上“寒露”节气的凉风,而“寒露风”对正在孕育籽粒的农作物来说,伤害很大,往往会严重影响结籽的数量与籽粒的饱满,这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农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今年立秋正好六月,收成是好是坏

由此可见,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所处季节的大环境气候的影响,当所处的环境气候不适它的生长发育时,就会造成减产而收成不好。所以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民谚和经验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